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塊組成的機器人軍團?這和我想的不太一樣啊!

2019-12-14     中科院物理所

說到機器人戰隊,大家會想到什麼場景?

是這樣的?

還是長這個樣子的?

又或者是像這樣整齊劃一,齊步走的模樣?

上面這些可能是大部分人在機器人、軍隊這兩個詞放在一起時的固有的印象 —— 一定得像人,至少得像狗或者任何一類生物體。

不過,最近 MIT 的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實驗室團隊造的 「 機器人軍隊 」 可能跟這些形象都不太一樣。。。

M-Blocks

不僅沒有一點人模狗樣,也沒了殺氣滿滿的距離感,甚至還有點萌。。。

這個軍隊由一個個 14.5 立方厘米的小方塊組成,它們通過高速旋轉,跳躍的方式行動。

下面就給大伙兒表演一個 1800 度高空跳躍。

不僅能旋轉跳躍,還能高空攀爬,一口氣上下 8 層 「 樓 」 完全不是問題。

跟以往所有的機器人不同,M-Blocks 可以輕鬆完成團隊協作,或者說它們沒有一個是單獨的個體,就是作為一個團隊被設計出來的。

而每個小方塊在團隊中的角色也都不一樣,比如透明帶燈的這一類就專門負責運動,橙色、藍色的分別負責向透明方塊傳遞複雜程度不同的行動信號。

MIT 是怎麼實現這套看起來好像邏輯很簡單,但實際上實現起來很複雜的操作的呢?

這個我們得一個一個來講。

首先是負責運動的透明方塊,為了讓它們有足夠的動力行動,MIT 團隊在每個方塊里都裝上了一個飛輪和一個 「 剎車 」,飛輪每分鐘轉速高達 2 萬轉,而 「 剎車 」 裝置可以及時的控制飛輪停止運動。

飛輪處於半懸掛的狀態,只需要啟動一次方塊就可以跟著隨之產生的動量,借著慣性高速的旋轉。

想要控制方塊的旋轉方向,也只只需剎車同時改變飛輪的運動方向就 OK。

方塊組成的機器人軍團?這和我想的不太一樣啊!

在飛輪的精準控制下,透明方塊可以朝著 24 個不同方向移動。

小辣椒瞅瞅四肢不協調的自己,連個小方塊兒都能比我靈活。。。

飛是能飛起來了,還有個問題是怎麼讓它停下來,關鍵是還能穩穩停在對的地方。

設計團隊在每個方塊的 6 個面上都裝上了磁鐵片,並在 12 條邊上裝入了磁條

磁鐵的吸附力,配合 「 剎車 」 裝置就可以讓方塊的每一次停落都足夠精準。

方塊組成的機器人軍團?這和我想的不太一樣啊!

說完了透明方塊的運動模式,我們再來看看方塊與方塊之間是怎麼 「 交流 」 的。

這也是讓團隊最頭疼的問題之一。

最初,團隊考慮過使用無線信號作為方塊之間的溝通方式,但這個方法有兩個很大的問題:

一是機器人一多了信號可能出現相互干擾的情況,並且考慮到 M-Blocks 之後的使用場景很可能是戶外和一些災害事故現場,很可能出現信號不穩定的狀況;

二是要在不足 15 立方厘米的方塊空間裡加上信號發射和接受模塊,實在是有點強人所難。。。

再三實驗後,團隊發現了一種更簡單也更有效的方式 —— 給負責輸出信號的方塊加上小型條形碼( 也就是箭頭標識 ),這樣方塊和方塊之間就可以相互識別並按照條形碼的指令行動了。

同時,團隊還發現這套溝通系統不僅可以用來識別條形碼,還可以識別光的閃爍,太騷了。

於是乎他們又在方塊內加入了微型燈光系統,讓每個模塊之間可以遠程交流。

在這套溝通機制下,M-Blocks 可以實現更好的團隊協作,隔著遠遠的一段距離都能識別對方,然後愉快的合體玩耍。

其實 MIT 早在 2013 年就已經開始張羅 M-Blocks 項目了。

不過那時候樣子還比較粗糙,只是普通的金屬邊緣和面板拼湊起來,動作也顯得大條又笨拙,傳感系統也沒有完全完善。

但現在 M-Blocks 已經升級到了 2.0,可以實現更精細和複雜的操作,並且已經實現超過 30 個模塊的協同合作。

說不定在未來的某一天,可以用它們在 10 分鐘內砌一幢難民房,或者 5 分鐘內搭好一個地震求生通道,。。。

還記得 《 超能陸戰隊 》 里瑞恩設計的可以協同工作,通過意識控制的微型機器人嗎?

方塊組成的機器人軍團?這和我想的不太一樣啊!

或許這就是 M-Blocks 的終極形態吧。

資料來源:

YouTube 視頻:M-Blocks Modular Robots

YouTube 視頻:M-Blocks 2.0: Self-assembling Modular Robots

YouTube 視頻:2015-05-20-3d-M-Blocks-1min

YouTube 視頻:MIT M-Blocks 2.0 Robot Cubes Can Move & Connect to Form Structures

來源:差評

編輯:zy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pAkB28BMH2_cNUgDRY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