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女張培祥:兩度輟學,24歲聞名全國,臨終的遺願讓人淚目

2023-10-29   富書

原標題:北大才女張培祥:兩度輟學,24歲聞名全國,臨終的遺願讓人淚目

作者:蘇納(富書作者)

「家中秀女今何在?嘆望長龍淚自流。」

在八寶山的葬禮上,撒貝寧念出這句悼詞時,也控制不住紅了眼眶,在場的所有人都失聲痛哭起來。

只見禮堂的正中間,年輕女子的黑白遺像高懸,那明媚燦爛的笑容,牽動著無數人,她,就是張培祥

不知不覺間,曾經聞名全國的張培祥離世已經20年,再一次提起北大才女,再一次讀到她的故事,還是會讓人潸然淚下。

20年前的2003年5月30日,張培祥被查出白血病。面對病痛,年少的她選擇樂觀面對,積極配合治療,6月份的時候,她還寫了一封信發到網上,告慰那些對她關心的網友:

在信中,她賦詩一首:

忽似浮雲寄此身,客中罹病癒酸辛。

無非碧海情天恨,總是紅樓痴夢人。

冷月千年猶有淚,殘芳一笑便成塵。

長安昨夜風催雨,且向樽前莫愴神。

都說見詩如見人,讀著此詩,仿佛看到在醫院的病榻上,張培祥忍著不適慨嘆人生的畫面,不禁讓人心中一緊。

正當所有人都在期待她早日康復,寫出新作品時,誰曾想,這竟是她的絕筆之作。

2003年8月27日晚上,她不治而亡,永遠離開了人世間,將美好的生命永遠定格在那個美麗的夏季。

現在回頭望去,她短暫的一生真的是跌宕起伏,處處都是大起大落;張培祥到底有著怎樣的經歷,令無數人聞之落淚?

早年天資聰穎,卻差點輟學

1979年,張培祥在湖南醴陵縣出生。

在這個貧窮的小村莊裡,他們家的情況更是雪上加霜:父親身體不好,經常生病,母親患有小兒麻痹症,還有一隻手癱瘓了。

因此,她的父母沒辦法選擇外出打工,只能靠種田,賣米來換取微薄的收入。

5歲那年,弟弟出生,張培祥早早懂事,不僅開始幫家裡幹活,而且還承擔了照顧弟弟的任務;農忙的時候,看著身體不好的父母,年幼的她甚至成為主要勞動力。

上學的時候,她早早起床,為父母做好飯,把家裡打掃乾淨,不讓他們操心;

沒課的時候,她代替父母來到田裡收稻米,手腳麻利,動作嫻熟,像個大人一樣。

烈日炎炎,面對繁重的農活,她的心裡卻美滋滋的,因為那片稻田是全家人的希望,有糧食在,明年的生活就有了著落。

生活雖然很苦,但她會在苦澀中找到一絲甜蜜——讀書,讓自己暫時逃離現實,來到書中的世界盡情遨遊。

拿起書,她仿佛就忘記了時間,在樹蔭下一直待到天黑;她跟著主人公一起冒險,在一個又一個歷史故事裡遨遊,看到村莊之外的大千世界。

年幼的她還不曾萌生出靠讀書改變命運的功利想法,她只是想沉浸在書里,因為這能讓自己快樂。

新發下來的課本,幾天時間她就可以背下來。

因為姑父在學校的工會工作,她經常藉此便利跑到工會借書來讀。

幾十萬字的小說,她可以在一天裡讀完。

當時姑父不知道她讀書這麼快,還因為還書的間隔太短,誤以為她就是來回折騰,借著書玩罷了。

次數多了,姑父生氣地凶她:「瓊寶你不讀書的話,借書幹什麼。」

誰曾想,年紀輕輕的張培祥不僅看完了書,而且已經把書中的故事記在腦子裡了。

她從頭到尾地把故事複述了一遍,不僅人物對得上,而且事件也都說得清清楚楚,沒有太多偏差。

這讓姑父大為驚訝:自己的小侄女,居然有這麼強的閱讀能力和記憶力!

自此,他不再對張培祥速讀的行為感到詫異,任由她每天早上借書,下午還書。

種種跡象都表明,她天生就適合走學習這條路,而張培祥自己也爭氣,成績始終名列前茅。

可是,小山村裡的孩子,輟學早已是家常便飯,不是因為成績不好,而是沒錢,既現實又無奈。

10歲這年,父親把她叫到床前,支支吾吾地說:「瓊寶,你別再讀書上學了……

張培祥咬了咬嘴唇,低聲說:「我可以邊上學邊做農活的。」

父親嘆了口氣,沒再多說什麼,張培祥也知道家裡的情況,同樣默不作聲,只是出門之後,眼淚卻再也憋不住了。

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跟母親來到田裡幹活,她的肩上本該背著書包,現在換成了鋤頭;她的手裡本該捧著書籍,現在換成了一抔黃土。

