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久沒有旅行了,有時一天忙完,我會刷一刷微博和小紅書,看看國內外博主發的旅行度假美照,過過眼癮放鬆一下,就當自己去過了。
昨天我刷到了一個博主,一個十幾年前遠嫁義大利米蘭的北京美女,老公是理工男+大廚,兩個大長腿混血女兒。看她分享的馬特洪峰的皚皚雪頂,普利亞的白沙碧水,各種義大利美食……我正美美的神遊,一個前兩年的帖子把我拽回到了教育主題——
義大利爸爸輔導功課篇。
我服的不僅僅是這位極有耐心和愛心的義大利爸爸,更被當時五年級孩子的數學作業亮瞎了眼, 不是都說歐美孩子小學數學簡單嗎?為啥好像也並不比中國教的容易?
代數相對容易,四則混合運算我們是在三四年級就要求的。
至於幾何,就有點難了。
我們國內,是小學五年級才開始講圓周率,計算圓形和扇形的周長和面積,但是像博主女兒作業里的圓內接多邊形——八邊形、五邊形什麼的並沒有。那麼,這些知識,在我們國內數學課本里要到什麼時候才出現呢?
要到 九年級上,也就是初三上的數學書里,才會引入圓的內接多邊形的概念。
2
怪不得圍觀的中國媽媽,都覺得有點難——一般來說,輔導孩子作業到了小升初就是一個分水嶺,從我的經驗來看,其實初一還算簡單,但是到了初二,不僅孩子就連家長也開始分化了。
所以,在義大利小學生的作業里,驟然看到我們九年級的內容,覺得難是正常的。
看看這位理工男義大利爸爸,都拿出電腦來研究這兩道多邊形題了。
怪不得義大利的建築、家具等設計和製作全世界聞名,美且精細,和義大利的數學基礎打得好,肯定還是有關係的吧。
當然,這個家庭經濟條件好,孩子上的是國際學校,估計學習抓得比較緊。另一個就是,小學可能什麼都接觸一點,但是教得不會太難太深。
這就像英國的小學一樣, 學習的科目和範圍都特別廣,但是每門都不會教得特別深,就是讓孩子接觸一下了解一下,打好通識教育的基礎。同時也是 廣撒網,看看孩子會對哪方面會發生興趣。
3
這也讓我想起,疫情前,花生的表弟小布丁曾經在美國加州爾灣那裡插過班,上過一個月學,當時布丁是一年級,也是插的一年級的班。
爾灣算是美西的富人區,可能因為華人比較多,不僅房價貴——疫情這三年又漲了將近一倍,而且,「雞娃」風氣算是比較濃厚的。
不是每家學校都能接受臨時的插班生,布丁媽就找了一家不算太出名的私校。
第一天:
小布丁高高興興去上學了。
卻沒精打采地回來了。
布丁媽媽問起來,小布丁說聽不大懂,老師還布置了不少作業,但是也看不懂……
這簡直刷新布丁媽的三觀:
不是大家都說美國小學很輕鬆,不布置作業嗎?
當布丁媽看到小布丁的作業,就更傻眼了。
不是說國外小學數學就是傻瓜數學嗎?
布丁上的學校,一年級不僅學了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豎式,還學加法的兩步運算(3個數連加)啦,還有100以內的借位減法?這比中國的教學進度還要快啊(在國內二年級才要求兩步計算和100以內的借位減法)。
數學還相對簡單,也不存在太多語言理解問題,而且布丁在杭州的學校算是數學抓得比較緊的,所以布丁自己還是能夠應付的。
語文(對於布丁是英文)就頭疼了— — 這閱讀理解這麼難?Tsunami是什麼鬼?
布丁媽偷偷查了字典,才知道這是海嘯。
在美國的多數私校沒有標準課本,都是用打出來的講義和練習,隨老師自己講,在不同的階段會圍繞著不同的主題來上課,類似於我們這裡說的項目制教學(PBL)。
布丁在那裡上學時,剛好碰到老師講「自然災害」主題,所有詞彙、句式、討論、閱讀和寫作都是圍繞著火山、地震、海嘯和雪崩來的。不僅是對布丁,即使是當地孩子,要擁有這麼大的詞彙量和知識量,也不算簡單的。
布丁媽媽不禁要罵人了: 誰說美國小學學得簡單輕鬆,原來這些都是騙人的!
