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ue stories of love,loss and redemption.(有關愛、失去和救贖的真實故事。)」
這是《紐約時報》的一個專欄和播客的介紹語,最近它也被成了一部亞馬遜出品的八集單元劇的描述——《Modern Love(現代愛情)》。就像《紐約時報》自己寫的 - 「什麼是『現代愛情』?一個專欄,一本書,一個播客,現在它也是一部劇了。」
十五年前,《紐約時報》開設了這個專欄,主旨在於書寫普通人的愛情故事。最開始投稿的人就是《紐約時報》的普通讀者,大多數故事也都和愛情有關。後來故事也慢慢開始更加豐富,所描寫的感情也不再局限於愛情,也有旅途中的友情、與門童的交情、與家人的親情等等。
四年前,編輯部根據這個專欄開設了一檔播客節目,他們邀請演員來朗讀這些故事,還加入了回訪故事作者的環節。許多人用「治癒」二字來形容這檔節目,故事本身帶有的溫度,再加上一些故事背後的人生分享,的確讓許多人選擇在晨間或者是回家的車上收聽這檔節目。
導演約翰·卡尼也讀過這些故事,他是《Modern Love》的導演之一,也拍過在國內很火爆的愛情電影《再次出發之紐約遇見你(Begin Again)》。上周 Hollywood Reporter 採訪了卡尼,他說,「多年前拍電影時偶然發現了《紐約時報》這個熱門專欄。拍電影時我無法在其他的事情上集中精力,我也很難在此期間讀到世界上其他重要的事情。但「Modern Love」就像早晨的一杯濃縮咖啡,我可以用五分鐘快速享用。」
今年是「Modern Love」專欄開設的 15 周年,也是為了慶祝這個紀念日,亞馬遜集合劇組收集了一些各具特色的故事製成了電視劇。目前此劇名的中文翻譯是《現代愛情》,但其實八個故事不僅僅是在說戀愛,可能理解成現代人的愛意更加合理。
值得一提的是,安妮·海瑟薇也在其中出演了一個角色。她在第三集的故事中飾演一位具有雙相情感障礙的女性,這一集的主題是「Take Me as I am, Whoever I Am」。女主在生活中刻意隱瞞了自己的病痛,當她無法繼續堅強的時候,她決定接受這個自己。
作者特麗·切尼寫下這個故事的時候也非常矛盾,這是她的親身經歷。她在生活中完全掩蓋了自己極端頹廢的那一面,除了醫生沒有人知道她的病情。身邊所有的人都覺得她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夥伴,但她已經持續這種狀況好幾年了。她害怕被人發現她的另一重人格,怕不會有人再愛她,也怕丟掉工作。
但是特麗·切尼把文章發表後,反而受到了更多人的認同,許多人鼓勵安慰也感謝她寫下這個人群共有的一段經歷。後來作者也有說過,經歷了這一切感覺自己某些病痛的症狀正在減輕。
目前《Modern Love》的豆瓣評分是8.6分,有人覺得劇集的劇情性不夠強(和《致命女人》這種相比的確是了),因為每一集都是一個簡短的小故事,在某些劇情設置上會有剛要漸入佳境卻戛然而止的感覺,但更多的人還是能感受到從故事轉變成劇作的生動性和溫馨感。
就像 Twitter 上一個網友說的,「如果你沒看過、沒聽過這些故事,你將不會理解生活中環繞的嗡嗡聲,也是這些聲音讓你意識到愛的存在.」
我愛故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