望著同齡的孩子走在上學的路上,她羨慕極了,可還是收斂了目光,低下頭,開始鋤地。

那時候,她還不明白輟學的後果究竟是什麼,只知道自己唯一的樂趣也要被生活奪去,幹活的時候總耷拉著腦袋,對其他事情也提不起半點興趣。

好在,她還有姑姑。

姑姑得知這件事情後連忙找到她的家中,對父親說:「這麼好的苗子,怎麼能不讀書呢?」

對她說:「瓊寶,你只管讀書,還有姑姑在。」

正因為有姑姑的資助,她才得以繼續讀書。

生活讓她早早經歷磨難,或許只是在為她一步步地蛻變鋪路架橋。

求學之路坎坷,終考上北大

面對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她更加刻苦學習,以十分優異的成績考入當時的重點中學醴陵一中。

可對他們這種家庭來說,還是憂大於喜:就算孩子成績更好,這可是城裡的重點中學,生活費,學費,這麼多的花銷,錢從哪裡來呢?

原來,有的人光是過上正常的學校生活,就要耗盡整個家庭的積蓄。

初一,全家人節衣縮食,這才讓她獲得在醴陵一中讀書的機會;

初二,家裡實在是捉襟見肘,為了省錢,她只好轉到鄉下的龍虎中學;

初三,在四中任教的堂叔怕她的成績被耽誤了,托關係讓她來到四中就讀。

幾經輾轉,她總算是讀完了初中,因為深知學習機會的不易,她更加拚命地讀書,年年的期末考試都拿第一名。

但對於她這樣的家庭,成績再優異又有什麼實際的作用?也不過是一張白紙,回到家裡,張培祥立馬褪去學霸的光環,在地里勞作,為生活奔波。

她還是要背著幾十斤的米走十幾公里的山路,只為了能賣個好價錢,多賺一點。因為這些米,就是給父親看病的錢。

雖然時常買藥,可父親的身體好像從來都沒徹底好過,高二那年,他又被查出了腎結石,而這一次,母親也倒下了,被查出患有乳腺癌。

家裡的重擔全都落在張培祥身上,她明白,這書,實在是無法繼續讀下去了。於是,一番考慮之後,她下定決心離開學校,去深圳打工。

這不是她想走的路,但為了生活,她卻不得不這樣做。

那個時候,成績優異的她在學校里出了名,老師發現她沒來上學,第一時間就聯繫了校長。

羅定中校長也堅決反對她輟學,他說:「我教了幾十年書,還沒遇到這樣優秀的學生。

在那個通訊還不發達的年代,羅校長四處奔走,到處打聽張培祥的下落,只為讓她不要因此放棄學習。花了整整4個月,羅校長才終於聯繫上她。

還跟她保證:「只要你好好讀書,一切費用我來解決。」

面對如此貴人,張培祥熱淚盈眶,在她的心中,不管做什麼事情都無法報答這份恩情,唯有聽校長的話,發奮讀書,才不算辜負了他的一片苦心。

因為找工作落下了課程的學習,她就一點點補起來;因為沒錢買書,她就來到新華書店偷偷讀書……

就算頂著學霸的名號,她也不曾偷懶半分,每天總是第一個來到教室,最後一個離開;

不管是吃飯,還是回宿舍休息的時候,她要麼在學習,要麼就是在看書;

對於布置的作業,她不僅認真完成,而且及時總結,讓自己失誤的可能無限接近於零……

當時的班主任湯金懷評價她說:「張培祥的記憶力特別好,很厚的書兩三天就能看完,但上課的時候從來不看,很專心地聽課。」

她最大的優點就是專注,認定一件事情就要做好。

生活的考驗從未停止,學習這條路她也走得格外艱難,但好在,除了姑姑,也有許多人為她伸出援助之手。

一個個善舉匯成江河,化成洶湧的愛意將張培祥包圍,為她的求學之路保駕護航。

而且她認定了學習這件事情,無論如何也會做好。

持續地專注學習,為她帶來了一個好消息:1997年8月,張培祥的高考成績不負眾望,她是株洲的文科狀元,以全省第五的名次考入北京大學法學院。

這一刻,所有的付出終於有了回報,歷經千辛萬苦,她來到了北大這個最高學府。

天妒英才,24歲突然撒手人間

1997年9月,18的張培祥懷揣著父母東借西湊來的1000塊錢,前往北大報到。

背著行李來到北京之後,她看起來和其他的大學生沒什麼差別,不再是那個村子裡的小女孩,可唯一沒有變的,是她邊打工邊學習的生活。

她將每一分鐘都利用到了極致,在北大那個高手雲集的地方,她的成績依舊名列前茅:法學院裡100多名學生中,不僅綜合成績排名第9,而且多次獲得獎學金。

本科畢業之後,因為成績優異,她還十分順利地成為北大的研究生,繼續攻讀碩士學位。

學業之外,她也有著豐富的活動:因為酷愛下棋,她在北大成立了一個棋社。

因為喜歡閱讀且有想法,她開始提筆進行文學創作,以「飛花」作為筆名,在網絡上發表了許多作品:《大話紅樓》《飛花讀紅筆記》等,深受廣大網友們的喜愛。

還翻譯了一些國外作品《所向披靡———打造卓越團隊17條法則(美國)》《你像你的狗一樣快樂嗎》等。

一時之間,「飛花」的名字響徹整個北大,大家都知道了這位寫起東西來文思如泉湧的女生。

而且她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所寫出來的文章《賣米》,通過樸實無華的文字感動了無數讀者,獲得了北大的原創文學大賽的一等獎,甚至被譽為「可以入選小學語文課本」的作品。

