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文(你的鏡頭適合拍攝什麼題材?),文章最後也說到了很多同學手裡的套頭就是18-55mm或者18-135mm這樣的鏡頭,是不是這就是超廣角變焦鏡頭呢?肯定沒那麼好的事兒啊!
上一篇文章咱們說了不同的焦距適合不同的題材。但是這個焦距說的就是等效焦距。就是我說了好幾遍的等效35mm焦距。
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好多好多年前,有個叫奧斯卡·巴那克的小伙子,製作了一個用35mm寬兩邊打孔的電影膠片作為底片的相機。這種相機非常小巧便攜。一下子就風靡了全球。他設計的相機也就是著名的徠卡相機。
因為這種相機的風靡,所以很多廠商都開始生產這種用35mm寬兩邊打孔的電影膠片作為底片的相機。於是這種規格的相機就被稱為35mm相機。
後來大洋彼岸的美國黃色巨人伊士曼柯達一看這個生意很好啊。就生產了一種一次性膠捲盒裝著的35mm寬兩邊打孔的電影膠片,這種一次性膠捲也是立刻大賣。因為在柯達公司的代號中,這種膠捲叫135膠捲。所以這種規格的相機也叫135相機。
因為這種相機太風靡了,所以基本上就成為了相機的標準。不管是早年大家家裡的理光傻瓜相機,還是海鷗風光的膠片單反,再到尼康佳能的數碼單反,索尼的微單,都屬於135相機也就是35mm相機的範疇。
因為兩邊打孔,所以35mm的寬度不能完全被用上,所以一張35mm底片實際的尺寸是36mm×24mm以3:2為比例的照片。這個尺寸就是通常說的全畫幅。
當年各個廠商發現數位相機是未來的時候,就開始了電子傳感器(CCD和CMOS)的研發,以此代替膠片。如果我是一個相機廠商的研發人員,我一定會把電子傳感器設計得和膠片一樣大小。這樣所有的光學系統幾乎不需要重新研發了。省事兒了。
但是那時候相機製造商們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電子傳感器太貴了!生產的相機也太貴了,這樣就沒人買得起了啊。
於是大家向成本妥協,數位相機的APS-C畫幅出現了,這個電子傳感器更小,更便宜。奧林巴斯和松下甚至採用了更小的電子傳感器4/3系統。
這樣的一來成本大大降低。可換鏡頭數位相機終於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但是也帶來了一個麻煩事兒——視角和焦距不再是那麼對應了,更短的焦距未必有更寬的視角。於是我們為了方便,開始了焦距的轉化。
我們需要將鏡頭的實際焦距轉化為等效焦距,才方便我們考慮問題。
我拿一支200mm的鏡頭拍攝,如果放在全畫幅機身上,是上面這張圖中標註全畫幅的效果,就是整個畫面都拍下來了。
200mm焦距鏡頭+135全畫幅機身拍攝的效果
如果我將這支200mm的鏡頭裝在APS-C尺寸傳感器的機身上,因為傳感器小了,所以只能截取畫面中間的一部分,圖中就是標註APS-C的部分。相當於我將遠處的景物拉近了。
200mm焦距鏡頭+APS-C機身拍攝的效果
仿佛全畫幅機身+300mm鏡頭的效果
那麼可以說,實際焦距為200mm的鏡頭,裝在APS-C的機身上,因為傳感器小,所以實際上取景拍攝時的可見視角變窄了,仿佛鏡頭焦距變長了。好像是全畫幅機身裝上300mm焦距的鏡頭。所以實際焦距為200mm的鏡頭,裝在APS-C機身上,等效焦距變成了300mm。
200mm變300mm是因為我們乘以了1.5的焦距轉換係數。對於APS-C畫幅來說,除了佳能是×1.6,其它品牌相機都是×1.5,松下和奧林巴斯的M43系統係數是×2。
實際焦距×焦距轉換係數=35mm焦距等效焦距
所以我們再看看手裡的18-55mm鏡頭,是不是發現在乘以鏡頭轉換係數之後,就變成了標準變焦鏡頭了?並不是一個超廣角。
因為要乘以這個係數,所以越小的畫幅,實際焦距裝上去之後,等效焦距越長。但是長焦易得,廣角難求。對於這種小畫幅相機來說,超廣角真的是難得,更不用說好的超廣角了。
簡單總結:
1、全畫幅相機只能用全畫幅鏡頭。
2、全畫幅鏡頭既可以用在全畫幅相機也可以用在半幅相機。
3、可換鏡頭上面標註的焦距都是實際焦距。不算是什麼鏡頭。
4、只要你是半幅機身,不管什麼鏡頭,就一定要通過鏡頭轉換係數來求得等效焦距。
5、全畫幅係數是1,就是不需要。尼康/索尼/賓得/富士半幅是1.5。佳能半幅是1.6.奧林巴斯和松下的M43是2。
上面這5條幾乎可以回答你所有問題,如果你有問題,先看看這5條能不能解答。
想一想上一篇文章,焦距與題材的關係。裡面說的都是等效焦距。
你看如果你買了全畫幅相機,就不需要知道等效焦距這麼麻煩的事兒了。
那麼各個畫幅差異到底有多大呢?中畫幅大還是全畫幅大?手機傳感器到底多大?咱們且聽下回分解!
分享本文,關注攝影筆記,攝影從0學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