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翻開1986年之後朝鮮的地圖,或許你將再難尋覓海拔1051.3米,高聳入雲,險峻巍峨的五聖山,取而代之的則是上甘嶺。
1952年11月中旬,經過多番激烈的交戰,裝備精良,火力充足的美軍終於在上甘嶺一役後承認了自己的失敗。此戰之後,美軍再也沒有向我們發動過營級以上大規模的進攻,讓原本在風雨飄搖中,動盪不安的朝鮮局勢漸漸穩定在了北緯38度分界線上。
3.7平方公里的較量
攤牌行動
經此一戰,美軍雖已敗,但令他們怎麼也想不通的一件事便是,他們明明已經在各方面的武器優勢上都足以碾壓中國,可為何歷時43天,都死活攻不下一座上甘嶺?
自1950年9月中旬,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正式參與到韓戰中開始,直至1952年下半年時,韓戰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後期的僵持階段。地面作戰的主動權逐漸轉移到志願軍的手中,眼見這樣的戰場局勢,無疑也讓當時駐韓國聯合國軍司令詹姆斯·奧爾沃德·范弗里特上將開始感到深深的焦慮。
於是為了扭轉眼下的局勢,他立刻致信給遠東美軍司令馬克·韋恩·克拉克,並建議採用代號為「攤牌行動」(Operation Showdown)的計劃,中國將其稱之為「金化攻勢」。按照美軍的計劃他們將在五天時間之內,以兩百人的傷亡,攻下五聖山前的兩座高地,分別是「三角形山」(我軍稱為597.9高地)和「狙擊稜線」(我軍稱為「537.7北山高地」),然後占領五聖山的主陣地。
別看上甘嶺只是一座不起眼的,總面積僅3.7平方公里的小村莊,但實則卻暗藏殺機,成為了此次戰役中的重要軍事要地,是五聖山前沿的重要支撐點。一旦美軍順利奪取五聖山的兩座高地,那麼我軍部隊將被迫撤退到1100米到1500米之後的781高地至679.1高地,屆時,志願軍將無法再利用高地的廣闊視野優勢觀察美韓軍部隊的動向。
戰前,彭德懷元帥也曾指著朝鮮地圖上的五聖山,對時任十五軍軍長的秦基偉強調了守住五聖山的重要性,他表示道:
「五聖山作為朝鮮中線的門戶。如果失去五聖山,我軍將後撤200公里,且無險可守。所以你要記住,誰要是丟了五聖山,誰就要對整個朝鮮歷史負責。」
戰鬥終於在1952年10月14日的凌晨三點半正式打響,美軍也一直沿用他們以往的戰場風格,毫不吝嗇對於彈藥的使用。
為了奪取高地,美軍在這場戰役中動用了320多門火炮,加之27輛坦克的火力配置,並以每秒鐘6發炮彈的密集火力攻勢,如傾倒炮彈洪流一般,將彈藥傾瀉在兩座高地上。
再來看志願軍方面,由於我方前沿部隊沒有得到及時的火力支援,以致於在那之後的8小時中,傷亡人數快速增加到550多人。
而在美軍持續了一整天的炮火猛攻後,總共向上甘嶺發射出了多達30多萬發炮彈,500多枚航彈,使得上甘嶺的峰頭被炮火直接削平了兩米。直到10月18日,志願軍第45師才因前沿部隊傷亡過大,而被迫撤退到坑道,前期投入的15個步兵連兵力也被打殘。
戰術
那麼面對美軍這樣猛烈的炮火攻勢,志願軍們又是如何負隅頑抗,堅守陣地,並最終反敗為勝的呢?
從古至今,我國行軍打仗不僅講求天時,人和,當然還有地利。既然武器火力方面無法和美軍硬碰硬,那麼我們就得要充分利用上甘嶺的地形優勢,於是聰明的志願軍便開始和美軍打起了坑道戰。
採用一種反斜側戰術,在修建坑道等防禦工事時,選擇山坡背對敵軍而面向我軍的一方。充分利用山體的地形來進行遮擋掩護,使敵軍的炮火無法準確命中我方士兵。且炮彈的飛行軌跡如果因為山體的阻礙而發生偏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炮火的殺傷力。
與此同時,志願軍們也憑藉著自身極高的軍事素養,將坑道戰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在美軍炮火進行猛攻的時刻,志願軍們便安守在坑道內,躲避炮火侵襲。待美軍火力減弱的時候,又立刻回到各自的位置,發起反擊,迎擊美軍。
同時,美軍全軍上下多少也存在輕敵的心理,因而也使得他們在前期對於火力的準備並不算充分,且僅僅只使用了師級火炮,因而也使得我軍修築的坑道工事,得以能夠經受住了美軍炮火的重重考驗。
每夜幕降臨,志願軍們便主動對美軍展開突襲行動,想要利用美軍沒有足夠火力掩護的情況下,與其展開近身肉搏戰,進一步削弱美軍的戰場優勢。
得虧這時候的美軍還沒能擁有足夠優秀的「夜視儀」,所以在志願軍的多次夜間偷襲行動中,都能屢屢得手,夜戰無疑也成為了美軍的一個致命軟肋。致使後來美軍第7師部隊87%的傷亡,以及韓軍第2師85%的傷亡均是發生在夜間。而在那一個月多月的戰火中,志願軍部隊的大部分反擊行動幾乎都是在夜間完成的。
之後的一個多月時間裡,就算美軍,韓軍,聯合國軍輪番上陣,志願軍在利用坑道戰的優勢下,依舊能堅守陣地,致使美軍原計劃的幾天拿下高地,遲遲未能實現。
反擊
並且美軍原本的火力優勢,也因為坑道的存在,攻擊效果大打折扣,致使美軍開始被迫打起了一場消耗戰,後期損失不小,漸漸的美軍開始出現疲軟和士氣低落的狀態,而這無疑是志願軍們進行反擊的大好時機。
10月29日,我方誌願軍再次對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發起了為期兩天的炮火反攻,並動用了133門重型火炮,摧毀了聯合國軍隊在陣地上修建的所有工事。美軍第7師的尼基上尉也曾向一旁的隨軍記者感嘆道:
「中國軍隊的炮火就像下雨一般,每秒鐘一發炮彈,可怕的是,我們竟沒有可藏身之地」。
在長達43天的激烈交戰中,志願軍們曾擊退美軍900多次的衝鋒,最終只失去537.7高地前沿的兩個班的陣地。
一場激烈的上甘嶺之戰,從10月14日開始,至11月25日,美軍終於向外界承認:「到此為止,聯軍在三角形山算是打敗了。」
或許美國人永遠也想不明白,美軍縱使有強悍的炮彈轟炸和火力覆蓋,但是他們終究還是低估了志願軍們頑強的作戰意志,縱觀曾經的任何一場戰鬥,但凡中國士兵們還尚有一口氣在,都絕不會輕易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