與名聲相伴而來的還有金錢,她寫下的每個字都換成了實打實的稿費,她再也不是那個窮得上不起學的女孩了。

2003年,她還協助策劃了《湖南衛視》的《新青年》專欄的前三期,並且擔任主持的嘉賓,這個節目播出之後轟動一時,獲得了極好的收視率。

滿身文采的她,成了著名的「北大才女」。

雖然賺到了不少錢,但她並沒有留給自己,而是都寄到了家裡,給家裡添置洗衣機,電視機,給父母付醫藥費,給弟弟付學費。

不管是學業上還是其他方面,她一直都在閃閃發光,家裡的生活條件也因為她而一點點好轉。

可光亮的背後總有陰影,上天總是會捉弄苦命人。

2003年,正是「非典」席捲中國的時候,5月份,張培祥發現自己的皮膚出現了青紫或者紅點的跡象,同時伴隨著頭暈,沒有力氣,發燒等症狀。

她第一反應以為是非典,可跟到處宣傳的非典的症狀對比之後,發現不是,她便安心了,以為只是一般的發燒,沒有過多在意。

可幾天之後,情況一直沒有好轉,她心中有些忐忑,卻還是一拖再拖。

畢竟貧窮過的人,最怕去醫院看病,因為那裡可能有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沒什麼大問題的話還好,若是查出來點什麼,一個家庭就會因此傾家蕩產。

直到5月30日那天,她終於決定去醫院檢查。檢查結果卻猶如晴天霹靂:她被診斷為急性單幼粒細胞白血病!

她的上半輩子都被錢所困,可現在,就算有再多錢也無濟於事。

最初得知自己的病情之後,張培祥內心頓時充滿了恐懼,但是弟弟高考在即,她不想影響弟弟,因此跟家裡謊稱自己只是貧血而已;她把一顆龐然大物般的苦果自己含著。

當時的醫療條件下,白血病無異於絕症,她常常在夜裡以淚洗面,雖有不甘,但是她很快就接受了現實,積極配合治療,更是選擇笑臉相迎。

世界以痛苦親吻她,而她以微笑作為回報。面對現在陰雲密布的日子,她選擇記住往日的陽光,並憧憬著明日的溫暖。

2003年8月27日晚上,她閉上了雙眼,雖然最後的結局未曾改變,「飛花」真的不在了,但她是笑著離開的。

她短暫的一生在24歲那年畫上了句號,而北大也願意為了她而破例,在八寶山舉行葬禮。

她臨終前的遺言是希望自己的骨灰可以分成兩半,一半留在北京, 一半帶回老家。因為一邊是敬愛的同學老師,一邊是慈祥的父母親人。這番話令無數人為之落淚。

當時葬禮結束後,爸爸和弟弟攙扶著抱著她的另一半骨灰的媽媽,回了老家;這是張培祥第一次坐飛機,也是最後一次......

父親對著盒子裡的女兒說:「你懂事孝順,生前我沒能保護好你;你走了,我給你建一座亭子遮風擋雨,要是想你了,我就去亭子裡陪你說說話……」

父親把這個亭子取名「懷念亭」。

父親選中了張培祥小時候採茶籽的地方,說:「那裡有你最愛看的日出。」

父親拖著病體,每天吃過早飯後,一趟又一趟把水泥、鋼筋、瓦片等材料運上山;後來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精心壘起「懷念亭」。

20年後的今天,她的弟弟早已結婚生子,在醴陵城裡的機關上班,日子過得安穩幸福;父母也都跟弟弟住在一起,一點點適應在城裡帶小孩的晚年生活。

雖然家裡總是對「張培祥」三個字避而不談,但父母在每次收到她寫的作品的稿費時,都會潸然淚下;每年掃墓之際,更是心如刀絞;

她活潑的身影時常出現在這些至親的腦海中,他們將帶著她對生活的那份熱愛,好好地生活下去。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這大概就是對她一生最好的詮釋。

走在人世間,所有人的生活都不曾是坦途,可面對苦難,張培祥總是以微笑堅強面對。

哪怕只是活著就要耗盡所有的精力,可她仍舊未曾想過放棄。

如果你暫時被生活所打倒,正處於人生的低谷,不妨來讀讀張培祥的故事,從中汲取力量,然後拍拍身上的塵土,再次出發。

作者簡介:蘇納,富書作者,第4本書即將出版,圖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中,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