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胎家庭中,哪個孩子和父母更親近?出生順序可能會影響親情

2022-08-16     糖果媽媽

原標題:多胎家庭中,哪個孩子和父母更親近?出生順序可能會影響親情

獨生子女家庭,孩子有被慣壞的可能,多個孩子的家庭,同樣存在一些問題。

無論是二胎、三胎家庭,還是更多孩子的家庭,出生順序對他們是有一定影響的,只是很多家庭都習以為常了。

多胎家庭中和父母最親的那個孩子,通常是誰?

老話說,「老兒子、大孫子,老太太的命根子」,在過去家裡最小的兒子最得寵,這一現象到如今仍然存在。

深圳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社會學系,探究了孩子出生次序,與其自我教育期望的關係。研究發現,多胎家庭中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

在一個家庭中,最小那個孩子,往往和爸爸媽媽的親子交流比較多。相比之下,最小的孩子比哥哥姐姐有更高的自我教育期望。

也就是說,在多胎家庭中,最小的那個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往往更親近一些

孩子都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為何只是因為出生順序不一樣,就會產生如此大的差距?有時是迫不得已,有些原因家長不願意承認。

為什麼多胎家庭中,最小的孩子和父母關係更好?

為何家中比較小的孩子,和父母關係更好,無非是以下幾個原因。

老大的變化讓家長很生氣

在沒有二胎三胎之前,家長其實是很喜歡大寶的,但成了多胎家庭後,漸漸開始討厭大寶,覺得大寶麻煩又淘氣,性格和從前不一樣。

相比之下小一些的二寶,不頂嘴、不淘氣每天喂飽睡好就行,對比一下子就明顯了。

最小的孩子,爭寵的「情商」更高

德國知名心理學家斯特凡·施穆克,曾對約20000人的出生順序和智商的關係進行研究,結果發現,老大的智商老比二有著1%~2%的優勢,但老二「情商更高」。

有句話說的是「老大憨老二精」,老大出生後且沒有弟弟妹妹時,從不需要考慮爭寵的問題。因此有了弟弟妹妹後直接用生氣、哭鬧來爭寵。

而小一些的孩子,從稍微懂事起,就知道自己要和哥哥姐姐分享媽媽的愛。腦子裡時常在想該怎樣吸引家長的注意力,用的方法不是很死板。

最小的孩子和父母最親近,最主要和家長的態度有關

在多胎家庭中,有些大寶甚至因為弟弟妹妹的到來,而產生「同胞競爭障礙」。

同胞競爭障礙,曾在國際診斷標準ICD-10下,是一種「精神障礙」。但1992年另一個精神障礙診斷標準DSM-4中,將其修改為孩子之間的「關係問題」。

需要家長給予更多的疏導和關懷,來緩解孩子和自己的關係,因為親子之間的親密程度差距懸殊,主要和家長的態度有關。

最常見的問題是「大的讓著小的」,有時不是最大的那個孩子主動疏離父母,而是父母的心沒在他這邊。

大事小情都得不到偏愛,還要被批評不懂事,和父母的關係自然就變差了。

另一種情況是孩子因性別問題被「區別對待」,對頭胎性別不滿意的夫妻,要二胎的意願更強烈。

二胎出生後若是滿足期待,就會將注意力和關愛多分給二胎一些,對老大的愛明顯減少了。

因此,多愛家庭中最小的孩子和父母最親近,不是孩子單方面的選擇,家長也應反思自己是否有疏忽。

避免親子間的關係相差懸殊,多胎家庭這樣做

老兒子是「命根子」,但等父母年邁後,最孝順的那一個未必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相反很多人評價家裡的「老疙瘩」最差。

父母對最小的孩子過於偏愛,不僅會導致家中大一些的孩子吃醋、嫉妒,還會讓最小的孩子「恃寵而驕」,孩子們之間爆發矛盾。

家中幾個孩子無論相差多少歲,都要記住不溺愛的原則。兩個孩子發生矛盾,小一些的孩子錯了就該接受批評並改正錯誤。

其次要尊重每個孩子的特點,多胎家中沒有哪個孩子最優秀,可能一個孩子學習成績最好,但另一個孩子口才棒、動手能力強。

雙胞胎之間都會有不一樣的優勢,父母不該拿一個孩子的劣勢去和另一個孩子優勢相比,可以引導孩子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許多人覺得有了二胎三胎後大寶就變了,其實他們是缺乏安全感,想要尋求關注。

如果兩個孩子的年齡差小於6歲,大寶還可能出現行為倒退,例如需要喂飯、哄睡等行為,家長清楚其中的原因後,就不會覺得他討厭了。

糖果媽媽心裡話:

女孩和男孩一樣無條件地愛著爸爸媽媽,若只是因為性別,就區別對待孩子,讓一個孩子傷心的同時,也慣壞了那個受寵的孩子。

【今日話題】大家身邊,多胎家庭中的親子關係怎麼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0049a486ab5e76c34a4f302d896c0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