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中國式姐姐」,不是被罵死,就是被累死

2023-07-02     生活日常小竅門

原標題:成為「中國式姐姐」,不是被罵死,就是被累死

八歲的張子楓演技能有多好?

在《唐山大地震》中,有一幕是她被石板牢牢地壓在下面,這種瀕臨去世的絕望,讓一個小女孩演繹得淋漓盡致,觀者無不動容.

當聽到媽媽說先救弟弟時候,她哭了,觀眾也哭了,她的那個眼神我至今忘不掉,後來張子楓在死人堆里站起來,那種哭不出來,被整個世界遺棄的驚恐,真的讓人懷疑她是八歲還是十八歲.

11年後,這個天才小姑娘張子楓長大了,卻依舊保持著驚人的靈氣,貢獻出諸多知名角色,而這一次,她又成為了一名姐姐,就是這部6天票房破四億,揭開中國式家庭最具爭議的話題——《我的姐姐》

01.中國式家庭

春節檔過後的這個月里,院線電影出現了較長的空缺,大家都集中押寶五一檔,正當我們準備寡淡地過完這個四月,有兩部電影炸了出來.一部《我的姐姐》,一部《第十一回》都是講述關於原生家庭的故事.它們充滿了爭議和反思.讓這個四月不那麼平靜.

山城,一座靈堂前,擁擁攘攘的擠滿了人,一位四五十來歲的婦女一邊在哭喪:弟弟,你怎麼走得這麼早啊,一邊忙著招呼來賓:招呼不周,招呼不周.

一場車禍,讓一個五歲的孩子成了孤兒,也讓一個二十多歲的女孩面臨了最嚴峻的問題——是否撫養弟弟

中國式家庭最根源的是什麼,是「孝」,是奉獻和犧牲,無論是哥哥贍養弟弟,還是姐姐贍養弟弟,在過去的年代似乎已經成了本能,你犧牲之後人人歌頌,如若你想自私一點,一定會遭到千夫所指.除了「孝」,還有一個特點尤其突出,「重男輕女」.

2017年,《新京報》發布了這樣一條新聞: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7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顯示,在女性「健康與生存」指標上,全球144個經濟體,中國排倒數第一。其中,「新生人口性別比例」方面,中國長期處於嚴重失衡狀態。

看到這條新聞,很多人覺得跟自己沒有關係。但是放眼看看我們的周圍,有多少家庭生二胎是真的喜歡孩子,而不是為了拼個兒子?

安然(張子楓飾)很懵,父母的突然去世讓他無法接受,更加束手無措的是多了個弟弟.這個同根同源卻從來沒有在她生活中出現過一次的弟弟.

而且這個弟弟給她帶來的回憶只有苦澀和不忿,在二胎還沒時尚的年紀,父母為了要個弟弟,讓她假扮瘸子,不能露出雙腿,不能穿裙子.好不容易在家裡偷穿了媽媽的裙子,又遇到爸爸帶著街道辦的回家核查,謊言戳破了,安然也吃到了一頓嚴重的「竹筍炒肉」.

從那以後的安然和家庭是割裂的,父母的一切都是為了弟弟籌辦的,甚至連她的高考志願都擅自更改了,她努力地學習考研,就為了要逃離這個原生家庭.可惜,一場車禍,讓她措手不及.

父母不在了,在法律上,她有撫養弟弟的義務,但是同時她還是個二十來歲的姑娘.撫養弟弟,意味著她必須做回一個姐姐,一個獨立自由的人生,就會從此被截斷,如果,不撫養,她就會從道義上受到所有人的譴責.

02.姐姐與弟弟,親情的羈絆和坑

2016年,一部《歡樂頌》席捲了大江南北,要說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樊勝美被哥哥一直坑壓迫的生活

2023年,孫儷主演的《安家》也爆火,她同樣被父母坑,所有的一切都必須奉獻給弟弟.這些並不是捏造的,而是種種現實生活中真實案例的呈現.

在安然對著肇事司機聲嘶力竭地說出:我爸媽死了,所有人都覺得他是我的責任時,是對人生突如其來的打擊瀕臨絕望的吶喊,她不甘心又無法擺脫.

為什麼會這樣?

是因為個人追求和家庭責任之間的矛盾是女性永恆的難題,甚至中國式的家長里短充滿了寄生與犧牲,當安然要回來表姐暫住的房子時,表姐怒罵安然,指責是安然害死了父母.而另一邊,安然在整理家裡遺物的時候,居然找不到一張關於自己的照片,似乎,爸爸媽媽和弟弟,才是一家三口.

也是因此,整個故事的張力和爭議也由此推向了高潮.安然和父母之間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

隨著影片故事的推動,姑媽指責安然之後,依然會拖著疲憊的身軀去給她們做飯收拾垃圾,安然也不得不暫時充當監護人的角色,去送弟弟上學.

