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至8日,2023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在深圳召開,這是騰訊2018年轉型產業網際網路以來每年最重要的活動,也是觀察騰訊To B業務的窗口。今年大會的特別之處在於騰訊混元大模型正式亮相,也在於恰逢騰訊To B五周年。
在大會期間,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接受了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的媒體採訪。作為騰訊To B的掌舵人,他坦承作為一個擁有To C基因的企業轉向To B「確實挺難的」,五年期間經歷了不斷試錯的過程。其中最大的試錯,來自騰訊早期為追求規模而大包大攬的集成模式,後續又及時調整讓騰訊逐漸「減脂增肌」,追求業務健康可持續。
「比較清晰的是,我們一直都在朝著解決問題的方向、越來越To B的方向去發展。」湯道生說。而當下被騰訊寄予最大希望的解決問題工具,就是大模型。他認為,大模型是一場馬拉松,目前才跑到一公里,提商業化還很早,當下首要的是讓行業先用起來,去解決具體的問題。
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
圖片來源:騰訊供圖
談To B五周年:探索中調整
2018年的「930」變革,揭開了騰訊To B的序幕,到今年9月正滿五周年。騰訊從克服不適應開始,在摸索中調整,逐漸形成了規模。
騰訊2022年財報顯示,騰訊的To B業務——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板塊收入達到1771億元,收入創年度新高,也是四大板塊中唯一實現收入正增長的業務,同時也第一次超過騰訊收入「現金牛」遊戲業務。直至今年第二季度,騰訊To B業務已經連續九個季度營收占比超過30%。
談及To B五年的感受,湯道生表示:「原來好多人都是帶著To C的業務經驗,但To B賽道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它的商業本質、邏輯、成本結構、團隊協作模式等等都是不同的。這五年,也是一個不斷地摸索、試錯、發現問題並改正的過程。」
其中最大的試錯,來自騰訊最初曾強調規模,大包大攬式地承接業務後再分包給生態夥伴,導致犧牲了利潤。2022年開始,騰訊及時轉向,強調以自研產品為主後,逐漸從「集成者」轉變為「被集成者」。對於這樣的調整,騰訊的態度很堅決。
「我從來都沒有猶豫過要不要走回頭路,做健康可持續的業務一直是這麼多年來騰訊做業務、做事情的基本原則。」湯道生說道,這個調整過程中「要想明白的是,到底什麼指標最重要」。
他表示:「用來衡量業務發展的指標很多,簡單粗暴地去看一個大的收入數字只是其中一個,但並不了解裡面的結構有沒有水分,例如轉售、人力外包服務的比例。所以我們走被集成戰略,應該是基於自研產品來發展,考核指標就轉變成圍繞產品來設定,確保負責具體產品模塊的團隊做到在行業裡面的數一數二,這個才是最關鍵的。」
再例如,騰訊轉向被集成後,專注做平台型的產品,而把將產品與行業適配、整合的這一環節交給合作夥伴。「所以在騰訊的行業線裡面,有些研發團隊做行業產品是沒必要的,甚至可能跟合作夥伴有衝突。這些就是我們所說的『脂肪』。而當減少了行業產品的研發,就可以把資源擠出來,可以增加服務客戶的架構師,效率就上來了,『肌肉』就鍛鍊出來了。」湯道生表示,「減脂增肌」是騰訊To B過去一點時間的核心工作。
談大模型:馬拉松只跑了一公里
今年以來,大模型讓科技圈久違地找到了為之狂熱的抓手,小廠大廠紛紛入局,騰訊也認為大模型帶來了「業務倍增」的機會。
今年6月,騰訊發布行業大模型,但直至本次在大會期間才發布通用的混元大模型,被指後者速度過慢。對於如此安排,湯道生解釋稱,通用大模型對計算要求非常高,數據的積累也花費漫長時間,較晚亮相是出於高質量要求的考慮;早前的行業大模型也是以混元大模型為底座,經過了一些行業客戶和騰訊內部多個產品的錘鍊。
他還提到:「騰訊的關注點也不僅僅是大模型本身,還包括如何幫助客戶用好本身已有的數據。在用好數據的過程中,會涉及到模型的訓練、精調、數據標籤的管理等工作,同時你要降低模型的使用成本,就需要做訓練加速的工作。所以,從一個大模型,到提供一個用戶可以感受到的服務,中間有很多的環節和工序。」
因此,騰訊非常明確,對於大模型這個鏈條如此之長、技術和算力要求如此之高的產品,不急於爭一朝一夕。湯道生認為:「我不認為存在追趕。這個行業太新了,還處於早期,沒有很清晰的市場份額比例。To B的技術以及市場滲透可能是以十年作為單位,大模型是一場馬拉松,現在可能才跑到一公里。」
正由於行業尚處萌芽期,湯道生認為大模型當下提商業化還很早,首要的任務是讓具體的行業先用起來,利用大模型的能力去解決具體的問題。「我看到很多客戶都在嘗試,甚至有些在觀望。大家可能對於大模型有很高的期望和設想,但又不是那麼清晰它到底能解決什麼問題。因此,騰訊團隊會把更多精力放在關心客戶業務過程中的痛點問題,以及我們的能力技術能否幫他解決,達到降本增效。」
「比較清晰的是,我們一直都在朝著解決問題的方向、越來越To B的方向去發展。」湯道生最後說道。
記者|王帆 編輯 |楊夏 梁梟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每經影視不對本內容之智慧財產權或其他權利作任何保證,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