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四龍頭深聊行業大進擊大機遇,呼籲資本給時間政策給支持

2023-12-20     DeepTech深科技

原標題:合成生物四龍頭深聊行業大進擊大機遇,呼籲資本給時間政策給支持

「感謝科創板的設立,讓越來越多的投資人看到並了解合成生物這個新興產業」、「未來人類的衣食住行用,80%的物質可以通過合成生物技術來獲取」、「基因編輯及人工智慧兩個技術支撐,用生物製造的方法構造任意化合物都變成可能」……

日前,以「合成生物大進擊」為主題的《滬市匯·硬科硬客》首期節目開始錄製,科創板生物製造領域四大龍頭董事長齊聚現場,包括凱賽生物劉修才、華熙生物趙燕、華恒生物郭恆華以及嘉必優易德偉,從合成生物學的特有內涵、發展歷程、應用場景、競爭格局、產業政策等視角出發,深度探討產業的發展機遇。中信證券新材料首席分析師李超擔任主導嘉賓。

合成生物學,這個在21世紀剛剛嶄露頭角的生物科學分支,在醫藥、能源、材料、化工、農業等領域具有極其廣闊應用前景,被譽為「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目前,全球從事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公司已多達500餘家,行業呈現出百舸爭流的局面。

嘉賓們認為,合成生物飛速發展已然成為一條「黃金賽道」,未來全球至少60%的物質生產可通過生物製造來實現,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對環境更友好。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統一市場,只要堅持做好核心競爭力,一旦產品領先,就可能會維持10年甚至20年的領先地位。

與此同時,從較長的時間維度去看,合成生物產業化尚在初期,還面臨產業鏈尚未形成、數據規模相比傳統醫藥產業鏈還比較小等諸多不確定問題。同時,合成生物產業周期長,簡單的大量資本投入也未必在短時間內就能看到成果。

董事長們期望與資本市場深度互動,進一步加深對合成生物學的理解和認知,希望能給行業發展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同時,期待產業政策對於路徑指引能夠更加清晰化。

《滬市匯·硬科硬客》錄製現場

「滬市匯」是由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廣網聯合打造的高度融媒體的專屬平台,旨在通過系列精品內容輸出,為滬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貢獻權威媒體的專業力量。作為「滬市匯」的拳頭子欄目,《硬科硬客》聚焦科技創新細分產業鏈龍頭,旨在為「硬科技」發展標誌性靈魂人物構建一個全方位展示和深度交流的空間,讓創業科學家進行經驗總結、路徑復盤、行業展望以及建言獻策,進一步引領、助力科創板產業鏈生態不斷完善進而實現高質量發展。

兩大技術支撐合成生物學發展潛力巨大

合成生物已然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據波士頓諮詢預計,到本世紀末,合成生物將廣泛應用在占全球產出1/3以上的製造業,創造30萬億美元的價值。而CBInsights分析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合成生物學市場規模有望突破70億美元。

談及合成生物飛速發展的原因,劉修才認為,其發展和兩個因素分不開,一個是社會需求,一個是技術進步。前者是人類社會發展對綠色製造以及新材料的需求;後者則是合成生物學在基因編輯及人工智慧兩大核心技術方面的重大突破。

凱賽生物董事長 劉修才

「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一個很大的困擾就是地球變暖,同時人類的衣食住行,包括醫療所用的所有材料都遇到了瓶頸。自然界存在很多性能很好的材料,人們需要重新思考,我們能否模仿大自然,以生物製造的方式生產材料。」劉修才同時表示,「基因編輯及人工智慧兩個技術給合成生物帶來很大的興奮點,相信人類能以生物製造替代傳統的化工製造,構造天然已經有的甚至天然不存在的化合物,用生物製造的方法都變成可能。」

趙燕認同此觀點,她表示,合成生物技術的發展是未來人類的一個顛覆性技術,能夠去重塑地球資源、改變人們獲取物質的方式。

華熙生物董事長 趙燕

「合成生物其實總結成三個字,叫讀、寫、改。『讀』就是讀取生命的信息,『寫』是基因合成,『改』即基因編輯技術,這三大底層技術的進步,奠定了合成生物學快速發展的基礎。」趙燕預測,未來人類的衣食住行用,80%的物質可以通過細胞工廠來生產,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對環境更友好。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統一市場,只要在政策上出台可落地、可執行的實施細則方案,就能夠在合成生物製造領域大有可為。」趙燕補充道。

合成生物學的潛力不僅在於市場規模大,更在於涉及領域廣。合成生物學技術可以廣泛應用於醫療、食品、能源、農業、化工等行業。

對於各領域的前景及投資偏好,郭恆華表示,華恒生物起初專注於功能食品營養品、中間體這兩個賽道,2011年在全球範圍內首創實現了L-丙氨酸的厭氧發酵生產,被工信部授予「製造業單項冠軍產品」稱號。現階段,華恆的業務範圍已拓展到功能食品營養品、日化護理品、中間體、動物營養、植物營養五大賽道。

