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已經盤踞了東北的日軍悍然發動了「七七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很快,北方諸地淪陷,我軍只能且戰且退,各大城市紛紛被日軍占據,而山東青島也包括在內。
日軍占領青島之後,就開始在青島建設各種碉堡、炮樓,1945年日軍無條件投降之後,這些炮樓也就作為戰爭遺蹟留存了下來,一些在戰爭中被破壞,一些隨著時間的流逝愈發破敗,一些被保存了下來作為景點。但其中還有一個特殊的炮樓,被改裝成為了居民樓,成為了一家5代人的住處。
住在這個炮樓的,是孫從孝一家人。孫從孝出生於1948年,正是山東青島本地人。他的祖父和父親是普普通通的工人,父親一開始在電業部中工作,分配到了一家20來平米的員工房中居住。
就這樣,孫父就帶上了父母媳婦兒還有年幼的孫從孝進入了這間員工宿舍中生活。5個人擠在20平米的房間裡,想想就知道到底有多擁擠多不方便,等到後來孫從孝的弟弟妹妹也跟著出生之後,這20平米的小房間簡直是不能住了。
而在這些年的工作當中,孫父也為單位做出了很多貢獻。考慮到孫家的情況,單位就四處打點,而後將單位附近的一處日軍遺留下來的炮樓分配給了孫家,並且幫著孫家對炮樓進行翻修和裝潢。
當時的炮樓已經被一起了20多年, 看起來頗有些破敗。不過孫家人看到之後卻十分高興,這炮樓總共有3層,比起那20平米的小房間大的可不只是一星半點。而且實地觀察之後,發現炮樓雖然很有些年頭,但實際上卻十分結實牢固,這對於蝸居在20平米小房間中近10年的孫家人來說,已經是非常好的房子了。
於是,一家人就在單位的幫助下開始打掃裝點這個炮樓了。經過好一段時間的努力之後,炮樓終於可以住人了。1962年,孫家人就全住進去了這個炮樓里,14歲的孫從孝第一次有了自己獨立的房間,可把他開心壞了,他在炮樓里度過了好些年的光陰,後來兄弟姊妹長大了,紛紛搬出了這個小炮樓,但孫從孝卻對這個炮樓情有獨鍾,一直住在炮樓里。
因為弟弟妹妹的離開,加上年邁的祖父祖母相繼離世,一時之間讓曾經溫馨的炮樓冷清了不少。好在1975年的時候,27歲的孫從孝終於結了婚,把妻子也迎到了炮樓中,並且不久之後就接連獲得了一對兒女, 有了孩子的吵鬧聲,炮樓又再次熱鬧了起來。
但熱鬧也只是心理上的暖,他們的身體上卻常常感到寒冷。因為打仗的時候,炮樓是要經得起炸彈爆炸的,因此炮樓的牆壁極其之厚,最厚的地方達到了整整72厘米,因此一到冬天,炮樓里會非常冷。
過去的幾十年里,孫家人都是聚到最小的3樓去,然後圍著爐子烤火。不過到了90年代的時候,青島也開始全面鋪設暖氣。可當工作人員到了孫家的時候,一時之間卻犯了難,因為牆壁實在太厚,暖氣管道根本鋪不進去。
加上其他一些原因,暖氣鋪設也就一再擱置。隨著孫從孝和老伴的年紀都越來越大,他們的身體也很難在沒有暖氣的炮樓中支撐。於是,孫從孝開始自己琢磨,到底怎樣才能在儘量不損害炮樓的同時,將暖氣管道架設進房間裡呢?
最後,他想到了在炮樓之外的彈孔。炮樓經過多年戰爭,在牆體上留下了不少彈孔,其中有些威力較大的穿甲彈,打進牆內的深度也很深,但卻沒有對炮樓造成損害,說明這些彈孔所在的位置,應該是比較安全的位置。
加上20年過去了,各種機器、工藝等等條件也提升了不少,因此到了2012年時,孫從孝家終於通了暖氣,他們夫妻和孫子們在冬天的時候也能溫暖地過冬了。而今孫從孝的孫子也都已經長大成人,孫從孝夫妻倆也得以安度晚年,曾經用於戰爭的炮樓,而今成為了一家人安居樂業的房子,也算得上是物盡其用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eiR1XcB9wjdwRpvNg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