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轉載自:錢江晚報
3月15日,很多人的朋友圈、群組裡
在傳一個消息:
青年學者李碩下午4點左右
發了一條朋友圈,告別朋友:
「我即將告別這個世界了。」
他希望朋友們別發信息、打電話給他,他已經無力回復。 「除非,是我欠您錢,或您欠我錢的。」樂觀的青年學者,要把有限的精力,來安排一些後事。
同時,他寫下了突發疾病前後的經歷,從「二月18日」的表述,猜測這一段文字可能是語音輸入,他的身體狀態不佳:
從二月18日,在巴基斯坦的巴瓦小城首次發病倒下,我在當地醫院躺了四天被搶救回來。之後,在全球通學弟等幫助下,於二月25日回國,之後近半個月里我被隱瞞了病情,不然處理後事的時間可能更從容一些。
相比人各種死法,目前應該算是最好的結局,不需要開大刀受大罪,一切醫學手段都已經失去作用。我最滿意。大塊勞生,息我以死,我活著也很少能享受生活,總忙忙亂亂操心下面寫個什麼,現在總算能休息了。
我會授權一個實體接手我死後的著作權事務,及幼兒老人的扶養。當然也沒多少錢,但一個平生沒房沒車不著家的無賴漢,留個這種名目也挺酷的。
如果能多活一兩周,我會把部分文章收攏一下,弄個自選集。這東西唯一的特點就是跨度太大,有些單篇文章後面是寫成一本書的想法。所以我活幾輩子也忙不完,趕緊死了算了。
生平還有些小秘密,從未想寫成文字,也許再活三四十年、時過境遷之後才會想寫。現在就帶到火化爐子裡去了。也許後世會有史家來扒吧。我考證的歷史,總有人罵腦洞太大,其實現實這東西真比文書腦洞更大,虛構作家的想像力都是很有限的。
老友們聊起我時,應該都是開心的吧。李碩這破人,不長的一輩子,趣事還不算太少。開心就好,不必傷悼。
當下的期望——請朋友們別問候我,甚至不必評論,因為我已經沒有心力回復。切切。
除非,是我欠您錢,或您欠我錢的。
老賊分香賣履,難免嘮叨。也暢想點詩意的,以後骨灰撒何處?我喜歡的地方,是郎木寺的天葬台下山溝里。雖不是當地喂鷹的風俗,但也許會讓草長的好點吧。這裡是兩省兩寺老鄉們從來共享的一小塊地兒,它的身份有點超然。我有歡喜,也有遺憾在這裡。從此,我可以永遠的等下去,看那遺憾變成圓滿。我相信。
另補充:目前有大學舊友們幫我料理生前身後事,一切完滿具足,無勞挂念。
李碩是誰?
李碩,1977年生,河北保定人,青年歷史學者,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本科,清華大學歷史系碩士、博士,曾任教於新疆大學,研究中古軍事史、歷史地理、邊疆民族問題。
他出版的幾本著作,廣為流傳,讀者眾多。
2018年,《南北戰爭三百年:中國4—6世紀的軍事與政權》在世紀文景出版,考證了六朝時期,冷兵器時代戰爭的軍隊建設、武器裝備、經典戰例等等,清華大學教授張國剛作序。
2019年,《孔子大歷史:初民、貴族與寡頭們的早期華夏》由世紀文景出版,講述了孔子的成長、生平、執著和妥協,從個體看春秋時期的政治、生活,北京大學副教授韓巍作序。
2020年,《樓船鐵馬劉寄奴:南北朝啟幕戰史》由活字文化出品,該書從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的戰爭生涯切入,展開一段南北朝的歷史。
2022年,《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一頁folio出版,這也是他最出圈的作品,
李碩從考古成果中,重新看待夏商周的變革,講述華夏文明的萌生與轉型。出版半年來,在豆瓣網有3300多人評價這本書,打出了9分的高分。
本書由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許宏作序。
北京大學教授羅新稱讚這本書說:「王國維之後,商周革命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已深入人心;而李碩則把這一重要性,形象生動地描畫了出來。」
澳門大學教授楊斌說:「我願意以『商周變革』來歸納李碩的洞見:對於華夏文明而言,這場變革比兩千年後的唐宋變革的意義更深、更遠!」
除了以上作品,李碩還寫過《從大漠綠洲到玉石山谷》《俄國征服中亞戰記》等學術著作。
給他的書作序、點評的張國剛、韓巍、許宏、羅新、楊斌等學者,都是當代學術界的名家。
為什麼研究軍事史?
史料對戰爭的記載不多,戰爭過程往往最難刻畫,想要還原一場戰爭的原貌非常困難。即使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其中真正的戰爭場面,在《三國志》的記載中也只有寥寥數筆。
為讀者描繪各場重大戰役的細節並不容易。騎兵與步兵的作戰模式,地理、季節、財政等因素對戰事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歷史學的範疇。李碩卻對於這些戰爭中的各類細節了如指掌。
李碩曾在講座中談到過「戰爭作為一種方法」:
「如果從學院式的歷史研究來說,戰爭史研究其實長期以來在歷史學界都是空白,但是你要鑽進去了,會發現它其實不是一個孤立的領域,而是與人類社會的一切領域——政治,經濟,甚至文化——都有關係,你看多少文學作品在描寫戰爭,無論詩詞還是歷史演義小說。從戰爭角度去切入中國歷史,就能看到重大的歷史節點,改朝換代也好,革命變遷也好,其實都是被戰爭催化、推動的。」
「如果從普及性的歷史寫作角度來講,關心戰爭的人確實也比較多,而且寫戰爭是很有挑戰性的,要儘量真實、完整地呈現戰場環境,需要視覺化的寫作技巧。這個工作做得好的話,你就像紀錄片導演一樣,全景式地向讀者呈現了戰爭的面貌。這是一個很高的要求,催促我儘量充分挖掘史料,然後才能把所有元素再現出來。」
與他有過聯繫的一頁folio的編輯表示,目前不太清楚李碩的病情,希望他安心養病,大家不要打擾他。
很多網友表示
希望能有奇蹟發生
另外也有網友表示,
很遺憾通過這個方式認識他
希望有奇蹟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