4
到了周末,布丁媽媽約了多年前就移民美國的同學一家吃飯。
聊起美國的小學,同學對布丁媽說:
你對美國小學的了解,還停留在公立校。當然公校也有好的,但是大多數不能和私校比。私立校的進度,基本要快兩個年級。也就是私校一年級對孩子的要求相當於公立校的三年級。
私校管理嚴格,教學進度超前,這樣才符合美國富人和中產對孩子的期望啊。他們也希望孩子多學、早學,放學後更是上各種課外班;但和國內不同,學科興趣班不多,大多數是鋼琴、游泳、棒球,以藝術體育為主,還會請很好的教練。
不過,隨著名校對入學SAT、ACT(相當於美國高考)的分數要求越來越高,現在當地人也帶著孩子上學科補習班了!
你對美國小學的了解,還停留在公立校。當然公校也有好的,但是大多數不能和私校比。私立校的進度,基本要快兩個年級。也就是私校一年級對孩子的要求相當於公立校的三年級。
私校管理嚴格,教學進度超前,這樣才符合美國富人和中產對孩子的期望啊。他們也希望孩子多學、早學,放學後更是上各種課外班;但和國內不同,學科興趣班不多,大多數是鋼琴、游泳、棒球,以藝術體育為主,還會請很好的教練。
不過,隨著名校對入學SAT、ACT(相當於美國高考)的分數要求越來越高,現在當地人也帶著孩子上學科補習班了!
本來布丁媽以為,在美國一年級讀書,還不和度假一樣,就是讓布丁有個地方玩順便學學英文。
沒想到她上當了,校內學習給了她個下馬威,她只好打起12分的精神,天天和布丁一起做作業。
布丁媽後來和我聊起來,我們也總結了,雖然爾灣算是美國的「雞娃區」,就好像紐約的上東區,但是和中國比起來,教育風格還是有明顯區別的。
1、老師不像中國老師那樣普遍管得嚴,而是比較「佛系」。小朋友作業不會做,甚至不交,老師也不會強制要求, 因為覺得作業和學習都是孩子自己的事。也不大會批評孩子,多以鼓勵為主。
2、在孩子課外活動方面,美國白人家庭會更注重社交、體育和藝術,華人或印度裔家庭則更重視學術特別是標化成績。
3、另外就是像上個月我和吳軍老師對話時,他和我說的——如果看整體平均數學水平,那還是中國的孩子強,但是頂尖的人才,那還是美國比例高。
1、老師不像中國老師那樣普遍管得嚴,而是比較「佛系」。小朋友作業不會做,甚至不交,老師也不會強制要求, 因為覺得作業和學習都是孩子自己的事。也不大會批評孩子,多以鼓勵為主。
2、在孩子課外活動方面,美國白人家庭會更注重社交、體育和藝術,華人或印度裔家庭則更重視學術特別是標化成績。
3、另外就是像上個月我和吳軍老師對話時,他和我說的——如果看整體平均數學水平,那還是中國的孩子強,但是頂尖的人才,那還是美國比例高。
上次我的一篇文章提到,整體來說,歐美的教育還是比中國快樂,競爭也沒這麼激烈,一些朋友不認同,說 歐美精英家庭還是一樣會「雞娃」——
其實我們的觀點並不矛盾,只是說的人群不一樣。我說的 整體,其實就是大多數人的平均水平,然而 精英家庭在哪裡都一樣,對孩子教育基本都是高要求的。
就比小紅書上的那位生活在米蘭的媽媽,雖然自己懶得管孩子功課,但是老公會管,而且她和老公又在看米蘭的學區房了,那是他們的第5套房……
值得欣慰的是,和歐美的公立校比起來,我們國內的公立學校整體水平還是不錯的,也有越來越多的民辦校在轉成公立——
在9年義務教學階段,只要孩子能上一個中等水平以上的公立校,那麼孩子的學業基準線,已經比很多歐美國家的平均水平高出了一截。
因為,我們的教育,並不是為少數精英家庭服務的,而是為大多數人服務的。
每天和孩子一起進步,共同見證孩子的成長
每天和孩子一起進步,共同見證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