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探長(共1841字,閱讀約4分鐘)
孩子在和小朋友玩的過程中,總是會遇到自己的東西被搶的情況;
那麼,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幫孩子奪過來還是放任不管,讓孩子自己處理呢?
我在身邊的寶媽群里做了一個調查,問她們遇到這樣的情況她們會怎麼處理。
有的寶媽說:「我總是給孩子說要學會分享,不要那么小氣,別人玩兒一會兒就還回來了,不用立馬去要回來,大家都是好朋友。」
有的寶媽說:「搶玩具的孩子,家長就沒有好好教育,所以我就讓孩子不要和這種孩子再一起玩了,就當把玩具送給他了,我再給孩子買一個。」
還有的寶媽說:「憑什麼助長他搶玩具的行為,我會立馬幫孩子要回來,不能讓我孩子受委屈。」
在這麼多家長的回答當中,有一位媽媽的做法得到了一致認可,也讓大家紛紛反思了自己的行為。
孩子東西總被搶,是幫娃奪過來還是不管?高智商爸媽常用這一招
樂樂媽媽說,她的女兒有一次下樓出去玩,拿了一個新買的芭比娃娃,不一會兒就被另一個她認識的女孩子搶走了。
這是她女兒第一次被搶玩具,所以樂樂媽媽看見之後認為這是教育孩子的好時機,便走過去問女兒:「樂樂,你想跟這個小朋友分享嗎?」
樂樂含著眼淚都快哭了,說:「我不要分享,這是我的娃娃。」然後樂樂媽媽鼓勵著說:「那你就去要回來,媽媽在這兒幫你呢,別怕。」
於是樂樂顫顫巍巍地走過去,小聲地說:「你還給我,這是我的娃娃。」
只見對方哼了一句:「不還,我就要玩!」
這個女孩兒的奶奶看到兩個孩子爭搶著,不痛不癢地說了一句:「別搶,大家好好玩兒嘛。」
看到對方家長並沒有講理的意思,樂樂媽媽直接過來拉著女兒的手,然後衝著那個小女孩兒說:「要玩玩具好好說話,為什麼要搶呢?快還給我們!」
說罷,樂樂媽媽直接從那個女孩兒的手上奪回了娃娃,遞到了女兒的手上,拉著女兒扭頭就走了。
女兒特別開心地看著媽媽,媽媽說:「你以後也要像媽媽這樣學會保護好自己,不要怕!」
孩子的東西被搶了,有的媽媽一味的讓孩子分享,這樣只會讓孩子形成一種委屈、隱忍的情緒,長時間便容易形成膽小、怕事兒的性格,而且還會經常被欺負。
有的媽媽如果一味的幫助孩子去解決,那麼孩子反而會形成依賴媽媽的習慣,不會獨立思考、缺乏膽量,那麼也是容易再受欺負的。
家長採取正確的處理方式,能夠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性格,教會他們處事的方式。
家長需要在這個事件中扮演一個引導的角色。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需要給孩子提供多方位的引導,讓孩子知道「武力」並非最好的解決方式。
當孩子的玩具被搶走時,家長可以讓孩子先冷靜下來,穩定情緒,而不要第一時間讓孩子分享或者衝動的去幫孩子搶奪回來。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從「武力」以外的角度解決問題:
例如與對方進行溝通,幫孩子打開另一種思維,尋求另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可以讓對方在一定時間內還回來,彼此分享自己的東西給對方。
如果對方不願意還回來,不願意溝通解決,那麼家長要給孩子底氣,讓孩子學會通過家長的介入或者找老師、報警等方式來解決問題,讓對方知道自己不是好欺負的。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需要起到一個後盾、引導和支持的作用,讓孩子學會如何利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也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支持和幫助,建立起自信心。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自我保護能力的提升。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會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和困難,而這些挑戰和困難也是他們成長的必經之路。
如果家長總是幫孩子解決問題,他們就很難學會自我保護。
當孩子的東西被搶走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去主動保護自己的權益,比如教給孩子如何用語言和行為來阻止對方,或者通過報警等方式來尋求幫助。
這樣可以增強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讓孩子在未來的成長中更加獨立和自信。
其次,家長可以通過這個事件來培養孩子的道德品質。
在這個事件中,家長可以告訴孩子:
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搶,自己的東西也不能讓別人「隨意侵犯」。
品德不好的人,儘量遠離,不要讓對方傷害到自己。
這樣可以讓孩子意識到在與他人相處時,需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規範,對人需要有防範意識,這也是將來在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過這個事件的引導,可以讓孩子在未來的成長中更好地遵守社會道德規範,增強自身的道德品質。
這不僅能夠提升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還可以培養孩子的道德品質。
辣媽語錄:
家長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一個引導的角色,讓孩子學會如何利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並感受到家長的支持和幫助。
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夠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中給予足夠的關愛和引導,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信和有道德的人。
家長們,遇到孩子的玩具被搶,你通常會如何做呢?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