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好萊塢超經典IP回歸了。
血漿四射,哀嚎四起,不斷挑戰觀眾的生理極限。
但一個又一個出人意料的反轉,卻讓人覺得意猶未盡。
沒錯,就是《電鋸驚魂》系列。
《電鋸驚魂》前三部口碑開掛,部部8分+。
好於98%的恐怖片。
這樣的成績,無疑證明它在這一類型中的地位之高。
可惜,隨著系列的延續,評分與口碑也在逐漸衰減。
沒想到,如今拍到第10部,竟然又支楞起來了。
海量好評,爛番茄評分甚至超越了第一部。
有人評價是近十年最好的驚悚片。
那麼,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看它究竟有多神——
《電鋸驚魂10》
Saw X
要說《電鋸驚魂》(以下簡稱為:《電鋸》)有多厲害。
問世19年,它仍是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的「世界上最成功的恐怖電影系列」。
尤其是首部。
拍攝時長只有18天,成本區區120萬美元的「小電影」。
不僅打下了1億多美元的票房神話。
也讓導演溫子仁名聲大噪。
豆瓣54萬人打出8.8分,穩居TOP250。
一個血漿恐怖片,卻屢次破圈,成為影史經典。
《電鋸》為何有這麼大魅力?
這還要從該系列的特色說起。
《電鋸》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故事框架:
豎鋸,一名身患絕症的工程師。
在一次自殺未遂後,突然意識到生命的力量與意義,決定成為生死判官。
他設計出各種腦洞大開的殺人遊戲,來懲罰漠視生命的人。
通過死亡考驗,激發遊戲者的求生意識,從而領悟生命的意義。
豎鋸選定遊戲者的標準只有一個——
有罪之人。
包括但不限於出軌、貪污、暴力執法、吸毒、自殘、強姦犯...
另外,豎鋸還有一個堅定的理念——
贖罪論。
他堅信每個人都有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
雖然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即肉體的損傷。
但只要有足夠的意志力,就可以獲得新生。
足夠精彩的故事框架是基礎。
而豐滿故事內容的,是《電鋸》系列招牌——
各種變態至極卻又設計極其精巧的殺人機關。
像是開口頭盔。
遊戲者要在規定時間內破開他人的肚子,拿出裡面的鑰匙。
否則腦袋就會被頭盔從嘴巴那裡一分為二。
開胸機器。
遊戲者要將手伸進鹽酸杯中拿出鑰匙。
否則就會被刺入身體的鏈鎖機器開膛破肚。
還有一石二鳥的「自殺」機制。
一個人被吊起來,腳踩著巨大的冰塊,另一個人坐在電椅上,電極的一端可以融化冰塊。
冰塊融化的水流會流向電椅,導致後者觸電。
而後者被電死的同時,又會帶動天花板上的裝置,讓巨大的冰塊掉落,把上吊者的腦袋砸開花。
這樣一來,兩個人看似殺掉了對方,但其實都是「自己殺掉了自己」。
令人窒息的倒計時。
讓人頭皮發麻的血腥場面。
無不喚起人們內心最恐怖的感受。
然而,更可怕的是。
這種皮肉之苦往往不止一次。
也就說,當遊戲者好不容易完成一個遊戲後,還有下一關,下下一關……
《電鋸》系列靠著這些,累計收穫了超過10億美元的全球票房。
成為出品公司獅門影業的搖錢樹。
然而,隨著故事不斷延續,電影的口碑也逐漸疲軟。
且不說,類似的設定會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
靈魂人物豎鋸下線後,更是讓故事走入了死胡同。
最重要的是,後續系列逐漸失去了原本的內涵。
《電鋸》的殺人遊戲從來都是皮,內核還是對人性的考驗。
可到了後幾部,已經降級成純粹的殺戮狂歡。
讓人感到失望又惋惜。
因此很多人早已不再期待續集。
沒成想,第十部卻突然回勇。
北美一上映,就收穫了不少好評。
甚至成為了這個系列唯一一部爛番茄指數為新鮮的片子。
上:《電鋸10》
下:《電鋸1》
究竟為何能有如此好評?
大概是因為有了「原汁原味」的感覺。
**以下內容包含劇透**
電影開篇,就是一場精彩的遊戲。
驚恐的男人被綁在機械椅子上,眼睛上安裝著抽風裝置。
5根手指也被分別裝架著金屬裝置。
他的遊戲很簡單:
60秒內,轉動5次轉盤,掰斷5根手指。
否則,眼球就會被吸出來。
簡單粗暴,讓觀眾一秒進入狀態。
而不是像前幾部一樣把遊戲環節設計得複雜冗長,消磨觀眾的耐心。
而《電鋸10》最大的驚喜,當屬豎鋸本人的回歸。
而且是史無前例的全程出鏡。
只剩下幾個月生命的豎鋸,正在整理遺囑時遇到了癌症互助會的病友。
意外的是,對方卻宛如健康人一般生活。
原來,病友接受了一次神秘的治療,癌症已經痊癒。
聽到這話,豎鋸毫不意外地動心了。
於是,他決定放手一搏,接受有風險的實驗手術。
果不其然,在進行一場開顱手術後,豎鋸的腫瘤已經被乾淨切除。
配合後續治療,豎鋸的狀態也越來越好。
他還在治療機構認識了幾個朋友,儼然一副開啟新生活的模樣。
然而,就當豎鋸重返機構表達謝意的時候,卻發現那裡早已人去樓空。
自己也根本沒有進行手術。
當時手術中迷迷糊糊看到的監控畫面,也只是一段教學視頻。
豎鋸上當了。
他遇到了一個專門坑癌症患者的詐騙集團。
肆意褻瀆生命,直接戳中豎鋸的信念底線。
那麼,遊戲開始。
豎鋸召喚自己的門徒之一阿曼達,將參與詐騙的4人綁回機構所在的工廠,用鐵鏈拴好。
眾所周知,豎鋸的遊戲強調的是因果報應。
你假扮護士,抽我的血,假裝做檢查?
