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八角樓,豪華霸氣的葉氏古宅!

2022-08-25   葉氏宗親

原標題:這個八角樓,豪華霸氣的葉氏古宅!

點擊上面「葉氏宗親」加入葉氏大家庭

史 記

起初並無葉姓人

儘管如今的仙坑葉氏遍布河源、珠海及四川等地,但仙坑村起初並無葉姓人。

公元1620年前後,明朝萬曆年間,葉仰東(1583年至1641年)舉家遷入仙坑,是為東源康禾仙坑葉氏開基始祖。

歷經四代的用心經營,到清朝康熙初年,仙坑葉家家業已頗具規模,擁有田產2000多畝,每年可收租谷三四千擔,可上交田賦1000余擔。

以下視頻來源於

足跡客家

以下視頻來源於

足跡客家

葉仰東育有四子,除三子英桂外,各有開枝散葉,均人丁興旺。

專家說

公共財富撐起宗族學堂

從仙坑古村落建築來看,主人很注重商業,繼承和發揚了客家人崇商、崇文的傳統和開拓進取的精神。

客家人家庭與宗族觀念較重,喜聚族而居。一座很大的圍屋,在某一代祖先的手中建成,祖先希望子孫後代都能團聚在一起,和和美美世世代代地生活在祖屋裡。仙坑葉氏,也不例外。

積累大量商業財富的仙坑葉氏,為了使後嗣子孫在商業和學業上都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常常會興辦學堂,而宗族內的祭祀等活動,顯然也需要一定的經濟實力來支撐。和其他聚族而居的客家人一樣,仙坑葉氏也是通過宗族的公共財富來支撐起整個宗族的公共事務的。華南師範大學歷史學教授林濟

史 跡

仙坑八角樓:黯淡了刀光劍影清晰了旅遊前景

仙坑村隸屬東源縣康禾鎮,位於東源縣縣城東約60公里處。

整個村落呈金鍋形,有古街道、街巷7.5公里,古墓2 座,古井3眼,原建築風貌保存完好,代表性古建築多為八角樓和四角樓;全村常住居民400余戶,共1700多人。

仙坑總面積約2340公頃,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20多幢,其中,以四角樓、八角樓為代表,修建於乾隆、嘉慶年間,防禦性功能相當完備。其中,又以八角樓為最,在普通方形四角樓的外面又加了一道厚厚的花崗岩城牆,上面還設有炮樓和走馬廊,把住宅重地包裹得嚴嚴實實,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八角樓內外的殺氣與文氣

見識過許多客家古建築的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唐孝祥認為,仙坑八角樓在客家建築里極具代表性。

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八角樓,建於清乾隆庚子年(1770年),為四堂四橫布局。它的外層圍牆,約有4/5是用30厘米左右厚的麻石條砌成的,圍牆四角設有夯土碉樓,圍牆和護牆設有多處射擊孔,四角上各建有一座方形炮樓。

八角樓護牆設有多處射擊孔

「前面是個門樓,這門樓有兩個作用,一是瞭望,一是換崗。這座古建築特別注重防禦性,站在碉樓上的任何一個方位,都能很清楚地看到周邊的情況。」唐孝祥介紹。

這座八角樓,乾隆年間初建時也是四角樓,它外面的高大石牆,是在太平天國時期建成的,外牆也建有4個角樓,因此,當地人把這座樓稱為「八角樓」。

「乾嘉以後,社會經濟衰落。太平天國時期,社會比較動亂,官府控制力削弱,村落之間的械鬥也增加了,村落之間的械鬥組織性強,攻擊力也很強。」林濟在解讀八角樓成因時向記者分析,「早期的居民和後來者之間的械鬥,在當時的廣東非常普遍,村落之間的械鬥以宗族為單位,既有對資源的爭奪,也有當地新舊勢力之間的爭鬥。械鬥規模很大。所以,人們經常以村落、宗族為單位來組織防禦事務。」

八角樓在普通方形四角樓的外面又加了一道厚厚的花崗岩城牆,上面還設有炮樓和走馬廊,把住宅重地包裹得嚴嚴實實,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站在高大堅固的石牆下面,唐孝祥感嘆:「『建築是石頭的史書』,說建築反映了社會歷史的信息,體現了時代社會的精神,果真如此啊。」

如今,昔日堅固的八角樓內外的刀光劍影早已黯淡,宗族之間的騰騰殺氣與干戈,也已化為玉帛,仙坑葉氏和其他宗族的鄉鄰們和睦相處。

八角樓內現住有3戶人家,他們很享受住在祖屋裡的感覺。站到八角樓里的炮樓上,游目四顧,金黃的稻子,十里飄香,白雲在成片的金黃稻穗上飄過。雞鳴狗吠中,小兒啼哭聲與母親溫柔的撫慰聲,聲聲入耳。