華恒生物董事長 郭恆華

「只要我們堅持做好核心競爭力,我們在全球市場上的每一個創新都有可能成為獨一無二的。一旦產品領先,可能會維持10年甚至20年的領先地位。」郭恆華強調。

易德偉則認為,雖然能源和化工等行業也有合成生物學技術的應用潛力,但在目前看來,醫療、食品和農業行業具備更為成熟和迅速發展的市場。應用場景的選擇還需要綜合考慮市場動態、技術創新、競爭態勢和風險管理等因素。

嘉必優董事長 易德偉

在今年10月公布的「2023合成生物學產業價值金榜」中,凱賽生物、華恒生物、華熙生物位列前三。而這三家公司都在微生物發酵技術方面有相當的技術積累。

那麼,這是否表明掌握微生物發酵技術的企業更適合做合成生物?

「合成生物最終要實現,最後都是細胞工廠,都是發酵,只不過菌種和工藝不一樣。」趙燕認可上述說法,表示,具備了發酵技術儲備及發酵能力的公司,在合成生物賽道上,可能比其他的新進入的這些公司更有優勢。美國之所以合成生物遇到一些瓶頸,就是因為在微生物發酵這一塊技術相對缺失。

劉修才則持不同觀點,他認為,傳統的發酵企業做合成生物學有一定基礎,但需要面對完全的技術手段。

「自然界的微生物作為製造手段的時候,發酵調控有時候比基因改造難度更大。而從生物角度製造一類新材料,要經歷多個階段,至於哪個是卡脖子的步驟,取決於產品和企業自身的技術積累。」劉修才進一步解釋。

行業呼籲資本給時間、政策給支持

作為四家已經上市的公司,相對於其他非上市公司,對於資本以及資本市場對於行業所產生的影響,無疑具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嘉賓們多認為,對於合成生物學、生物製造以及其長期競爭力還認知不足。

「實際上,社會對合成生物的認知沒有跟上,甚至投資者也沒有多少能夠真正理解這種綠色製造方式。合成生物學常被歸類於化學化工領域,進而覺得健康性缺乏保障。」趙燕如是表示。

「毫無疑問,資本市場對合成生物行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劉修才同時認為,中國的資本市場還在理解合成生物學這個行業,其本質和長期競爭力在哪裡的過程中。

「美國資本市場相對成熟。以年虧損超20億美金的Ginkgo為例,資本市場仍然給他幾十億美金的市值,這在中國不可能。」劉修才介紹,因為有了若干像Ginkgo這樣的企業存在,美國的合成生物學才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郭恆華則提出,首先需要有清晰的認識,合成生物產業有別於其他新興戰略產業,並非依靠短期資本投入就能獲得成功。

「其他戰略新興產業,可能用資本就能燒出來,但合成生物需要人才的積累和長期的產業周期,產業鏈極為漫長,短時間內用資本是燒不出來的。」郭恆華表示,過程當中還要兼顧兩個條件,一個是資本要願意陪跑企業所投的科學家,第二個科學家要轉型,要成為企業家。

「近幾年一些可喜的變化是,資本對產業認可度和投入力度都在提高,很多在前端菌種、酶工程、酶設計等方面有能力的年輕科學家,在離產業化很遙遠的時候就能夠拿到資本,這說明資本願意同行業一起奮鬥。」郭恆華表示,希望資本市場能給予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企業在產品和市場細分領域實現更多突破。

「我們企業要沉住氣,一方面要在短時間內讓資本市場看到信心,另一方面產業也要跟資本市場保持長遠的交流和解讀,讓資本市場理解行業巨大的產業前景。」劉修才同樣強調企業自身要練內功和強交流相結合。

企業家同時表達了對於政策和監管的期待。在相關政策上,除了合成生物產品添加到營養食品的「路條」獲取艱難之外,產業發展規則和執行路徑也需要進一步清晰化。

「中外市場差距在於,在歐美,一個新產品誕生後是有路徑、有規則的,只要滿足這些條件就可以去報批,企業是第一責任主體,只要出了問題企業來承擔第一責任。」趙燕表示。

「我們期待資本市場、人才資源和各級政府的更多支持。當我們向下游市場發展時,需要更開放的法規和以科學為基礎的支持,以促進整個產業的健康成長。」郭恆華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百舸爭流需形成優勢互補新體系

公開資料顯示,2022年至今,合成生物領域有超百家國內外企業完成了新的融資。「熱錢」湧入的同時,行業湧現大量新玩家。目前,全球從事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公司已多達500餘家,行業呈現出百舸爭流的局面。

