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野豬將從「三有」保護動物中除名的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這段時間以來,關於野豬出沒的新聞頻頻登上熱搜,有媒體統計,就連南京這樣的國內一線大城市,2021年因野豬相關的新聞就上了12次熱搜。
局部地區野豬泛濫,頻繁出沒於人類活動區域,它們不僅毀壞莊稼,還會襲擊人,造成了較大的危害,所以眾人對野豬是敢怒不敢言,因為它屬於國家「三有」保護動物,在沒有威脅到人性命時,不能傷害它。
而今野豬將從「三有」保護動物中除名了,不少人拍手稱快,也有網友表示終於可以放開手腳與野豬大幹一場了。不過大家也先別急著磨刀霍霍,因為事情還沒定呢!目前只是處於公開徵求意見階段。
野豬增長迅速,全國多地泛濫
我國的野豬種群發展經歷了先降後升的階段,在20世紀以前,多數山林裡面都有野豬生存,彼時的生產力不發達,人們大多過著「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活。
對於山里人來說,野豬就是重要的口糧。進入20世紀50年代之後,包括野豬在內的大量野生動物遭到人們的大規模捕殺,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滑,所以野豬也漸漸「消失」了。
後來野豬被列為國家保護動物,禁止狩獵,它們的數量才逐漸回升。
在其大多數棲息地內,野豬都是大型捕食者的基礎獵物,所以它們擁有很強的繁殖能力。一頭母野豬一胎能產崽2-12隻,孕期為4個月,所以很多母野豬一年能生兩胎。加上野豬幼崽存活率很高,所以它們的數量才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攀升。
其實野豬的數量能增長得這麼快,還與虎豹在林中普遍缺乏的因素有關,沒有了天敵的抑制,野豬自然能肆無忌憚地瘋長。
根據調查研究,全國的野豬數量達到了120萬左右,多省市局部地區甚至泛濫成災。
野豬泛濫危害大,農民不堪其擾
在我們的印象中,豬一直都是溫順、人畜無害的形象,為何野生的豬就如此兇猛呢?東北農村裡有句俗語,叫「一豬二熊三老虎」,說的就是野豬對於人類的危險性,比老虎和熊還要高。
野豬性格兇猛,而且富有攻擊性,一旦激怒了它,便會遭到無情的攻擊。野豬具有獠牙,能給人造成嚴重的貫穿傷。而且它的攻擊往往是連續的,一次衝鋒之後,如果它認為威脅沒有解除,便會再次發起攻擊,直到人喪失了行動能力,它才作罷。
2012年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在1825-2012年期間,共有665人遭到野豬襲擊,其中冬季的農村地區,是野豬傷人最多的場景。
野豬泛濫成災,受傷害最大的莫過於農民,對於許多農民來說,一年的收入幾乎都在土地上,年年都盼望能有個好收成。
而野豬是雜食動物,幾乎能吃下所有能吃的東西,地里的玉米、土豆、番薯等農作物,就是它們喜歡吃的東西。
野豬是一種社會屬性很強的物種,它們的進食場合,往往伴隨著社交,所以它不僅吃作物,還在田裡肆意玩耍踐踏,將農作物毀壞殆盡。比如僅2014-2020年間,陝西安康市就因野豬泛濫毀壞農作物的經濟損失,高達1.2億多。
野豬擬從三有保護動物中除名
野豬毀壞農作物,農民們不敢打,只能採取敲鑼打鼓、投放稻草人等傳統方式驅逐。可時間久了,野豬漸漸地就習慣了,變得不再懼怕這些,農民們也沒有其它更好的辦法。
而今野豬擬從三有保護動物中除名,令不少人拍手稱快,因為一旦放開了限制,那就意味著野豬再來吃農作物,人們就可以放開手腳將其撲殺,這對於野豬來說無疑具有震懾作用,日後也就不敢再下山了。
那麼這個消息是真的嗎?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官網發布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來看,原本在名單內的偶蹄目-豬科-野豬已經刪除了。
這就是意味著一旦新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被通過並且正式發布,野豬就不再屬於國家「三有」保護動物了。
不過正如上文所說的那樣,目前還只是處於公開徵求意見階段,在新的《名錄》生效之前,野豬還是保護動物,所以大家也先別急著磨刀霍霍了。
不保護,「豬患」就能得到控制?
不過也有一個問題,放開了限制,野豬泛濫帶來的危害就能得到控制嗎?我暫時無法得知答案,不過從目前的針對野豬進行的護農狩獵情況來看,野豬治理似乎難度不小。
比如四川通江縣,開出了2000元一頭的補貼價格來聘請專業狩獵隊獵殺野豬,但仍難以完成750頭的捕獵任務,期間還造成了一隻名貴獵犬死亡。
這還是在有槍有獵犬的情況下,其實野豬的狩獵難度大,超過了大多數人的想像。
目前普遍存在的一個難點,就是槍枝管理嚴格,而電網等因誤傷太大被禁用,毒藥等手段更是不行,如何獵捕野豬是擺在農民面前的首要難題。
其次,現在留守在農村裡面的人,大多數都是年紀偏大的,即便有年輕人願意回去,但毫無經驗,甚至之前連野豬都沒見過,又如何會捕獵呢?所以即便是野豬不再受到保護,一時間恐怕也難以將其制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07519714_100057069-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