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胎兒啊,胎兒。
你為何躁動?
是因為了解了母親的心
而,感到恐懼嗎?
前陣子本群大帥哥蕭伯納納的那篇日本民俗派推理大神的文章深深的觸動了我。(穿越門: 日式推理只認東野圭吾?民俗派推理大神了解下 )
你們真是,這種有趣的項目居然不喊我。
日本推理確實不能只認東野圭吾,更不能只頂著本格派一條道走到黑。
不然,那和看《名偵探柯南》有什麼區別。
但我們是影評節目,而電影不是文學,它必須得有結局。
這就很讓人討厭了。
要知道推理界有一種題材,它的最大魅力就在於沒有結局,把推理的樂趣交給觀眾。
你可能會問?沒有結局的東西有啥意思?好看嗎?
這可能是我表述不清楚,這類作品通常會有那麼一個結局,但這個結局破綻百出,不值一駁。
最典型的就是我們聊過的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東方快車謀殺案》。
它的結局是什麼?一個殺手穿著制服在上車,殺了人後逃之夭夭。
我們都知道這不是真相。確實這不是真相,可這真的就是這部戲的結局。
當然《東方快車謀殺案》還是標準的本格派推理。
將這種玩法放大,再放大,把線索交給讀者自己推理,那就是我們今天要聊的。
變格派推理!
它的代表作,就是開頭的那首詩的出處,
《腦髓地獄》,夢野久作,1926年動筆。
電影版由實驗電影導演松本俊夫指導,1988年上映。
不過,今個我們先不聊它。
咱們先開個頭,說說變格派是個啥?
很久很久以前,在遙遠的銀河系。。。。。。
關於「本格派」「變格派」「社會派」「民俗派」,其實這些都是日本人發明的詞, 所謂「本格」就是正宗、純正的意思,因此你經常會在日本食品包裝上看見這個詞,比如本格的咖啡之類的。在《腦髓地獄》動筆前的1925年,一個日本作家 甲賀三郎把這種古典派的「推理解密為主的小說」定名為「本格推理小說」,1926年,為市場所接受,本格派誕生。
綜合看就是《名偵探柯南》里那一套,包括「密室殺人」「不可能犯罪」「暴風雪山莊」之類的陳腐玩意。後人提到本格派推理作品一般都會提到所謂 「諾克斯十戒」。這個所謂戒律是英國作家羅納德諾克斯1928年在一本書的序言里提出的,誕生還要比「本格派」晚兩年,更別提歐美偵探小說的「黃金時代」了。
我們要聊的變格派,就是不拘泥於這個形式的作品。起碼在60年代「社會派」誕生以前,變格派的意思就是「不那麼本格」的本意。
百度百科上說變格派注重描寫變態心理,內容大都陰森恐怖,荒誕不經,手法誇張。藉以來描繪人性世間的黑暗,或是表述作者內心的夢魘。
又說變格派與本格派一樣,是以解謎為主,娛樂大眾,脫離現實的場景。但是氣氛緊張恐怖,場面血腥,諸多少兒不宜的恐怖描寫,比如對肢解的細緻描寫、亂倫場景等等,成為奇葩流派。
這也不能說不是事實,但你做為百科不是應該正確告訴讀者正確的定義麼。糾結於那些表象幹什麼。
變格派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最好的解釋其實就是夢野久作的 《瓶裝地獄》。這是個短篇,你很容易就能找到他的全文。他的基本內容就是三個漂流瓶里裝的三封信,劇情感不是那麼強大,三封信有署名的,也有不署名的,大體上說了一對兄妹因為海難流落荒島,通過一隻鉛筆和一本聖經用漂流瓶求救的故事。
如果那還叫故事的話,這就很不符合傳統黃金時代的本格派推理解密套路,而且當你仔細讀完三個漂流瓶中的內容,細細分析就會發現其中的矛盾之處,這兄妹倆到底是死是活?到底有沒有不倫?救援船到底來沒來?而且信本身也能看出破綻,比如流落荒島才十二三歲的孩子怎麼會在荒島上文采忽然提高,尤其是第二封寫不倫的信,一開場就寫了隨行的保姆司機啥的,一筆帶過,仿佛暗示了發生了類似《少年pi的奇幻漂流》里發生的慘劇。
相信你自己已經回過味來了,沒錯,變格派的玩法就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玩法,本質上《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就是一部變格派作品。
你可以接受一個印度少年和一隻飢餓的老虎漂流了幾千公里這個奇幻故事,當然也可以稍加分析,就能在自己顱內推理出一個人相食的恐怖故事。
重點是這一切電影里可都沒拍過,完全是你自己推理腦補的。它不存在於電影內容中,是個被隱藏的「真相」。
玩法可以很多樣,《少年pi》的真相好歹和它本身的故事不產生衝突,是可以共存的。
而有些高端玩家,他們會構築不止一個真相,甚至創造一個世界。
比如這部變格派名作《腦髓地獄》。
當然我們現在不談它,因為它太深奧,我們先把變格派是個什麼東西先捋清楚。
像《瓶中地獄》這種你能從各種線索分析出好多好多結局的,其實不是那麼受人歡迎,因為就憑藉第二封信里提到不止一個人上島,就分析出人相食可能有點過於發散思維了,你沒有證據啊。
這就很討厭了。不像《少年pi》那麼合理了。
推理遊戲,多結局發散,要有證據,要有故事,才好玩。
為什麼變格派會背上變態,獵奇的標籤?為什麼總要圍繞著人相食,不倫這類獵奇的事情?
