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不再完整的動漫和小說
如果有關注近幾年國內的小說和動漫動態的話,應該不難發現,很多在幾年前可以正常閱讀的小說、各大平台可以正常觀看的動漫,突然就看不見了。
有些小說和動漫,在經歷過刪減重置之後,得以重新上線,但是新讀者、新觀眾看的卻並不連貫,至於不能正常上線的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開始被遺忘了。
這些小說和動漫被下架的原因,基本都是因為出現了被認為是不適宜青少年觀看的內容,哪怕這些作品一再聲明只建議成年人觀看。
到了現在,新出的動漫和小說,審核更加嚴格,每一句話,每一個造型,每一個設定,在以前可以較為自由設定的東西,到現在,被打回重做已經成了常態。
以至於,現在的很多動漫,看上去就像是專門面向小觀眾的「低齡向作品」。相似的主題,平和的基調,就連《熊出沒》《喜羊羊》這種原本就是面向低齡觀眾的動畫,都不得已改掉了很多設定,更不要說面向成年人的《一人之下》《屍兄》等動畫了。
總而言之,成年人觀看的小說和動漫,審核標準越來越嚴格了,如果按照現在的審核標準,5年前的很多小說和動漫,壓根就不可能看得到。
而與之對應的,是面向兒童的動漫和繪本「尺度」卻越來越大。
02.兒童繪本動漫頻出問題
從「人教版數學教材插畫毫無美感」開始,如「流汗啦」等兒童繪本,其他教材,眾多面向兒童的繪畫作品,頻被指出有問題。
人物毫無美感,故事情節在成人漫畫中都不被允許存在。但離譜的是,這些作品都是經過重重審核,可以在各大書店正常購買閱讀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有人說是家長太不上心了,買之前不知道好好翻看一下內容,仔細辨別,害得孩子幼小的心靈要受這種畫面的污染。
家長還真是萬能的背鍋俠呢。
動漫不能正常觀看,有人說是家長舉報的,遊戲不能無限制玩,有人說是家長管得太寬了,現在到了繪本出現不適宜內容,又成了家長沒有做好辨別……
就是說,有沒有一種可能,負責辨別繪本好壞的,把控質量的,應該是各大出版社和相關機構呢?
家長一邊為了孩子要去996,一邊又要因為孩子的興趣去背各種鍋,難怪很多成年人現在不願意成為家長了。
而在這些繪本出現問題之前,早在2018年,就曾大量出現過「邪典動畫」——將各種低齡向動畫角色進行惡趣味的二次創作。
這種邪典動畫,成年人看了都心理不適,更不要說未成年了,後來對於類似二創動畫的審核就開始愈發嚴格,各大平台都嚴厲打擊邪典動畫。
到現在,邪典動畫雖然沒了,幾部熱播的面向低齡觀眾的動畫卻經常出現如「早戀」「校園暴力」「炫富」等不適宜兒童觀看的劇情。
要知道,很多面向成年觀眾的動畫,「接吻」都是要刻意避免的,而在低齡向動畫中,卻毫不顧忌這些……
這難道是要讓觀眾們實現「逆生長」?
年齡越大,越讓他們去看一些幼稚的東西,每天「琪琪恰恰」、「瑪卡巴卡」、「皮卡皮卡」、「咕嘎咕嘎」……
年齡越小,越讓他們去看一些成熟的東西,每天髒話當家常話,破梗當幽默,網暴當正義,被騙當真愛……
於是,成年人遇到別人不按自己意願行事:你損失的不過是一點錢,我損失的可是畢業的機會呀,能刪除嗎?
於是,未成年遇到不順心的事: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人間不值得,這輩子就到這裡吧,來世願為XX人。
這正常嗎?這合理嗎?
我覺得挺不合理的,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