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種兇猛的捕食者,它的名氣很大,被人們稱為「非洲二哥」,這種動物就是斑鬣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鬣狗。
鬣狗的名氣大多都不是啥好名聲,它們雖然很強大,甚至能與獅子爭雄,但人們就是對這種動物喜歡不起來。
斑鬣狗以兇殘著稱,尤其是它的捕食方式,殘忍至極且令人不齒,也是人們討厭它的主要原因。在許多影視作品裡面,鬣狗也經常以負面的形象示人。
可就是這樣一種兇殘的捕食者,在非洲草原上,攻擊人類殺死人類的事件並不多,甚至還沒有河馬致人死亡的事件多,這也一度讓人有鬣狗不會攻擊人的錯覺。
雖然野生的鬣狗攻擊人的事件沒有獅子、野牛、河馬等攻擊人類的事件多,但並不代表它們不會攻擊人。尤其是肯亞近期發生的一件事情,令不少人都感到可怕。
在肯亞首都內羅畢以東僅50公里的一個村莊裡面,就發生了鬣狗群體攻擊事件,導致兩人死亡,一人受傷。
肯亞一群鬣狗襲擊了人類
肯亞位於非洲東部,是鬣狗的主要分布國家之一,根據當地媒體的報道,在2021年12月27日這天,一個距離內羅畢50公里的村莊上,一群由20頭鬣狗組成的鬣狗群,像發了瘋似的瘋狂襲擊路人,導致24小時內2人死亡。
當天,這群鬣狗先攻擊了兩名在採石場下班回家的男子,一名男子當成被鬣狗咬死並蠶食,另一名男子被咬掉數塊肉之後僥倖逃生。
在第一次襲人事件發生不到24小時之後,這群鬣狗又在一農場攻擊了一位女子,導致該女子死亡。
不過第二次攻擊沒有目擊者,是人們通過現場凌亂的鬣狗足跡,與血液、骨頭等判斷出來的,現場十分慘烈。
鬣狗的狩獵方式不同於獅子,跟亞洲的豺比較相似,是一股腦衝上去見到什麼咬什麼,而且鬣狗的進食過程十分兇殘,可想而知,當時這兩位被鬣狗襲擊致死的人,遭受了多大罪。
目前,由肯亞刑事調查局、野生動物保護局、警方等多機構組成的專家調查組正在積極追蹤該鬣狗群,希望能趕在它們再次傷人之間找到並控制住。
同時官方也呼籲在這附近的人們要密切注意鬣狗出沒,一旦發現,要保證自身安全的情況下立即報警。
鬣狗是什麼動物?
可能還有一些人對鬣狗究竟是什麼動物不太熟悉,從名字上看,它像是一種犬科動物,但實際上鬣狗跟貓科會更近一些。
鬣狗單獨成科為鬣狗科,鬣狗科一共有4種動物,分別是:斑鬣狗、棕鬣狗、條紋鬣狗和土狼。
其中我們常說的鬣狗,如無特指之外,皆為斑鬣狗,它是鬣狗科4種動物裡面體型最大,實力最強的。成年之後雌性比雄性體型更大一些,體重通常在40.5-69.2千克之間。
為什麼說相對於犬科來說,鬣狗更接近於貓科?這是因為在傳統分類上,人們將鬣狗科、貓科、靈貓科等都歸類為食肉目貓型亞目裡邊去了;而犬科、熊科鼬科等,則被歸類為犬型亞目。
後來隨著生物分類學不斷發展,貓型亞目、犬型亞目被降級為貓型總科和犬型總科,鬣狗科、貓科與犬科的歸屬仍未改變,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鬣狗科的確跟貓科更為接近。
言歸正傳,斑鬣狗其實是一種很聰明且強大的捕食者,它們的捕食手段雖然殘忍,但是卻效率極高,而且所形成的鬣狗群,在鬣狗女王的帶領下十分團結,能展現出較強的戰鬥力。
為什麼鬣狗群會襲擊人?
一般來說,斑鬣狗是比較少主動靠近人類生活區域的,它們更傾向於在野外捕食大型有蹄類動物,遇見人類的時候也會採取主動迴避的態度。
人類直立行走,且體型較大,在大多數野生動物的眼中,是比較可怕的存在,所以一般情況下,它們不敢靠近人類。
在過去,斑鬣狗傷人的事件的確相對來說沒那麼常發生,像這次24小時內就連傷兩條人命的現象,更是罕見,為何這群斑鬣狗會如此「瘋狂」呢?
一些學者表示,可能是它認為人類入侵了它的領地,或者遇上了要保護幼崽的母獸。當然這兩種情況的確會增加野獸攻擊人類的機率,多數野生動物都具備較強的領地意識,如果人類貿然闖入,會導致它們精神高度緊張,繼而引發攻擊。
帶著幼崽的母獸也同理,為了保障幼崽的安全,它們也會表現出較強的攻擊性。但是從肯亞的這一鬣狗群體攻擊事件來看,我認為不大可能是人類入侵了鬣狗的領地,或者遇上了帶著幼崽的母獸。
原因很簡單,因為攻擊所發生的場所,一處是村口,一處是農場,皆是人類的主要活動區域,而非鬣狗的地盤,正常來說,如果鬣狗涉足人類生活區域,遇上了人類,該主動迴避才是。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會讓20頭鬣狗,主動跑到人類活動區域攻擊人類呢?目前答案還無從所知,但曾經的一項研究,或許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新思路。
《自然通訊》雜誌上曾報道過一篇研究論文,包括密西根州立大學行為生態學家在內的一個研究小組,在肯亞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究,發現鬣狗一旦感染了弓形蟲,思維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更加大膽。
研究者收集了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幾十年來的數據,發現感染弓形蟲的小鬣狗,被獅子殺死的幾率是健康個體的四倍。
為何會有如此差異?原來感染弓形蟲的小鬣狗,膽子更大,更有可能靠近獅子而被殺死。
弓形蟲能感染的宿主有很多,包括嚙齒類、鳥類、哺乳類動物等。弓形蟲以操縱宿主組成,比如感染了弓形蟲的小老鼠,會在家貓的周圍大膽活動,用我們人類的話來說就是去「作死」。
研究發現,血液中含有弓形蟲抗體的小鬣狗,距離捕食者平均為43.3米,而未被弓形蟲感染的小鬣狗,距離獅子的平均距離為91.4米。而另一研究發現,大約80%的成年鬣狗和71%的小鬣狗,都曾接觸過弓形蟲。
科羅拉多大學負責研究弓形蟲如何影響人類課題的研究者斯特芬尼·詹森表示:「針對鬣狗的這項研究,表明弓形蟲對哺乳動物的行為有很強的影響」。
人類活動的區域,對於鬣狗來說,正常情況下是應該迴避的,人類也不是它的常規獵物。可如果感染了弓形蟲,它們就會變得更加大膽和激進。
當然,這項研究結果只是為研究鬣狗群體攻擊事件的原因提供一個新思路,並不是說就一定是這個原因,也有可能是這20頭鬣狗本身就飢腸轆轆,恰巧又遇上了人類而已,畢竟野獸食人,在全球範圍內都發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