那我就限你在3分鐘內切斷大腿,抽出85克的骨髓,就可以拿到鑰匙。
反之,人首分離。
你假扮醫生,裝模作樣給我做開顱手術?
那我就讓你給自己開顱,取出一塊足夠大的腦組織,才可以逃脫。
反之,腦袋整個爛掉。
你扮演重獲新生的患者,騙我的感情?
那我就讓你被吊在半空,近距離感受與化療一樣,但是更高能量、更高輻射的儀器照射。
3分鐘內敲斷自己手腳,就可以逃脫。
反之,化為一具焦屍。
一套流程下來,奇爽無必。
尤其當經典玩偶亮相時,魚叔忍不住驚呼,還是那個味!
然而,等到詐騙主謀要進行全場最後一個遊戲時。
反轉來了。
眾所周知,反轉是《電鋸》另一大看點。
當年,《電鋸1》中躺了全片的屍體突然站起來的那一個瞬間,幾乎讓所有人都達到了顱內高潮。
魚叔在這裡就不進一步劇透了,把刺激的頂點留給大家。
總之,豎鋸,永遠能預判你的預判。
而你永遠猜不中他的下一步行動。
原罪懲罰+變態機關+多重反轉。
回歸初心的《電鋸10》挽回了觀眾的喜愛。
但復刻經典,絕不是其成功的唯一原因。
在血腥的人性考驗之外,加大對人物的描寫力度,也是本片的新鮮點。
作為靈魂人物的豎鋸,以活人出現的戲份其實只在前三部。
雖然,通過他的自述和他人回憶,我們明白了豎鋸之所以開啟殺人遊戲的原因。
但一直以來,豎鋸都是神秘、冷酷、殘忍的惡魔形象。
《電鋸10》卻在最大程度上豐滿了豎鋸作為「人」的形象。
在病魔面前,他不再是冷血無情的殺人魔。
恐懼、驚慌、無措等屬於遊戲者的情緒,也出現在他身上。
我們看到了,豎鋸也是會因為劫後餘生而哭泣的老人。
面對善良的人,他也會變得柔軟。
豎鋸製作遊戲的本意,直到這一刻,完全凸顯:
生命在痛苦中,激發了人性光輝的一面。
除了豎鋸,本部也增加了對門徒阿曼達的描繪。
在前作中,她一直是豎鋸「善惡觀」的堅定執行者。
但是在本部中,我們知道了她也對豎鋸的做法產生過動搖。
阿曼達在面對一個被毒品脅迫的女孩時心軟了。
因為對方像極了曾經的自己。
有時我們會被捲入違反我們本性的事。
毒品很強大,也很邪惡。
藉由阿曼達的猶豫,電影更加突出了對人性「善與惡」還有生命重量的思考。
當然,《電鋸10》並不是完美的。
比起首作,依舊存有一定的差距。
但是它又擁抱回曾經最灼心的靈魂元素:
用殘酷的殺人手法,在道德邊緣,拷問並揭露人性的黑暗面。
就像本作中,一個遊戲者成功完成了豎鋸的考驗。
卻反倒被詐騙集團的主謀踩斷了脖頸。
這一腳的內涵與諷刺,是直擊人心的。
對比之下,前面幾部為什麼會被罵就再清楚不過了。
原本用來考驗人性的殺人遊戲,完全淪為兇手的虐殺工具,服務於他自己的復仇慾望。
本末倒置的將電影變成一部撈快錢的復仇血漿片。
所以口碑一整個大寫的斷崖式觸底。
說白了,管你什麼類型的電影,內容才是王道。
視覺奇觀與心理衝擊當然是恐怖片的重點。
但並不是唯一。
這幾年高口碑的恐怖片,都是有強大的內容支撐,並能引發觀眾更多思考故事。
像是《遺傳厄運》,在邪教和死亡驚嚇背後,是有關家庭與自由意志的討論。
還有《逃出絕命鎮》,在高概念設定之下,是關於「種族歧視」的討論。
其實,何止是恐怖片。
回顧這幾年的電影走向:
強設定、高概念、視覺奇觀、科技運用...這些成為了電影的主導因素。
由此產生了內容創者的生存空間的被擠壓。
可是觀眾真的對高科技買單嗎?
不一定。
今年大爆的《芭比》與《奧本海默》就是答案。
《電鋸1》的編劇之一的雷·沃納爾在創作時曾擔心:
資金短缺,沒有特效,演員也請不來大咖,時間還緊迫,這個項目能成嗎?
溫子仁卻說:
讓劇本成為明星。
所以,《電鋸1》成功了。
技術、名人、潮流,都在更新變幻。
唯有劇本,才是那個永不過氣的「明星」。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