對於行業的大發展和大進擊,易德偉表示,自2015年以來,全球範圍內的合成生物學技術紛紛走出實驗室,形成了產業應用的契機。

「這既是技術進步的結果,也是社會集成的結果,最重要的是技術、產業、資本如何形成有機結合,讓大家能夠互相合作,形成一個資源優勢互補的創新體系。大家各玩各的,社會成本、技術轉化成本一定很高。」易德偉稱現場四家龍頭可以稱為「四方聯」,這個「四方聯」可以搞個產業創新同盟,每家都有很好的東西,比如華熙生物龐大的工程化中心可以向嘉必優付費開放,這個一定是資源的合理配置的結果。

郭恆華亦強調了「聯合」「合作」的重要性。

「希望國內的生物製造企業可以組建強大的應用解決方案團隊,呼籲下游企業聯合起來做綠色產品的應用研發,不斷投入和沉澱的同時,擁抱全球領軍企業並形成合作。」郭恆華表示。

「看一個產業是不是好,兩個標誌,第一高潛質的人才願意下來,第二資本願意陪伴投入,這都說明這個產業一定會爆發。」郭恆華坦言,大家要一起把這個產業做大。今天的規模才是產業賽道的開場,序幕才剛剛拉開。

不僅是希望更多資本關注合成生物產業,幾家龍頭自身也在做投資引領。

2023年6月,華熙生物發布的CVC(企業風險投資基金)戰略引發業界廣為關注。「作為第一家以產業引領的合成生物專項基金,CVC聚焦以合成生物為支撐的創業型企業。」趙燕介紹,目的是打造一個合成生物的良性生態鏈,華熙生物可以在研發、中試及市場化等方面去賦能,使得這些創業型企業共創共建產業生態,在產業鏈條當中得到共生共贏。

2023年2月,AI蛋白質設計平台公司分子之心宣布獲得凱賽生物、聯想創投、紅杉中國超一億元戰略投資。

談及投資原因,劉修才表示,「在這個行業里有一些東西我們自己做不了,但我也覺得很重要,比如做蛋白質結構預測,現在做合成生物學的技術遠遠不夠。」

劉修才還表示,「人工智慧方面,凱賽一定是外行,我們只是提供一種幫助。我贊成企業一定要賦能,我們不是一個資本投資方,而是通過做這個項目希望能學點東西,並且也希望給市場增加一些信心。」

生物製造企業在ESG浪潮中凸顯獨特優勢

據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統計,和石化路線相比,目前生物製造產品平均節能減排30%~50%,未來潛力將達到50%~70%。

李超認為,這對化石原料替代、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工藝路線替代以及傳統產業升級,將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通過生物製造,已經實現了一批基礎化學品、精細化學品、生物基聚合材料的綠色生產,為工業產品原料路線轉變提供了範例。

中信證券新材料首席分析師 李超

「生物製造的本質就是綠色低碳,而做低碳,就一定要有量,必須得在碳排放的數字上面有影響。」劉修才表示。

「同時,中國製造業是有基礎的,但歐洲一說搞碳關稅所有人都是被動防守。從生物製造角度來說,中國要從被動變成主動,先把這個產業在國內扶持起來,面對碳關稅就有底氣了。我不相信美國航空煤油生物基實現以後,中國的產業成本做不過它。」劉修才強調,這種大的產業只要政策到位,相信對中國企業是有利的。

「華恒生物營收中有近50%來自於海外市場銷售。未來10年,如果絕大多數企業仍然沿用現行的生產技術與碳排放模式,成本將是巨大的。相比之下,作為一家生物製造企業,我們在這一變革中擁有獨特的優勢。」郭恆華舉例說,在菌種的發酵過程中採用的厭氧發酵技術,與傳統的酶法生產丙氨酸相比,減少了50%的二氧化碳排放,所以它是非常符合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

實際上,低碳本身是ESG的一部分,部分國家地區對ESG的重視程度非常高,有時甚至成為貿易壁壘的抓手。

「要成為一家全球化企業進軍國際市場,包括在國內,肯定是按照國際標準來建立自己的ESG管理體系。我們在公司的每一個環節都貫穿了ESG理念。」趙燕舉例,比如在公司治理方面,華熙生物設有ESG戰略管理委員會,由外部獨立董事來擔任;下屬公司在一級部門設有ESG戰略管理中心,此外還成立了28個ESG戰略小組。

「我自己擔任嘉必優董事會戰略與ESG委員會主席,我覺得這是一把手工程。生物製造是個非常重要的技術工具,人類幾千年文明歷程打來打去,無非是資源、生存空間你多了我少了,最後產生了武裝暴力。21世紀,我們這種生物製造公司要承擔很大的社會責任,也會不自覺地承擔起ESG的責任。」易德偉表示,從嘉必優自身來講,試劑怎麼快速揮發,如何快速滲透,從技術設計的時候就要考慮ESG。此外,要從解決方案端來體現ESG精神。(央廣資本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ec63ed0f2008346487c682c91b72a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