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身邊沒有你想成為的那個人時,這時候就會發現自己也很難活成自己理想中的那個樣子了。
我們的認知是一直有局限性的,這種局限性總是會帶給自己更多的思考和反思。但是總想跳出來,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夠跳出來,這時候就會發現這是不對的,這需要自己去進行調整,而且這種調整帶有一種向上性,而不是向下性。
生活的真相看似是風平浪靜,但是風平浪靜的背後是什麼?就是殘酷的現實。當我們看到很多人焦慮不安、恐懼、晚上失眠的時候,想一想為什麼會這樣?這樣的背後原因是什麼呢?其實就是被現實生活在狠狠打擊。
人都想要活成屬於自己的一道光,但是這道光看似是迷茫的,但是得要自己去尋找,只有真正地尋找到,才會發現原來這樣的美。
我們工作是為了什麼?是為了養家餬口?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使命?其實每一種選擇都對,因為每一種選擇都是對自己最好的答案。當我們僅僅考慮養家餬口後,那麼就會把自己的思維縮窄了,就不會去想還有更大的人生使命。
當我們為了解決某一個問題時,或者要解決某一個社會問題時,這時候發現自己的出發點就不一樣了,自己的人生軌跡就不一樣了,就會開始每天要求自己,要求自己進步,要求自己去解決這個社會問題,要求自己要承受起肩上的擔子。
從小父母讓我們要跟學習好的同學一起玩耍,但是為什麼要跟學習好的同學一起玩耍?一起玩耍背後的真相是什麼?這一點父母並沒有跟我們去說,也沒有很多的知識思維和理論框架去跟自己解釋,這時候怎麼辦?聽之任之,自己該怎麼樣就怎麼樣。
如果讀書的時候,父母跟我們說跟優秀的學生在一起,你可以獲得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觀察他們是怎麼學習的,可以發現優秀了你會更受歡迎,可以讓自己考上理想的大學,在大學裡面自己可以遇見更多有趣的人,自己之後的人生可以完全自己來選擇和掌舵,還有很多很多。那麼這時候自己是不是更有動力了?因為方向很清晰,很明白。
一個人並不是真的想要躺平,真的不想要奮鬥,而是自己努力奮鬥後可以得到什麼呢?如果直接說努力奮鬥後直接有1000萬在等著自己去拿,那麼自己會不會奮鬥?肯定會呀。因為有清晰的目標就在前方,自己肯定要去的呀。
現實的社會就是並沒有人很明確告訴我們:前方有1000萬在等待著自己去拿。所以這時候應該怎麼辦?這時候就需要自己去思考,需要自己去悟道,需要自己去折騰,需要自己去琢磨。自己此時此刻還堅持做下去?會得到什麼?會獲得什麼?是否會達成自己的目標?
多思考,多想一想,這樣就不會出錯。因為人的壓力來自於哪裡?來自於自己對自己的認知是有偏見的,來自於自己對自己的思維方式是有局限性的。所以需要去和外界接觸,去和外界進行學習交流。
多和高人聊天,多和高人學習,自己就會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使命。一個人的方向不是出生後就定好的,而是在行走的過程中,不斷進行調整的。
人生方向就如開車,在拐彎的時候,在上下坡的時候,都會開始進行調整方向盤和增減油門。所以當發現自己迷茫了,自己跑不動了,想一想自己的「油箱」里可能沒有油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e75b845eefb7902cf17b95eff427c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