一個孩子,能有多討厭?在父母墳前隨手拿著貢品,跟著姐姐回家不依不饒的鬧,只要不如意,直接把髒東西丟到床上,我敢說,前半段就因為這個,所有觀眾都會覺得,為這樣一個熊孩子犧牲人生,真的不值得.

在充斥著各種大女主,爽文的當下,如果想要討好觀眾,導演完全可以用更惡劣的劇情加劇矛盾,以及設置安然的新人生

比如義無反顧地去北京,弟弟送給別人撫養,人生各自安好.導演畢竟是有野心的,她想呈現的不僅僅是這種傳統的「重男輕女」的壓抑狀態里.她還想呈現親情中那些無私的一面.

當安然和姑媽從國外套娃聊到人生的時,這才知道,當年俄語專業的姑媽為了父親放棄了國外闖蕩,80年代的外語高材生因為家庭不公平,為弟弟犧牲,為家庭犧牲,直到完完全全成為一名市井婦女.

姑媽就像是每個中國式家庭里都有的女性,看到她我好像真的看到我的大姨大姑,為了弟弟妹妹讀書犧牲自己,早早下工廠打工,忙忙碌碌一輩子都只操心家裡的雞毛蒜皮。

在父權社會的不斷壓迫下,讓她的思維模式固定下來:女性一定要為家庭付出,姐姐一定要承擔起照顧弟弟的責任。以至於忘了自己當年也是想要闖蕩國外的女孩。

03.人性與神性,血真的濃於水嗎?

電影中有一個插曲,安然在醫院裡值班的時候發現一個孕婦,患有孕期子癇,處於極度危險狀態中,卻依然要生育,而這個家庭,已經有兩個女孩.可能有的同學還不知道子癇是個什麼症狀.這是一種妊娠中,極度危險的症狀,只有停止生育,才能脫離危險.

當安然試圖勸阻當事人停止生育的時候,男人惡狠狠的推開了她,女人在床上奄奄一息地說道:我要生.這裡安然崩潰了,她大喊著:你這是謀殺,你都有兩個孩子了,就一定要一個男孩嗎?為什麼?

這一刻的安然崩潰了,對她來說,何嘗不是折射著自己的影子,她想不通,這些為什麼一定要生一個男孩.

當你篤定弟弟是個熊孩子,有沒有想過這個才幾歲的小孩他也是被迫接受這樣的人生,他的哭鬧,不懂事真的就是無法無天嘛?在導演設置的困境里,孩子把最真實的一面反映出來,他害怕,也懼怕一切,在面對姐姐,那種天然的親近感讓他抓住了救命稻草.

弟弟說,姐姐身上有媽媽的味道,這是最真實的依賴感,從陌生到熟悉,姐弟兩個人在小心翼翼的彼此接近著.

影片中安然的性格其實並不像很多大女主故事裡設定的那麼高光,相反,她倔到有點莽撞,對待家人,她毫不留情面,戀愛中,她也不知道怎麼去應對,她所有的目光都停留在逃脫這個城市,逃脫這個家庭.最初,對於完全陌生的弟弟,她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送走.

而後來和弟弟之間的相互取暖,和姑媽之間的坦誠,甚至在那個遊手好閒的舅舅身上,安然都慢慢感受到不一樣的狀態.

而這也是最讓觀眾詬病的地方,一個幾歲大的小男孩前後反差巨大,甚至寧願犧牲自己,也要成全姐姐,某種程度上,安然在家庭和父母身上缺失的親情從弟弟身上獲取到了,這讓她一度心軟,懷疑,甚至苦惱.

正常家庭的父母會教會我們怎麼去愛,怎麼和別人相處,安然的性格,是源於幼年開始的親情缺失的狀態,以自我為核心,實現自我價值,甚至談了五年的男朋友也並沒有給她帶來多少困擾.

值得你喜歡《姐姐》的原因就在這裡,這個故事拍出了現實中的那種矛盾和掙扎,在影片中導演並沒有一味譴責父母,童年的安然也有著和父母的幸福時光.

其實最值得共情的地方就在這裡,一方面我們既看到女性的困頓,面對自由需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而另一方面,它也並沒有妖魔化親情,那怕是最不成器,最遊手好閒的舅舅身上依然有著很多的閃光點.

最終的時尚式結局其實是一種很聰明的做法,因為導演知道,無論是把弟弟送給別人,還是自己贍養,都會被觀眾不滿,我們把結局留在自己的心中,換位思考下, 如果你是姐姐,你會怎麼選?

這值得深思.它值得夸的地方是,作為一部影片能把真實的時事聚焦出來讓我們去探討:

1.子女關係

2.重男輕女

3.親情缺失

4.共情

之前的《吉祥如意》是大鵬聚焦在老年人的家庭審視里,《姐姐》則是聚焦於孩子的層面,無疑這是一部極其優秀的情感片.

我希望,不要用偏見和主觀去否定它,也希望所有的朋友和家庭能更包容地去理解彼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f532d3aad9c910856d072a975363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