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痛點」,免除生育後顧之憂 | 新京報社論

2024-10-28     新京報

孩子們在兒童樂園裡玩耍。圖/新華社

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建立生育補貼制度、增加普惠托育服務供給、加大個稅抵扣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加大對多子女家庭購房支持力度……為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

自2022年起,我國人口連續兩年負增長,2023年全國僅902萬名新生兒。截至2023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2.97億,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這正如有關部門的判斷:我國總體上已由人口增量發展轉向減量發展階段,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等明顯的趨勢性特徵。

面對嚴峻的人口形勢,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已成為普遍共識。此次措施提出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包括強化生育服務支持,加強育幼服務體系建設,強化教育、住房、就業等支持措施,營造生育友好社會氛圍。這些圍繞經濟、服務、時間、文化四個方面的支持措施,精準覆蓋了影響社會生育意願的「痛點」。

此次措施,在充分考慮群眾多元化的生育需求上,將婚嫁、生育、養育、教育一體考慮,形成系列綜合性支持政策,並提出不少值得嘗試的創新辦法。

有效的生育支持,關鍵還需打好組合拳。結合國際經驗和我國已有實踐,此次措施延續並深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生育支持措施。

比如,在經濟上提出建立生育補貼等制度、加大個人所得稅抵扣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加大對多子女家庭購房的支持力度,在教育上鼓勵各地出台多孩子女同校就讀具體實施辦法,幫助解決家長接送不便問題,在職工權益保障上強調落實女職工的特殊勞動保護等。

關照一段時間以來,全社會尤其是育齡人群的集中訴求,此次措施也推出了不少富有時代氣息的具體政策。比如,「改善產婦生育體驗」「指導各地將適宜的分娩鎮痛以及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報銷範圍」「保障法律法規規定的產假、生育獎勵假、陪產假、育兒假等生育假期落實到位」。

現實中,影響生育意願的不僅有「生」的問題,更有「養」的問題。由於年輕人離開家鄉生活、父母年紀較大等原因,很多家庭不再適用傳統上由祖輩幫帶孩子的養育模式。因此,加強育幼服務體系建設成為此次措施單列的方面,「普惠托育」則是重點。

此次措施強調增加普惠托育服務供給、完善普惠托育支持政策,其中不乏令人期待的亮點,包括「著力增加公建托位供給,提高公建托位占比」「落實托育服務設施與新建居住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的要求」「積極支持用人單位辦托」等。盡最大努力卸下家庭的育兒負擔,有助於為年輕人解除生育的後顧之憂。

婚嫁大操大辦、高額彩禮等陳規陋習,不僅成為部分年輕人的切身之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口的高質量健康發展。此次措施也強調,紮實推進婚俗改革和移風易俗,注重培育積極向上的婚俗文化。營造年輕人「想生」「敢生」的社會氛圍,為年輕人剷除不利於生育友好的外部因素,無疑也是生育支持的題中應有之義。

當然,從國家政策方針轉化為普通人切身感受的生育友好環境,需加強社會宣傳倡導,更有待相關政策的具體落實。政府、生育服務機構、用人單位還須積極推進各項措施,確保生育支持任務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助力我國人口高質量發展。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楊許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34c1d34e365cfb872aae8689e996c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