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最近最有看點的電視劇,非15號首播的《三體》莫屬。劇版《三體》項目自立項開始就一直備受矚目。畢竟原著是首部獲得「雨果獎」的科幻小說,不僅入選了高中生課外閱讀指導目錄,還獲得了2021年度國家IP,被翻譯成26種語言後更是成為了全球矚目的華語科幻小說,被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催更」,擔當得起將中國科幻抬到了世界級水平的讚譽。
曲折的影視化之路
這樣SSS+級的IP,影視化之路卻是困難重重。09年就已經售出,2015年拍攝完畢的電影版《三體》據傳因為當年IP的價值未得到重視從而效果質量不佳,遲遲未能與觀眾見面。
去年12月登陸B站的動畫版《三體》,由於是曾經製作出優秀的國產反烏托邦動畫《靈籠》的藝畫開天,使得其一直以來備受關注,開播當天更是出現了各路影視博主和ACG圈內外爭相關注的「出圈」場面,畢竟大劉本人都說過,「動畫形式非常適合表現科幻內容。」
誰曾想,動畫版《三體》「魔改」人物形象,敘事邏輯混亂,五花八門的廣告植入也讓製作顯得愈發廉價,評分直接從剛開播的7分掉到4.4分,與開播前畫下的2億大餅南轅北轍,甚至生出了製作組搶奪署名權的鬧劇。
與凌亂的影視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三體》的同人番劇與廣播劇的異軍突起。2014年,由粉絲利用minecraft畫面拍攝自製的mc風格同人番劇《我的三體》在B站上線,誰知其走心的製作獲得了一片好評,其第二季以及後續「章北海傳」和「羅輯傳」甚至引來了官方的加盟,使其以超高質量一直保持著9分左右的評分。
《三體》的廣播劇更是成為了全網播放量最高的科幻廣播劇,甚至是首部登上外太空的中文廣播劇,獲得了破億的驚人播放量,與一直坎坷的電影或電視劇相比,甚至出現了《三體》的故事不適合影視化,只有粉絲才能做出好的影視化作品之類的論調。
於是,在多年累積下的陰霾的包裹里,在大佬雲集的網飛版《三體》的虎視眈眈中,甚至在2020年官宣的將由《大聖歸來》團隊掌勺的《三體》CG版電影的「新餅」的夾擊之中,劇版《三體》獲得了多少熱度,就有多少雙嚴苛的眼睛盯著。但好在騰訊的這一「仗」,終於打贏了。豆瓣開分8.1,遠超7分劇的預期,交出了一份不錯的影視化《三體》答卷。
直接「摳書」,就是最好的影視化
有人評價,《三體》第一部是最難以影視化的一部。這種顧慮也不是毫無由頭的,仔細看來,相比於第二部與第三部,第一部的故事確實比較晦澀並且節奏較慢,更為致命的是第一部拋出了很多的概念,需要讀者極其耐心地「入局」並且「破局」。
劇版《三體》無疑塑造出了冷冽又壓抑的科幻氛圍。《三體》第一部的故事,一言以蔽之,就是「凜冬將至」,暴風雨前夜的「憂天」之感。表面上,是欣欣向榮的08奧運盛會前夕,實際上只有少部分敏感的靈魂才能看到漸襲的陰霾,並且這次的陰霾已經不像是「量子物理是近代物理學大廈上的一朵烏雲」,而是「物理學不存在了」這樣極其充滿顛覆性的危機。
但是劇版的解讀幾乎做到了庖丁解牛級別,就算完全沒看過原著的觀眾也能「入戲」。開局便拋出「物理學已死」的顛覆性概念吸引人,隨後又漸漸開始肢解故事,以汪淼為線索「入戲」,並且通過cult風和科技感並存的動畫直觀地呈現出第一部故事中最重要的「射手」和「農場主」假說,巧妙地用「火雞」這個老少皆能理解的隱喻呈現三體人與人類之間的關係,史強「火雞保鏢」的調侃一下子讓觀眾接受了這些龐大的設定和概念。
至於隨後「整個宇宙為你閃爍」等震撼的、令人頭皮發麻的,又略帶中二的情節也能被迅速接受。更何況在《三體》前三集釋出後,被動畫版傷到ptsd的書粉們旋即給出了最高級的好評——「還原」。仔細想來,已經很久沒有一部書翻IP可以擔當得起這樣的評價了。
汪淼身上的脆弱、敏感與書生氣的強烈對沖;于和偉飾演的「大史」警官「接地氣」的性格和義氣、圓滑又真誠的特質;葉文潔從青年到老年身上的蛻變,經歷了浩劫之後的割裂和痛苦;凝視深淵的申玉菲的神秘與冷冽......都可以在劇中感覺到。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看劇版《三體》,宛如深入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有一種「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的獨特「爽」感。劇版《三體》呈現出的質感類似於《星際穿越》,引導觀眾實現和角色同樣的「沉浸」。
在對書中最高能的場面之一的「脫水」的還原場景中,一個人能在霎時間被「降維成一張詭異的干皮,但是在另一個維度,觀眾們才能隨著汪淼進入一個完全嶄新的世界之中。
在目前被書粉和觀眾們一致認為「封神」的「三體遊戲」片段,進入遊戲的汪淼在被抹去了時間概念的廢土末世中迎面遇見即將要去會見商紂王的未來的周文王姬昌,從一片被打翻的果醬吐司,宛如被打翻的多米諾骨牌,看點和隱喻接踵而至,最後到「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浪漫,讓看似虛無的科幻氛圍也能實現微觀的落地。
同時,《三體》最動人的地方在,既有「硬科幻」的硬核縝密的科學構想,也有細緻入微的人性關懷,整個故事塑造這麼宏大的世界觀,最後都是為了關照到具體的人,劇中「還原生活」的場景和台詞比比皆是,但對於危機的刻畫也沒有過於懸浮。
畢竟「人類從危機中產生哲學」,人只有在面臨「生存還是毀滅」這樣巨大的問題的時候,才會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但很遺憾,面對龐大的宇宙,這些這是一隻火雞哲學家偶發性的思考。
對於傳說中「良鄉粒子加速器」的還原
所以,在期待對於「世界很大,人類很渺小」的反思的呈現之外,仍然期待大劉對人類主觀能動性的盛讚——在第一部結尾的「蝗災」中,三體人無情地嘲諷人類為「蟲子」,但是不懂任何科學定理的史強,卻說出了第一部中最具有哲理和振聾發聵的一句話:「可是蟲子,從未被戰勝過。」
在經歷了物理學顛覆、科學家自殺、倒計時、三體遊戲等一系列「玄乎」的細思恐極的事件後,儘管在各方面仍有缺憾,依然有信念和生存的勇氣,這或許就是《三體》最終極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