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峰:想像未來

2024-06-20     汽車商業評論

撰文 / 牛跟尚

編輯 / 張 南

設計 / 趙昊然

把論壇的主題「想像」和他的公司名字「未來黑科技」結合在了一起。未來黑科技創始人兼CEO徐俊峰做到了。

6月15日下午,2024第十六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在北京舉行智能座艙專場,徐俊峰做主題演講《想像未來》。

徐俊峰認為,移動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型,是服務提供方,基於作業系統,通過網際網路平台,去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即便是蘋果、三星、華為,在這樣一套生態里也沒有太高的經濟收益,更不要說車廠了,訂閱服務除外。「但如果我們結合人工智慧和增強現實的終端,比如擋風玻璃,比如AR眼鏡,那麼它就會變成一個超級平台,變成一個非常複雜的價值網絡,這也是第三代網際網路中的機會所在。」

作為汽車行業的從業者,徐俊峰建議,還是要花點心思去做創新,如果只關注成本,犧牲質量和體驗去降低成本,並不能夠讓我們在全球化的競爭環境下獲得優勢,「尤其是下一個時代來臨之前,我們在人工智慧、高端晶片,以及交互技術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未來我們要提升卷的品質,眼光也要長遠,要有戰略。」

以下是未來黑科技創始人兼CEO徐俊峰的演講實錄,此處有刪節。

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分享的主題是「想像未來」。

我拿到題目的時候就在思考賈可博士想幹什麼,昨天才明白他是想讓我們解決中國汽車產業振興和內卷的問題。因為我們是科技公司,我的題目「想像未來」主要還是關注汽車行業的發展。

我們公司每個季度都會去做一些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的PEST分析,我發現汽車行業的內卷已經影響到了更高級別的策略,所以今天我要講的就是怎樣穿越周期、走出內卷,創造汽車行業更好的未來。

智能座艙生態思考

中國汽車行業過去十年與時俱進地發明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概念,包括汽車新四化、軟體定義汽車、座艙生態等等,今年是AI定義汽車,每年基本上都會去講一些新概念,我個人覺得這不是很全面。

去年的藍皮書論壇上,我問了大家一個問題:最能影響汽車行業甚至是影響人類未來科技行業的三家公司是誰?很多人認為是特斯拉、NVIDIA和高通,但我的觀點是特斯拉、蘋果和微軟。因為特斯拉代表的是新能源、人工智慧、自動駕駛、具身機器人;蘋果代表的是XR;微軟代表的是AGI。人工智慧今年已經非常火了,特別是在汽車圈裡。

十年前我寫過一張關於座艙生態的PPT,我原來是做手機的,所以想通過總結手機智能化的三個階段,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對汽車座艙智能化發展的思考。

第一代智能機就是功能機,我們稱之為沒有用的智能機,只有功能沒有智能;第二代智能機有點用,但是沒有生態;第三代智能機,比如Android和IOS,是有用、有生態、有服務,但沒有商業模式。

什麼意思?純數字經濟就是以訂閱服務為主,網際網路就是把實體經濟數字化,包括外賣、計程車、網約車、機票、酒店等等,Android在純數字經濟、基於實體的數字經濟中都是沒有大量參與的,而蘋果在訂閱服務中則是有抽成的。

絕大多數網際網路服務包括美團、滴滴這些跟現實世界、物理世界相關的網際網路服務,即便是蘋果、三星、華為、小米這樣的巨頭,也是不能獲取到很大的商業價值的。

汽車主機廠做座艙生態,其實想做的是基於位置的服務,做實體經濟的數字化。這個事情蘋果花了20年都還沒搞定,單獨的汽車主機廠想完成其實是非常困難的。

在當下這個時代,如果還用二十年前移動網際網路的邏輯去想未來的事情,我認為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現在的座艙大屏大概相當於諾基亞,做得比較好的相當於黑莓,都沒有什麼應用。很多車廠認為自己的這塊螢幕相當於Android,其實還是有很大區別的,看一下日活的時長就明白了。

我們的觀點是,想要做基於位置的服務,需要等第三代網際網路技術的來臨。

我們公司2015-2016年開發的一款WHUD產品,已經在理想L系車型上量產了,並且功能還在不斷疊代,前段時間剛剛OTA了電子後視鏡功能,我認為這樣的產品是目前汽車人機互動相對比較合理的形態,HUD讓我們的駕駛者再也不用看儀表了。

我們目前重點開發的一款產品是增強現實的ARHUD,現在可能看著過於未來主義,但長期來看,我們非常堅信這是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去做的產品。

人工智慧與車載交互

AI的發展已經經過了所謂的行業拐點,也經過圖靈測試,多模態的機器人只是臨時形態,或者是數字化的Agent(分身),還不能發揮AI全部的威力。我們需要在物理世界中賦予它一個實體,或者在數字世界裡賦予它一個虛擬形象,才能夠爆炸性地釋放AI的生產力。

今天我重點要講的其實是這張About Future的圖,也就是對於未來的想像。我把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機器人、自動駕駛、增強現實都放在這張圖里。左側這列是數字世界,方便理解可以簡單認為是網際網路,但其實不是。右側這列是物理世界,可以簡單地認為是宇宙或者地球。

