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2K屏,在今年的手機圈已經不算陌生。尤其是國產高端旗艦方面,價格賣到五六千塊的手機基本都是2K起步。相比較之下,今年手機螢幕2K化趨勢比去年更顯著,可以預見,隨著手機內卷加劇和產能升級,未來還會出現越來越多的2K機型。
在手機圈,2K並不是一個特定的螢幕解析度標準,從定義上來講,2K即2560×1440,不過像小米11的螢幕解析度就達到了3200x1440,OPPO Find X3 Pro甚至達到了3216 x 1440,但這些依舊是2K級螢幕。
OPPO Find X3 Pro
因此這裡有必要提一句,很多朋友買手機時可能都遇到過,就是一些機型在強調螢幕時往往並不會宣傳具體解析度,更多會以FHD、QHD、WQHD等字母來代替,實際上這些字幕分別對應了1920×1080(全高清)、2560×1440(2K)和3440×1440(更寬的QHD解析度)不同等級。
當然,廠商用這些字母來取代數字解析度規格自然不是因為偏好,而是出於用戶心理。對於消費者來說,參數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大多數人難以分辨這些數字代表著什麼。這就意味著,如果廠商的手機用了遠超2K規格的螢幕,該如何利用宣傳讓消費者深刻記住這個賣點就需要一些更直觀的方法。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看最近幾年各大旗艦在螢幕上的宣傳語,經常會看到FHD+、QHD+這樣的標註也就不奇怪了。
2K LCD更好,可已經很難買到了
再說回主題,今天我們看到採用2K解析度螢幕的手機已經變得司空見慣,但對於消費者來說,到底有沒有必要去追求「非2K不可」這其實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畢竟這需要在「體驗」和「預算」之間做出取捨。
預算大家也都清楚,我們前面也提到過,基本上大部分高端旗艦都會採用2K級別的螢幕,這意味消費者要花更多的錢才能享受到2K螢幕帶來的福利。顯然,如果大家都不差錢,上不上2K根本就不會成為一個問題,相信選擇都是一樣的。
既然涉及到了金錢問題,那麼就成了一個問題,也就有思考的必要:2K帶來的體驗升級,值不值得我們投入更多的預算呢?而在解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還是先要弄清楚不同螢幕材質下,2K螢幕又會有哪些區別?
眾所周知,手機螢幕主要分為LCD和OLED兩種材質,而同級別解析度和像素密度下,理論上LCD在精細程度上其實是要優於OLED的,這因為後者真是像素數其實要比LCD更少,尤其是A屏,採用的還是鑽石排列,這種排列造成像素密度要比實際更低,因此也才有了「無2K不A屏」的說法。
而OLED方面,由於螢幕自發光,所以對比度會很高,因此看上去要更艷麗。不過,對於消費者來說,當下使用LCD螢幕的機型寥寥,2K螢幕級別的就更少了,能不能買到都是一個問題,這裡也就不贅述了。
2K OLED顯示更細膩 ,但有前提!
回到OLED上,相比1080P,2K有優勢也有不足,重點在於你能接受的程度。以同級別A屏為例,從顯示上看,2K的螢幕一定要比1080P擁有更細膩顯示效果的。
1080P、2K視頻顯示對比(圖片上傳有壓縮)
這一點在看超高清、2K甚至更高級別的影音視頻時會尤為明顯,從對比來看,二者色彩相對接近,都屬於很鮮艷的那種,但細看會發現2K螢幕顯示要更精細,畫面也比較清晰,1080P還是可以看到一些「大果粒」,顯然近看的話,2K的顯示效果是要強於1080P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1080P、2K圖像顯示對比(圖片上傳有壓縮)
通過上面的對比,或許大家感覺還是2K螢幕還是很值得入手的,先別急著下這個結論。如果你有注意就會發現,筆者測試前始終在強調幾個條件,首先無論是視頻還是圖像,都追求高質量、高解析度,這樣才有利於激發2K螢幕的優勢。反之,2K能帶來的提升就很有限。
如果是更大的螢幕,比如現在手機螢幕普遍在6.5英寸或者以上,那麼在十幾厘米左右的視距上,用來看視頻啥的,區別還是會有一些的。
選不選2K,關鍵在體驗和預算!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2K帶來的體驗升級,值不值得我們投入更多的預算呢?個人認為還是:看體驗!
最後有話說:
總之,手機上2K並非只是可有可無,關鍵在於作為用戶的你,是否願意為了享受而多掏一些鈔票了,至少目前來看還是這樣,除非有一天2K得到下放並普及,不過那種情況下,這種話題也就沒有討論的意義了。
另外,無論2K體驗到底如何,終歸沒有什麼可以阻擋2K手機的步伐,當下手機行業競爭加劇,瘋狂堆硬體已經成為參與競爭的主要手段,別說2K了,如果條件允許4K也將成為趨勢,這是行業發展的必然,區別在於這個時間不知道要等多久,而其中的過渡就是留給用戶糾結的時間。
(7804647)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00295281_121024397-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