紫金礦業陳景河 坐在勝率1%的賭桌上

2022-07-20     英才雜誌

原標題:紫金礦業陳景河 坐在勝率1%的賭桌上

本文作者 | 顧天嬌

如果一件事成功幾率只有1%,回報率有成百上千倍,那麼你是否願意去做?

礦產勘查就是這樣一件需要經歷無數次失敗的才有可能成功的「賭博」。正是因為前期投入時間長,不確定性高,因此對於礦業企業來說,併購已初步勘明一定資源量的礦產項目是保持發展速度重要方式。

所以,如果要評出A股最會花錢董事長,紫金礦業陳景河絕對榜上有名。與紫金礦業2022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達到126億,同比增加91%的高業績增速相比,其花錢速度也不遑多讓,今年以來包括收購上市公司、金礦、鋰礦等花費就超過126億,大有掙多少花多少的豪邁氣概。

礦產和創新藥、半導體一樣,都是「板凳要做十年冷」的行業,從勘查到可行性研究、到礦山建設、再到真正開發平均時間周期在10年以上。那麼,陳景河是如何在10年時間裡將紫金礦業從營收500億做到2200億的?他的併購之道有何獨特之處?

沒錢也要搞收購

同處周期低谷,紫金礦業果斷出手

從2021年起,紫金礦業一批前期收購的世界級礦山剛果(金)卡莫阿-卡庫拉銅礦、塞爾維亞佩吉銅金礦、西藏巨龍銅礦投產,直接帶動公司利潤增長132%,創下15年以來最高增速記錄。

這背後陳景河的逆周期併購策略和技術再開發策略起到了關鍵作用。

2016年紫金礦業收購卡莫阿銅礦49.5%的股份,僅投入約25.2億元,如今其持有的礦山權益對應的銅礦價值則達到1萬億。

紫金礦業內部不少人將這次併購和後續補充勘探資源量增長一倍看做奇蹟,但是陳景河卻並不這麼認為,他在面對採訪時笑言:「不存在『傳奇』問題,我對自身還是非常清楚的。」

2015年大宗商品價格低迷,位於剛果的卡莫阿銅礦原本所有者艾芬豪面臨資金鍊斷裂。當時的紫金礦業也同樣遭受衝擊,2015年凈利潤遭遇腰斬,從14年的26億降至15年的13億。

但就是在這種行業低谷期,陳景河做出了併購的決定。

對於海外擴張,陳景河認為,首先對資源的增值性、可靠性、可利用性要有客觀準確的判斷。其次在於時機的把握。中國公司過去出現併購方面的失敗,很重要一點是在高峰時期去搶籌碼。「出現失誤的重大併購,往往都是在礦業高度泡沫階段。」陳景河說,而紫金礦業往往是在市場比較低迷的時候進行逆周期收購。

逆周期收購通常不會犯大錯,但事實上在行業低迷的時候大部分企業都很困難,因此對於併購往往也是有心無力、只能望洋興嘆。

包括紫金礦業自己在內,它也並不是一上來就用自己的現金儲備去做收購。觀察它在2015年後的財務數據,可以看到,2016年其短期負債達到123.5億,比上一年增長了69.56億;長期借款為57.75億,比上一年減少34.76億;應付債券為162.7億,比上一年增加了79.7億。里外里增加了100多億的負債,可見收購導致紫金礦業的資金壓力有所增大。

當然,隨著礦山開始建設,行業慢慢走出低谷、資產價格回升,前期債務負擔會逐漸減輕,收購來的資產開始產生正收益,產生的現金流部分也能逐漸用於償還債務。換句話說,是要想辦法讓標的「自己養活自己」。

仍以卡莫阿銅礦為例,隨著2021年其主力礦山建成投產,紫金礦業的礦產銅產量上升約70%,加上礦產銅的全球銷售價格在2021年、2022年一季度分別同比增長了26%、3.6%,這就帶動了紫金礦業的業績高增,前期投入得到豐厚回報。

跨界鋰礦違背兩大原則

周期高點買鋰礦、技術能否跟上受質疑

早在2008年,陳景河就提出「到2020年公司能夠成為高技術效益型的特大國際礦業集團」,並將上述目標具體設為到2020年紫金礦業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

事實上,2018年紫金礦業的收入就已經達到1060億,提前完成目標。而在高技術這條路上,陳景河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論。

「如果在海外併購一個項目,且這個項目一定有問題,那麼賣給你的價格,一定是按市場的經驗值算出來的。如果你沒能力比別人做得更好,你憑什麼走出去?憑什麼賺錢?」陳景河認為,如果一味地指望資源價格上漲賺大錢,那麼併購的結果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而中國企業參與海外併購,無論是技術還是能力上,自身都要有一套強於別人的體系。

這套理論和不少國內做海外併購的企業並不相同,反而更像外企對中資企業的併購中所做的那樣。國內企業出海併購往往是為了獲得海外企業更好的技術、更廣的銷售渠道,外資收購中資企業往往會進行技術輸出,對中資企業進行改造升級。

不難看出,技術出身的陳景河非常重視技術創新在併購中的應用。

紫金礦業在收購貴州水銀洞難選冶金礦時,正值國外一家企業無法在工藝上突破而「打退堂鼓」,因此紫金礦業得以低價獲得該項目。後來通過實施工藝方面的研究,最終開創性地運用「加壓預氧化」技術大大提升了綜合回收率,項目也取得了比預期高出100多億的經濟價值。

從去年起紫金礦業便頻頻「跨界」,先是49億收購加拿大Neo Lithium公司,標的核心資產為持有的「3Q」鋰鹽湖項目,位於南美著名「鋰三角」的阿根廷,再到76.82億收購西藏阿里拉果錯鹽湖鋰礦等資產。鋰礦儼然成為陳景河的心頭好。

但是收購鋰礦也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陳景河主張的逆周期策略,近兩年正是鋰礦的高景氣時期,紫金礦業極有可能買在「山頂」。

鹽湖提鋰固然性感,但一方面行業競爭格局比較成熟,全球多處鹽湖資源已被美國、澳大利亞等鋰資源企業和國內的贛鋒鋰業、天齊鋰業分配完畢,就算收購來的項目進展順利,在3-4年後進入量產階段,那時價格可能已經回落;另一方面紫金礦業並不是以鋰礦起家,技術上可能做不到行業領先,前期需要更多的研發投入。

紫金礦業在多次併購中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兵無常勝,所以在頻頻收購鋰礦後它能否再上一層樓,也將是一次驗證陳景河併購之道的好機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390084239a629d0e1c3e942eaf981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