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膠東革命人物故事|這位「長江王」曾獲毛主席6次召見

2023-12-28     威海新聞網

原標題:紅色膠東革命人物故事|這位「長江王」曾獲毛主席6次召見

紅色膠東革命人物故事|這位「長江王」曾獲毛主席6次召見

在革命戰爭年代,天福山起義點燃了膠東抗戰的烽火,無數膠東兒女迎敵而上,一往無前;在和平建設時期,參加過天福山起義的革命前輩們繼續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艱苦奮鬥,不遺餘力。當代水利專家林一山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林一山

從求學到革命

林一山,1911年出生於山東省文登縣(現威海市文登區)林村。九一八事變後,正在濟南上中學的林一山就積極投身到抗日救亡運動,於1934年6月參加革命工作。1935年9月,進入北平師範大學讀書。193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北平師範大學地下黨中心支部書記,組織同學們參與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次年,林一山代表學校中心支部出席了在延安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

全國抗戰爆發後,山東省委及時在濟南召開會議研究形勢和工作,秘密派遣共產黨員分頭到各地恢復成立黨的組織,發展力量,團結進步愛國人士,積極開展抗日活動。派林一山到長山中學,與抗日救亡願望極其迫切的馬耀南校長相商共同抗日。林一山向馬耀南介紹了國際國內的形勢,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的決心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以及如何組織起來武裝抗日和鬥爭的方針策略。馬耀南當即表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願意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隨即,中共山東省委派出姚仲明、廖容標、趙明新以教員身份來到長山中學開展工作,積極組織抗日力量,準備武裝起義。

為加強膠東黨組織的領導力量,中共山東省委緊急會議後,林一山、張加洛等一批共產黨員回到膠東。林一山等人回到膠東後,積極活動,與當地黨組織取得聯繫,進行武裝起義的準備和發動工作。

1937年12月15日,中共膠東臨時工委在溝於家村召開了擴大會議,會議決定重建中共膠東特委,理琪任書記,呂志恆任副書記,林一山等任中共膠東特委委員,並做出了發動天福山武裝起義和組建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的決定。12月24日天福山起義當日,林一山作為天福山起義的重要領導者之一,專門就做好武裝工作講了話。

1938年1月威海起義後,中共膠東特委決定成立軍政委員會,同時成立「三軍」司令部、政治部,林一山任軍政委員會委員兼「三軍」政治部主任。同年2月13日,林一山與理琪、宋澄等特委領導率領「三軍」一部攻打牟平城,血戰雷神廟。膠東特委書記理琪在雷神廟戰鬥中犧牲後,呂志恆、曹漫之、林一山等率部隊繼續西上抗日。林一山結合當時的膠東抗日形勢,在學習和領會毛澤東的抗日戰略思想的基礎上,編寫了青年讀物《抗日必勝論》,對中國共產黨在膠東地區發動群眾、開展武裝起義以及建立抗日根據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理論宣傳作用。

《抗日必勝論》

膠東區委成立後,林一山任膠東區委委員兼宣傳部長。後任膠東臨時參議會參議長、膠東行署副主任。皖南事變後,面對敵人的經濟封鎖,響應「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大生產運動號召,林一山在膠東根據地倡導農田水利化和互助組,粉碎了敵人妄想困死膠東抗日根據地的圖謀。

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了接管青島,山東分局決定將原屬膠東區委和濱海區委分別領導的兩個青島工委合併,組成中共青島市委,派林一山任市委書記。解放戰爭時期,林一山先後擔任青島市委書記兼市長、安東省委書記兼軍區政委、遼南省委書記兼軍區政委,組織領導遼南革命根據地的建設。

不做大官做大事

林一山年輕時就很信奉孫中山先生的一句話:「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而不做大官做大事也成為他一生的信條。他始終以黨的事業為重,把個人得失置之度外,對黨、對人民忠心耿耿,對共產主義事業充滿信心。

1949年夏,林一山任第四野戰軍南下幹部團秘書長。南下工作途中,中央宣布了廣西省領導班子的人選,林一山任自治區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第四野戰軍南下工作團到達武漢後,林一山在長江邊看到因水災流離失所、逃荒要飯的災民,立刻脫下戎裝,投入到復堤救災工作當中。這次水災讓他深深地體悟到水利是立國的根本。

