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伊琍:我後悔讓孩子太懂事

2019-07-29     文的案



1

周末去餐廳吃飯,遇見一個年輕的媽媽帶著兩個女兒,一人一個娃娃,妹妹吵著要姐姐的玩具。

媽媽急忙安撫妹妹說:「當時買娃娃的時候,已經讓你先挑了,既然選了就不能再換了。」

可小姑娘不依不饒,飯都不肯吃,媽媽為難地不知所措,姐姐卻突然把自己手裡的娃娃遞給了妹妹,媽媽瞬間鬆了口氣,妹妹也笑逐顏開。

可姐姐,卻一個人眼巴巴地看著手裡的玩具被搶走,假笑,看得人心疼不已。

生活里,有些媽媽喜歡姐姐這樣懂事的孩子,也有媽媽覺得妹妹這樣釋放天性也沒什麼錯。可這兩種態度,都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2

身邊的兩個同事就是典型案例,其中一個擔心兒子太乖,另一個擔心兒子任性。

這兩個孩子我都見過,確實打心眼裡讓人著急。

乖孩子在幼兒園總被別人欺負,他喜歡的橡皮,鉛筆,貼紙一帶到幼兒園就莫名失蹤,小朋友來家裡玩,也總是很容易拿走兒子手裡的玩具。

按照同事的話說,只要別人說想要,兒子分分鐘就撒手。

都怪她小時候,懂事教育太過火了。

另一個同事也很誇張,總說孩子不能養得太聽話,否則出去容易被欺負,結果養成了那個欺負別人的人,無論和誰相處,都要稱王稱霸。

一言不合,又哭又鬧,搞得同事焦頭爛額。

生活中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有些懂事的孩子假裝自己無欲無求,予取予求的孩子卻被養得不聽話。

3



不管年代怎麼變化,有一些「育兒經」似乎總是原地踏步。比如,當父母常對孩子說:你要懂事。

什麼樣的孩子叫「懂事」?「懂事」真的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嗎?成功的家庭教育,真的是要教出「懂事」的孩子嗎?

娛樂圈裡公認的好媽媽——馬伊琍曾經大談「育女心經」,引來了近57萬粉絲圍觀。直播過程中,她說出了一件自己最後悔的事:她後悔曾經對女兒愛馬管教太嚴格,使女兒過分「懂事」,雖然成為了人人稱讚的乖孩子,卻連自己的心裡話都不敢表達。

有一次,女兒在幼兒園裡跟同學一起玩過家家,一些孩子扮演媽媽,一些孩子扮演寶寶,可是有的孩子總是要當媽媽,逼著愛馬當寶寶,其實愛馬也想試試當媽媽,可是她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後來馬伊琍告訴女兒「你完全可以拒絕」時,愛馬仍然說「我不敢」。

馬伊琍終於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過於「懂事」的愛馬,已經「懂事」到連「不」都不敢表達。

4

不僅如此,馬伊琍發現女兒在外人眼裡:特別聽話,特別好管,可是她內心非常膽小,而且動不動就認錯。只要自己聲音大一點,愛馬立刻會認錯:媽媽我錯了,我再也不敢了。


她非常痛心,女兒在自己面前竟然變成了小心翼翼的樣子,為了讓媽媽喜歡她,她把自己逼成了一個「懂事」的孩子,內心的想法都不敢說出來,就因為怕媽媽不高興。「這一切的根源,都在自己的身上」,馬伊琍終於開始反省。

在大人眼中,孩子一般分兩種:一種是乖巧懂事,不怎麼給家長添麻煩的;另一種是調皮搗蛋,一刻不讓人省心的。大多數家長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第一種,然而,很多事實卻表明,懂事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最可憐。


5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愛哭的孩子有糖吃,懂事的孩子沒糖吃。

仔細想想,真的有道理。可以設想一下,明明想要玩具卻不哭不鬧不吱聲的孩子,最後基本上都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因為父母壓根就不知道孩子想要一個新玩具啊!

「小時候家裡很窮,總是穿得破破爛爛的。有一次我父親和別人聊天,說我不講吃,不講穿,一心學習。我當時就在旁邊聽著,除了辛酸我還能做什麼呢?我總不能任性地去要這要那,除了懂事我別無選擇。」


這是讀者留言講述的故事。

如果可以任性被寵愛,哪個孩子甘願在委屈中懂事呢?

跟爸爸媽媽去商場,明明對玩具愛不釋手,只要父母說一句太貴了,就溫順地點點頭走開。

同學要求幫忙寫作業帶外賣,就算心裡很不願意,但總是和氣地答應。

老闆布置的任務,任憑繁複無理,也是默默地熬夜加班完成。


6

成長是一去不復返的,許多大人都忘記,世界上除了成熟懂事,還有「委屈」和「不快樂」。

「孩子是最堅忍的人群,他們還不懂得用逃脫抵制痛苦,也不懂得用宣洩反抗折磨,他們只能伸著冰涼的小手小腳,甚至根本不會有人察覺到他們久久不能平息的心悸,所以我總是想,孩子是可憐又可敬的。」

在還未能分辨謙讓與委屈、寬容與自責時,孩子懂事的背後往往是深深的自卑,擔心別人不喜歡,所以每天小心翼翼看著大人的臉色,失去了孩子應有的放肆和任性。其實,這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奇葩說》中有一期是討論「沒錢要不要生孩子」,談及「懂事」,肖驍的一段話令人啼笑皆非:

「你們別覺得懂事是一個褒義詞,人為什麼懂事?是因為環境所迫,沒有別的選擇,他必須懂事。他最好不向我提任何能力範圍以外的要求,他懂事!所以呢,別人家三口是和和美美幸福美滿的一家子,我們家是無比懂事的一家子。」


沒錢要不要生孩子/《奇葩說》


懂事分為兩種:

一種是父母素質很高,思想開明,從小家教良好,心理成熟得早。這樣的孩子懂事而獨立,理解他人、積極進取、同情弱者等優秀品質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

另一種成長於不順心的家庭環境中,父母過於軟弱或是暴怒。這樣的孩子看起來溫順懂事,實則內心有淚不敢流,有話不敢說,習慣於壓抑自己的內心。

第一種是在幸福中懂事,後一種則是在不幸中懂事。

在學校里,在職場中,在社會上,我們都會被要求做一個遵守規則的,懂事的人。

後來才明白,他人只會在意你是否溫和、好溝通脾氣好,但只有真正在乎你的人才會想讓你永遠做一個陽光下肆意歡笑的孩子。

願你在幸福中慢慢成長,願你只懂該懂的事。

願你和你的孩子都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這一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ILQmwB8g2yegNDWnQ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