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筆者也想不起來,到底是從什麼時候,讓聯想一直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如果要確切說的話,可能就是因為去年中興事件鬧出的晶片問題。因為中興自己不能製造晶片,所以美國斷供就遇到了危機,而針對這個話題,網民們就衍生出了關於中國芯的問題。
部分網友就挖出了當年聯想關於技工貿還是貿工技兩條路線的分歧,最終貿工技的路線被確認為聯想未來的發展方向,其中網友們就認為,正是由於聯想放棄了發展技術,讓聯想錯失了研發自主晶片的大好時機,大概就是因此,聯想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其實這裡筆者要說一句,現在我們很多的晶片研發企業,其技術源頭仍然來自國外,電腦處理器我們就不用說了,在人工智慧、物聯網、挖礦等的晶片,其基礎技術來自美國,而且此技術早在上世紀就已經奠定了,而不是最近幾年才發生的,其中以FPGA技術為主。
當時全球參與競爭的企業很多,但只有美國的幾個企業存活下來。現在華為研發的晶片,也都是基於ARM技術,而ARM暫停合作,華為表示還可以用RISC-V開源指令集,這個RISC-V也來自美國,ARM其實就是一種RISV指令集,早在1985年就出現了,但是儘管如此,即使是華為,也沒能研發出RISC-V指令集呀。
所以站在客觀的角度來看,即使聯想去研發晶片了,很可能是失敗,倒不是說聯想沒有那個技術實力,而是研發晶片需要時間很長,華為研發出麒麟980用了15年時間,但華為是在有對公業務和運營商業務持續輸血的條件下才開始研發自己的晶片的,而聯想當年如果走技工貿路線,拿什麼來保證十多年的資本輸血呢?
而且即便如此,聯想的主營是電腦,就是現在ARM晶片在性能上無法抗衡X86晶片,更為關鍵的是,以微軟Windows系統為主流的電腦市場,沒有微軟的支持就直接喪失了生態。
所以其實關於聯想輿論的問題,根本還不在於當年是否研發晶片,而是後來聯想的一些言辭上,沒有考慮當下的輿論環境,本來就一直在被輿論死死盯著,卻還不注意自己的措辭。
近日聯想將自己的官方微博修改為了聯想中國,筆者看到網上有報道稱,某個地區的一家聯想旗艦店經銷商還掛起了條幅,表示美國人買聯想電腦加征25%的關稅,這個顯然是經銷商在利用輿論玩營銷賺眼球賺流量。
此外聯想還在中國巨資投入設立工廠等,筆者可以理解成這是一種示好,其實也沒有什麼,我們退一步講,如果聯想真的違反了中國的法律,那麼肯定根本就不用我們來操心,自然會有執法機構和執法人員來規範聯想的行為。
其實筆者最喜歡的,還是任正非的那句話,都是商品而已,你喜歡哪個就買哪個,不要搞民粹主義。
其實聯想也好、蘋果也好、華為也好等等,都是公司,所有的考慮都是基於自身商業上的考慮,蘋果的供應商大部分來自中國,華為也會採購美國的零配件,聯想同樣也是如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d67c48b1452d6609405357e838e7e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