那是因為1930年代創始的時候開的壞頭,
如果說《瓶中地獄》的故事性不強,遇事全靠腦補的話,另一個大師變格派啟蒙作就顯得故事性有那麼點過剩了。
那就是大師 江戶川亂步的《人間椅子》。
「人間」在日文里就是人的意思,所以這篇小說就是「人椅」的意思。
人椅因為太過於著名,因此曾經三次被搬上大熒幕。但電影化之後,影片最大的謎題也就被公開了,沒有了那種痛徹心扉的恐懼感。
比文字的震撼差了很多很多。
故事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個知名的女作家,收到了一個粉絲的椅子,然後又收到了一封粉絲寄來的「作品」。內容是如何將一個人藏進椅子裡,感受女人坐在他身上的快感。很獵奇是不是?女主人當時嚇得魂不守舍,奪門而出,隨後在信箱裡發現了一個空白信封,裡面是那位粉絲的信,說我的「新作」收到了吧,寫的如何,望品評。
故事就這麼結束了,就是一個女作家收到了粉絲的投稿而已。
原作真的就是這樣,而已。
但如果你不滿足這個結局,那就有的聊了。
首先,信是空白信封,也就是說不是郵差寄來的,是親自送上門的。
其次,那部作品裡的描述細節很真實,真實到很難不讓人懷疑作者是不是真的來過這個家。
這些在原著里都是藏在文字里的,要我們作為讀者自己去推理,然後把這個殘酷的真相浮現於你的顱內。
書里,書里還是那個粉絲寫信說就是個同人小說的結局。
這,就是變格派小說。
它有一個表世界,和也許不止一個的里世界。需要你去挖掘,去推理,然後得出不一樣的真相。
至於原作給你的表面結局,那是寡淡的索然無味的。
繼續深挖,推理,推翻這個寡淡結局,才是變格派小說的魅力。
但是,如果要把他改編成電影。。。。。。。
那可就要了親命了。
《人間椅子》有三部改編電影,無一例外,都將這個藏起來的謎團當做賣點,那種內心深處被人翻出來的感覺,一言難盡啊。
《誤殺瞞天記》之所以精彩,就在於導演沒有告訴你們埋在地里的其實是一隻狗。
如果前面給了鏡頭讓你發現了這個秘密,那這故事還精彩嗎?
這就是變格派最大的問題,不是每個故事都可以像《少年pi》一樣,能製作得這麼完美。何況《少年pi》並沒有隱藏什麼,他只是將一個殘酷的故事做了一些浪漫化的處理,就像 蒂姆·伯頓在《大魚》里做的那樣。故事本質上還是那個故事。只是人物上動了點小手腳。
最近爆火的《咒》其實也玩了類似的套路。
用網上比較流行的話說,你看到的在第一層,理解在第二層,而導演想要表達的東西在第三層。當你終於觸及到第三層的時候,是怒不可遏還是渾身舒爽就不太可控了。
其實《咒》如果是小說的話,會精彩很多。
因為電影作為視覺語言,他必須有一個主題,所以導演會有意無意的勾引你往恐怖的方向去想。
但實際上,如果你和我一樣,一開始就聽懂了閩南話「福禍相依,死生有命」( 火佛修一,心薩嘸哞)的諧音,而又不被導演刻意設置的第一人稱恐怖視角吸引的話,你會發現用唯物主義價值觀也可以解釋一切劇情。
為什麼女主會失去她的女兒?6年後才能領回去?
用公序良俗的腦子想想,孩子能有什麼罪?有罪的只能是大人,而大人只有母親。
也就是母親自己的原因導致了不能養育親生女兒。
而女兒為什麼會虛弱?可不可以解釋為是因為迷信讓禁食7天,餓壞了?
最後女主割掉的真的是一個忽然出現的少女的耳朵嗎?
這一切會不會只是女主的精神幻象?最終,她自殺身亡!
如果將這些元素藏進這個民俗迷信氛圍很強的故事裡,會不會讓觀眾更加不寒而慄呢?
也許吧。
雖然我和大家一樣,在導演揭示出謎底之後,感到受到了冒犯。
但有一點要給導演點贊,那個大黑佛母的無臉扮相,起碼比昆池岩要刺激多了。
就到這吧,下一期,讓我們聊變格派推理的巔峰,日本四大推理奇書之一,《腦髓地獄》,以及他的改編電影。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