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認為,膝關節炎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一般由膝關節退行性病變、外傷、過度勞累等因素引起。中醫認為,膝關節以及脛腓骨的錯位,經絡氣血運行不暢,以及膝關節的受涼受寒也是導致膝關節炎的原因。
膝關節炎多發於中老年人,主要症狀有膝部酸痛、膝關節腫脹、膝關節彈響等。除了這些,膝關節僵硬、發冷也是膝關節炎的症狀之一,以僵硬、勞累、受涼或輕微外傷而加劇,嚴重者會活動受限。
疼痛病證在生活中極為常見,無論外感六淫,內傷七情,均可使氣血、經絡、五臟六腑不通而發生各種疼痛。
「不通則痛」是指某種或某些致病因素侵襲人體,使經絡臟腑氣機痹阻血脈、瘀滯不通而引起的疼痛之證。也就是說,當經絡遇到外邪侵襲、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通時,疼痛就產生了。
《素問·舉痛論篇》里提到:「經絡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人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由此看出「痛」由於邪氣痹阻,經絡氣血「不通」所致,即不通則「痛」。
如風寒濕邪侵襲,阻滯經絡氣血運行的「痹證」疼痛;跌打損傷、氣血閉阻的肢體關節疼痛;邪氣入侵、閉阻臟腑經絡,氣血不通引起的臟腑病證疼痛等。
風寒濕痹
症狀:肢體、關節酸痛,關節屈伸不利,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得熱痛減,遇寒加重, 活動時疼痛加重,舌苔薄白或白滑,脈弦或緊或澀。
風濕熱痹
症狀:遊走性關節疼痛,可涉及一個或多個關節,活動不便,局部燒熱紅腫,痛不可觸,得冷則舒,可有皮下結節或紅斑,常伴有發熱、惡風、汗出、口渴、煩躁不安等全身症狀。舌質紅,舌苔黃或黃膩,脈滑數或浮數。
瘀血痹阻
症狀:痹痛日久,患處刺痛,疼痛較劇,痛有定處或痛而麻木,屈伸困難,反覆發作,骨關節僵硬變形,關節及周圍呈黯瘀色,舌體暗紫或有瘀點、瘀斑,脈細澀。
肝腎不足
症狀:腰膝酸軟,骨節疼痛,屈伸不利,筋肉萎縮,肢體麻木,遇勞加重,且反覆發作,可伴面白無華,形寒肢冷,或頭暈耳鳴,筋脈拘急,舌質淡苔白,或舌質紅苔薄,脈沉弱或沉數。
膝關節, 由股骨內、外側髁和脛骨內、外側髁以及髕骨構成,為人體最大且構造最複雜,損傷機會亦較多的關節,屬於滑車關節。
關節囊較薄而鬆弛,附著於各骨關節軟骨的周緣。關節囊的周圍有韌帶加固。前方的叫髕韌帶,後方有膕斜韌帶加強,內側有脛側副韌帶,外側為腓側副韌帶。在髕上緣,滑膜向上方呈囊狀膨出約4厘米左右,稱為髕上囊。
中醫講的「通」原本指氣血的暢通,而氣血運行的通道叫經絡,所以「通」也就是經絡通暢。經絡內連五臟六腑、外連四肢百骸,縱橫交貫,遍布全身。《黃帝內經·靈樞》里說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說明經脈的作用是決定生死、診治百病、調理虛實、運行氣血、營養陰陽、濡潤筋骨、滑利關節。這個生命通道「不可不通」,一定要保持通暢。
如果經絡堵塞了、不通了,就會出現氣滯血瘀或者氣血虛弱的現象,這樣五臟六腑不能得到濡養,生理功能不能正常發揮,疾病就會乘虛而入。
很多中醫人在調理一般性膝關節炎的時候,採取了這樣的處理思路:正骨—理筋—扎針—放血。先判斷髕骨以及脛腓骨是否錯位,進行正骨,下一步在肩胛骨周圍找淤絡點刺拔罐放血以及針刺。
復位錯位的骨頭,疏通淤堵的經絡,才能解決根本問題。如果是頑固性膝關節炎亦或是膝關節水腫,在上述調理基礎上,依然需要用上疼痛的調理原理。
1、儘量避免身體肥胖,防止加重膝關節的負擔。
2、注意走路和勞動的姿勢,不要扭著身體走路和幹活。避免長時間下蹲,長時間坐著和站著,也要經常變換姿勢,防止膝關節固定一種姿勢而用力過大。
3、參加體育鍛鍊時要做好準備活動,輕緩地舒展膝關節,讓膝關節充分活動開以後再參加劇烈運動,以防膝關節負擔過重發生損傷。
4、膝關節遇到寒冷,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差,往往使疼痛加重,故在天氣寒冷時應注意保暖,必要時戴上護膝,防止膝關節受涼。
5、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人,儘量少上下樓梯、少登山、少久站、少提重物,避免膝關節的負荷過大而加重病情。
6、有膝骨關節病的人,既要避免膝關節過度疲勞,又要進行適當的功能鍛鍊,以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防止腿部的肌肉萎縮。游泳和散步是最好的運動,既不增加膝關節的負重能力,又能讓膝關節四周的肌肉和韌帶得到鍛鍊。
臻牧羊女士配方羊奶粉,,買一送一倒計時!
關注公眾號:羊奶驛站,進入商城
或點擊文章底部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