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記者汪彤、通訊員譚勇)8月22日從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站獲悉,去年我省在63個縣啟動地膜科學使用回收試點,大力推廣0.015毫米以上加厚高強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應用,地膜回收率達83.3%。
農膜蓋一蓋,農民增收幾百塊。農膜在瓜果、蔬菜等作物種植生產增溫、增產、增收方面效果顯著。但隨著農膜用量和使用年限增加,農膜殘留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研究顯示,殘留在田間的農膜在自然條件下難降解,會造成土壤板結、通透性變差、地力下降,影響農作物對水分、養分吸收利用,不同程度抑制農作物生長發育。當1畝地土壤含殘膜達3.9公斤時,將導致農作物減產11%至23%。
農膜為何難回收?雲夢縣綠色農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丁軍介紹,過去農民為了降低成本,多採用厚度0.01毫米的超薄農膜,清除時一碰就破碎,人工撿拾或機械撿拾效果都不理想。每到豐收季節,田間地頭到處都是破碎的農膜,白花花一片。
規範使用和回收符合國家標準的農膜是當下控制地膜污染的關鍵。我省圍繞種植業結構調整,積極探索「一膜兩用」「一膜多用」等農膜減量替代技術,截至今年3月,已推廣應用580萬畝加厚高強度地膜、25.26萬畝全生物降解地膜。按照誰生產、誰回收原則,省農業農村廳發布優勢產品生產企業推薦清單。各地創新補貼機制,組織農膜生產企業、第三方服務主體參與開展廢舊農膜回收、打包轉運、無害化、再加工利用,讓「白色污染」進入綠色循環。
雲夢引入湖北楚惠物業有限公司在全縣建成1個縣級回收中心和14個鄉鎮回收站,探索建立「廣大農戶撿拾交售、鎮級網點組織回收、龍頭企業加工利用」的市場化運作體系,對群眾主動送交回收點的給予一定獎勵,提高回收積極性。「厚農膜用著很方便。」該縣隔蒲潭鎮和平村菜農龍明學說,過去薄農膜用完只能殘留在田間,每次機械整地,易捲入農機中,影響作業效率。現在厚農膜用完後,也能輕鬆撿拾,堆放在田頭,就有專人回收,不用再擔心一颳風就吹得到處都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1535a03291e96064679bf0c04f08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