仙坑古建築的另一代表——四角樓

四角樓共有36個天井、108間住房,暗合三十六天罡、一百單八好漢之數;其正門堂內掛有「聚星一門」牌匾,「七星」暗寓興建此樓的屋主葉景亭育有7子,並有告誡子孫後代子要互相支持、團結一致之意。

最近,仙坑葉氏族人在四角樓屋檐挑樑上發現了兩幅尺寸不大,題款為日文的畫。其中一幅畫有一長者袒胸露腹開懷大笑的圖案。

四角樓內發現的長者袒胸露腹開懷大笑圖案

住在祖屋裡的葉家人,包括在這裡生活了50載年近八旬的葉學保,每天進進出出,都未留意到這兩幅圖畫上的日文題款。

葉氏族譜記載,這座四角樓興建於清嘉慶初年,嘉慶十一年庚午竣工入住,前後歷時10餘年,耗費白銀無數。建房時為何寫上日文,卻是個謎。

有葉氏族人認為,這兩幅畫或許與先祖葉本倉有關。葉本倉於乾隆二年丁巳考中進士,特授翰林修職郎,在皇帝身邊侍從3年;後被授廣東曲江府英德縣儒學知縣,為官18年。

從仙坑古村落建築來看,主人很注重商業,繼承和發揚了客家人崇商、崇文的傳統和開拓進取的精神。

葉氏家訓與聖旨碑背後的「登雲書聲」

前幾年,在離仙坑村不遠的偏僻的山谷間,葉氏族人發現了一塊被歲月塵封多年的聖旨碑。碑文記述,清嘉慶十四年,嘉慶皇帝因葉氏「捐職布政司經歷加二級」事,稱許葉氏「積善於身」,且「教子著義方之訓」。

葉氏「義方之訓」,在仙坑葉氏族譜中亦有記載,為:「孝順父母、友歡兄弟、尊敬長上、和睦鄉里、各安生理、無作非為、早完國課、擇配審婚、敬祖祭掃。」

在客家人較為關注的「崇文重教,耕讀傳家」方面,葉氏同樣也做了許多有成效的工作。

嘉慶年間,村中直隸州州同葉佑堂據其叔祖葉本侖的繪圖,自費興建一座「登雲書院」;道光八年(1828年),葉氏來河源城翰林院庶吉士江紹儀為首任教師,雲集四鄉學子,仙坑一時書聲琅琅,常年不輟,「登雲書聲」遂為「仙坑八景」之一。

在客家人較為關注的「崇文重教,耕讀傳家」方面,葉氏同樣也做了許多有成效的工作。

旅遊前景:待字閨中

有人或許會問,一個小村,也有「八景」?是的,仙坑村自然環境之佳,仰賴於歷代仙坑村民的悉心照看與保護。

仙坑村也出產聞名遐邇的康禾茶。《辭海》記載,康禾茶系河源三大特產之一(另兩樣為蜂蜜和松脂)。據傳南宋時期,康禾茶已小有名氣,康禾鎮至今已有近千年的種茶歷史。當地一些老茶農稱,在清康熙至嘉慶期間,康禾茶曾作為貢品送往京城。

舊時仙坑村民的發家,也多與經營康禾茶和木材有關。

仙坑村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村裡共有36萬畝山地,其中,有24萬畝封山育林,有10萬畝為康禾省級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

仙坑有著濃郁的客家民俗風情,最主要的民間信仰活動是醮會(打醮)。醮會是一種大型宗教活動,奇特之處在於,儒道佛三家同台獻藝,規模宏大,內容極為豐富,主要有上刀山、過火堆、下油鍋、放河燈、施孤等項目。

村民對古村落的保護與開發表現出了高度熱情。兩年前,他們就開始積極尋找合作方,曾幾次邀請省內旅遊界多位規劃專家對仙坑古村的保護與開發進行規劃設計,還曾探索過與合作方共同開發當地旅遊資源的路子。

當時的合作規劃,對於仙坑旅遊發展的主題與願景的描述是,以仙坑豐富的客家文化為基礎,以康禾省級自然保護區為背景,以四角樓、八角樓為代表的古建築群為中心,形成民俗展示與生態旅遊結合一體的旅遊風景區,以民俗博物館來展示活態的「客」文化,以生態圖景來展示自然的「農」文化,以貢茶歷史來展示傳統「茶」文化。

目前,這條合作之路仍處於探索階段。

東源縣文廣新局局長黃建平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稱,康禾鎮仙坑村有近30棟保存完好的古建築,分布相對比較集中,規模較大,可開發的價值較高,可結合現在康禾鎮旅遊項目的開發,將這些旅遊資源打造成一條集溫泉度假、生態旅遊、古村落旅遊為一體的旅遊線路。

讚賞

熱點資訊

1、影響深遠的全球葉氏宗親活躍度調查,葉家兄弟姐妹齊參與!

2、葉氏家譜大全,葉家人速看!(簡介+來源+分布+圖騰+堂號+祖訓+族歌+發源地)

3、葉姓發源地—河南葉縣超震撼宣傳片,獻給全球600多萬葉氏宗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