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磚、土、木做的房子,這千年歷史的貝殼房子你見過麼?蚵殼厝,是閩南泉州地區一種傳統特色建築,當地人拾蚵殼拌海泥築屋而居,建起一座座的蚵殼厝,是我國東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貝飾古民居。
閩南語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蠣,即生蚝。蚵殼厝,即用蚝殼建造的房屋。「蚵殼厝」主要特色在於蚵殼、磚石砌成牆,大面積的灰白色蚵殼與花白色花崗石、紅色磚構成一幅幅色彩對比強烈、富有美感的圖案,那一堵堵的蚵殼如片片魚鱗,十分好看。
蚵殼厝
「蚵殼厝」是閩南建築的一大奇觀,主要分布於泉州市豐澤區東海街道的蟳埔社區、法石社區、東梅社區和金崎社區一帶,其中以蟳埔社區最為集中。
蚵殼厝由成千上萬個牡蠣殼堆砌而成,這些牡蠣殼並不是普通大小的牡蠣殼,而是有手掌般大小的牡蠣殼建成。然而在泉州沿海地區並沒有這麼大的牡蠣殼,那麼這些牡蠣殼又是從哪來的呢?
這得追溯到宋元時期
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從這裡開始的海上貿易活動給泉州和世界在飲食習慣、宗教信仰、建築風格上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蚵殼厝就是一個很好的典例。
蟳埔村蚵殼厝始建於宋末元初。蟳埔村蚵殼厝的蚵殼並非泉州原產,專家考證:此種蚵種產於非洲東海岸。當時,泉州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大部分載滿絲綢、瓷器的商船從蟳埔起航,沿著閩南沿海航行到達南洋,經印度洋、非洲東海岸,然後再到北岸卸貨。返航的時候,如果艙內不載貨就會形成空船,重心不穩則不利於航行,於是船員們就將散落在海邊的蚵殼裝在船上壓艙,載回來後就堆放在潯埔海邊。
元末明初,富裕之地泉州,經常受到倭寇的侵擾,曾數度遭遇劫難,先民因無力重建新房子,就因地制宜撿些碎磚石砌成「出磚入石」的牆,再把海邊的蚵殼撿來嵌飾在牆的外側,這就是早期的蚵殼厝。
蚵殼牆體
蚵殼厝自明末清初從形成、發展到衰落,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蚵殼厝建築有濃厚的民俗氣息、豐富的美學、工藝學知識;是古代泉州對外貿易的產物,見證著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而且,蚵殼厝具有不積雨水、冬暖夏涼、隔音效果好的特點,適合海邊潮濕氣候環境居住;其次是蚵殼厝牆體十分堅固、素有「千年磚、萬年蚵」的美譽。
蓋「蚵殼厝」是一件難度不小的手藝活
建造「蚵殼厝」時,要考慮房屋的坐向、是祖厝(祖屋)還是民居等因素。師傅還要按照主人家的意見,根據外牆的大小,處在哪一位置,用什麼形式建造等進行一系列設計,然後再對蚵殼進行篩選,分出上蓋、下臼,大和小,再清洗乾淨。原來砌牆只需要用土,不管是山上的、田裡的都可以,只要有黏性,把蚵殼一隻一隻疊好,就能把牆壁裝飾得很好看。砌蚵殼需要精湛的手藝。
蚵殼厝民居
精明老練的師傅砌得錯落有致,片片如魚鱗。在砌時,凹的一面向下,第一個疊好,另一個要疊在前一個的一半,如此這樣,一個疊一個,同時要和內壁一起砌,內外交叉,避免蚵殼脫落。「蚵殼厝」的牆壁厚度一般有36厘米,現在用條石、機磚砌的牆壁厚度大概在12厘米~24厘米。」用蚵殼蓋的房子,下雨的時候,雨水不會潑進屋裡,而且冬暖夏涼。
近年來,這些記載著泉州輝煌歷史和「海上絲綢之路」燦爛文化的「蚵殼厝」,吸引了大量中外遊客和文化藝術愛好者慕名而來。尤其是泉州當選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後,更有不少海內外賓客來到泉州,觀賞「蚵殼厝」,品味「海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