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間還有一個橋接世界叫做數字孿生,就是把物理世界1:1複製到數字世界,可以簡單理解為是Google Map或者高德地圖,也就是二維或者三維的矢量化地圖。數字世界中的系統和執行單元叫做信息系統,物理世界中的系統叫做執行系統,信息系統和執行系統中間還有一個模型系統,這裡可以把AI模型融進去。

最下面這行是機器和人類,人類是綠色的,機器是透明的。那麼如果是機器處理信息、檢索信息,人類思考決策和執行,比如我們在美團上選了貨品以後下單,可以送到家,這就是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又分成兩個維度:Internet(傳統網際網路)和Mobile Internet(移動互動網)。移動網際網路相比傳統網際網路有一個特質,就是無線聯網的功能,比如說有4G、LTE和5G。但如果把移動網際網路只看作能夠無線聯網的手機和電腦就太膚淺了。

移動網際網路的本質是可以隨時隨地連接到數字世界,也可以隨時隨地在物理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同時還可以有一個矢量化的地圖,做基於位置的服務。Google、早期的淘寶、百度和現在美團的模式是不太一樣的,商業模式也是不太一樣的。

傳統網際網路是Connected(連接),移動網際網路叫做Connected(連接)和Located(定位)。

那如果是機器處理數據、思考和決策,人類去做執行,相當於把人工智慧約束在數字世界裡,沒有辦法釋放到物理世界,這就是人工智慧現有的形態,包括ChatGPT、GPT3.5、以及各種大模型等等,可以放在電腦上,也可以放在手機上。

但是我更推崇的,其實是人工智慧作為我們的Digital Agent(數字分身)或者Agent in Virtual World。賦予人工智慧物理形體或者軀體,出於美好目的讓它解決一些體力的勞動,這是很好地釋放人工智慧生產力的方式方法。

那麼在純數字世界裡,人工智慧可以幫我們做什麼呢?人類除了體力勞動之外,還有精神和交互的需求,因此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技術就是增強現實。

我們通過增強現實的人機互動,把人工智慧便攜在身上,就可以在數字世界、物理世界、數字孿生世界中穿行,人工智慧作為Co-pilot(副駕)和Agent(分身),幫助我們人類解決現實的問題、虛擬的問題、精神的問題等等各種各樣的需求。

這裡我為什麼不說腦機接口呢?

增強現實其實是通過眼睛和腦機接口,我個人不反對腦機接口,但我反對用腦機接口去做超高數據量的交互,因為人的腦子不可以做超高帶寬、大碼率的交互,這樣人的腦子吃不消的,所以說基於眼睛的增強現實交互是唯一的方式。

因此右側我放了兩個圖,一個是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或者也可以放Robotaxi,另一個是AGI+Robot,這裡我放了Vision Pro,就是VR+AR+XR。

移動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型,是服務提供方,基於作業系統,通過網際網路平台,去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大家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出來,即便是蘋果、三星、華為,在這樣一套生態里也沒有太高的經濟收益,更不要說車廠了,當然訂閱服務除外。

但如果我們結合人工智慧和增強現實的終端,比如擋風玻璃,比如AR眼鏡,那麼它就會變成一個超級平台,變成一個非常複雜的價值網絡,這也是第三代網際網路中的機會所在。

為什麼我堅信需要在物理世界中賦予人工智慧實體,或者是在數字世界賦予它虛擬形象才可以最大程度地釋放它的威力?

通過觀察九十年代的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到下一代的網際網路技術,我認為增強現實和人工智慧都已經過了iPhone時刻,那麼iPhone4時刻什麼時候到來呢?肯定是在2030年前。

未來的想像與布局

這些是我過去十年所做的工作,我們從2015年到2020年花了五年時間,重點開發和推廣這一款WHUD產品,甚至現在還在疊代,因為它可以讓汽車交互變得特別好用。

我們相信科技的短期終局是人工智慧+增強現實,如果在車裡的話,還要加上抬頭顯示的交互技術,我們將這種交互形式稱之為AGI+AR的Ecosystem(生態)。所以今年或者明年我們重點要推廣的產品就是我們的光場ARHUD,兩種HUD的底層技術是一樣的,只是具體內容有所區別,我們的光場ARHUD明年年初就會量產。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純AI,不需要和環境交互融合,這也是我們2015年開始重點研發的另一款產品,叫全車窗PHUD,也跟國際上一些客戶做了POC項目合作。但這款產品目前我個人覺得在當下這個時代有點過於複雜,我認為不如光場ARHUD產品人性化和合理。

最後分享一些關於實體產業和數字產業的想法。

我們的實體產業和數字產業目前來看的話,中國的優勢主要是在實體產業。

現在汽車行業的卷,我們經常開玩笑說「小卷怡情,大卷傷身,強卷灰飛煙滅」。

作為汽車行業的從業者,我們還是要花點心思去做創新,如果只關注成本,犧牲質量和體驗去降低成本,並不能夠讓我們在全球化的競爭環境下獲得優勢,尤其是下一個時代來臨之前,我們在人工智慧、高端晶片,以及交互技術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未來我們要提升卷的品質,眼光也要長遠,要有戰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14006f433364617e1487facf6e083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