1951年5月,長江水利委員會負責幹部合影,前排中為林一山

當時國家建設百廢待興,本著「不做大官做大事」的信念,林一山不顧戰友們的勸阻,接受了中南局的挽留,不惜降級出任中南局水利部部長、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等職,並參加了對南京國民黨政府水利部和揚子江水利委員會的接管工作,他潛心鑽研專業知識,很快就完成了從外行到內行的轉變。

獻身治水偉業

1953年2月,林一山接到通知隨毛澤東主席外出並彙報工作。2月19日,林一山備齊資料,踏上海軍「長江」艦,開始了三天三夜的難忘航程。在「長江」艦上,毛主席向林一山了解長江洪水的成因,問及長江流域氣象特點、暴雨區如何分布。林一山打開隨身帶的長江流域圖,一一回答了毛主席的提問。第二天,林一山把長江平原防洪工程的規劃向毛主席作了彙報。在「長江」艦上,毛主席第一次對林一山提出了南水北調和興建三峽大壩的宏偉構想,並通過一系列指示,從戰略高度指出了長江建設中最為關鍵的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兩個重大課題。毛主席的一席談話,決定了林一山後半生的選擇和命運,直到1994年離休,林一山再也沒有離開過水利崗位。

憑著一股鑽勁兒,林一山硬是在迷濛的長江水利問題治理和工程建設上趟開一條道路,成為一代水利泰斗。從1953年到1958年,毛主席曾6次召見林一山。1956年在武昌接見武漢地區黨政領導人,毛主席曾風趣地向林一山打招呼:「哦,你這個『長江王』!」

1953年,毛澤東主席在「長江」艦上聽取林一山彙報

1958年,林一山擔任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主任。1972年,任長江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主任。林一山主持制訂了長江流域規劃,確立了防洪為主,綜合利用的規劃方針。明確流域規劃以三峽為主體,由防洪、發電、灌溉、排澇、航運和向相鄰流域調水等計劃組成。作為新中國領導三峽工程研究的第一人,林一山不拘泥世界權威專家所選的南津關壩址,重新選定三斗坪為最優壩址;把三峽工程擺在治理和開發長江的主體地位,並將各項水利技術研究工作納入興建三峽工程軌道;提出用修「母子壩」即修建三峽和葛洲壩兩個工程的辦法,解決三峽大壩以下河段航運問題;研究「圍堰發電」「分期開發」方案,以縮短三峽工期;還總結用「移民工程」取代「移民安置」的方針。

1979年,林一山任水利部顧問,全國人大第五、六屆常委會委員。林一山在黃河水沙利用、東北和內蒙林牧區土地綜合利用、西部調水以及改造新疆和內蒙荒漠等問題上,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葛洲壩二、三期工程及其水電機組」項目,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86年,中央電視台拍攝《話說長江》專題節目,林一山任總顧問。

林一山晚年惜時如金,堅持伏案工作,特別是在雙目幾乎失明的艱難條件下仍然筆耕不輟。他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先後完成了《林一山治水文選》《葛洲壩工程的決策》《中國西部南水北調工程》《高峽出平湖》《林一山論治水興國》《河流辯證法與沖積平原河流治理》等著作,成為一代水利理論大家。2007年12月30日,林一山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國家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在悼念首任主任林一山時,用概括的文字描述了他傳奇的一生:

近百年歲月,叱吒風雲。十五載戎馬生涯,求索北平,馳騁齊魯,鏖戰遼瀋,南下荊楚,壯志沖天。矢志不渝也,情操高尚矣,大禹傳人難忘林一山。

逾萬里巨川,奔騰浩蕩。六十個治江春秋,辯證問水,三段固本,高峽平湖,南引北濟,厥功至偉。哲人其萎乎,餘澤長存焉,西陵石壁永鐫長江王。

2009年,林一山的骨灰從北京八寶山移歸故里,安葬在天福山起義紀念塔前。家鄉人們修建了以林一山名字命名的紅色主題公園——一山園,位於威海市文登城區中央,幾條主幹街道交匯處。園中種有一棵「特別」的四月雪,是從林一山老家移植過來的,它樹形優美、枝葉旺盛,四月時滿樹銀花,如覆霜蓋雪,美麗素潔。睹樹思人,林一山「不做大官做大事」的精神穿越時空,依然能夠激勵著現在的人們奉獻擔當,在各自崗位上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成績。(來源:中共威海市委黨史研究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e4dc601d5714bfb7bb64d2e5b3be2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