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娃雞到最後,卻被娃反雞

2022-08-23     外灘教育

原標題:雞娃雞到最後,卻被娃反雞

看點 如果「雞娃」到最後仍然只是個 買不起房,要996的普通人,那「雞娃」的意義在哪裡?下文作者的女兒自認為就是這樣一個普通人,在被「雞」的過程中,她也曾迷茫過,為什麼自己費盡全力達到的程度不過是同學的起點。作為對女兒想法的回應,作者也回顧了自己幾經波折的「雞娃史」。其實,女兒的迷茫期也是媽媽的自我懷疑期,「雞娃」的起點比別人低,終點也未必超得過人家,那「雞娃」是否本身就不是個好的育兒方法?但最終她找到了一個育兒和「雞娃」的平衡點,她的思考或許也能給其他父母一些育兒的啟示。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看天下實驗室 (ID: vistaedulab)

文丨中年少女永愛 編丨Luna

我女兒寫了一篇文章《 北京第一代「雞娃」給大家講講內卷教育的切膚之痛 》,在朋友圈火了。說實話,她寫這篇文章時,我都不知道,還是我的同事轉發給我的。看完文章,我也產生了一些關於「內卷教育」的思考。我寫這篇文章,給我的女兒,也給所有正在雞娃或者打算雞娃的父母們。

「內卷教育」這個詞也是我從女兒的文章中第一次接觸到的。我趕緊上網查了一下這個詞的含義。

內卷教育的本質,我從知乎上看到的解釋是,一群人為了爭奪教育資源,每個人都付出更多受教育的成本去爭奪資源而形成的嚴重內卷。具體就是靠課外班、輔導班、培訓班等等形式壓縮孩子的休息時間,拚命讓孩子刷題、上課、做作業考進為數不多的好學校,爭奪教育資源的內卷過程。

明白了這個概念,捫心自問,自己是不是中國內卷教育的參與者、經歷者、實施者、被裹挾者?

答案是明確的,是的,我都是。

作為雞媽,為什麼要「雞娃」?

首先,我不認為我女兒算第一代「雞娃」。「雞娃」從古代科舉時,就已經成為中國父母的慣性了。我小時候也是一個「雞娃」。只不過我那時沒有那麼好的打雞血的條件,一切進步只能依靠父母的鞭策。

我生活在一個非常清苦的小縣城。我的母親是一名全職家庭主婦,經濟不獨立、沒有收入,完全依靠丈夫的照顧。她一共育有四個孩子,我是唯一的女兒。但我的母親完全沒有受到那個年代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相反,她更願意傾斜一切家庭資源用於我的教育上。

母親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兒子還能靠賣苦力賺錢,你一個女孩,不努力學習,過得會更慘。

在母親的鞭策下,我成為家裡唯一一個大學生。畢業分配到北京工作,我走進了大城市。 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時,我非常感謝自己的雞媽。沒有她「雞娃」,我可能還在靠體力賺微薄的生活費,靠小攤小販維持日常生活,靠取悅男人來換取一件漂亮衣服。沒有休息時間,沒有社會保障,被風風雨雨過早地打磨成一個黃臉婆。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人生經歷,我不由自主地要去「雞」自己的下一代。尤其是,我的下一代是女兒。

我的娃只快樂了三年。4歲一上幼兒園,周邊很多雞媽雞爸就會給你耳邊灌風,說該給孩子報藝術輔導班了,畫畫、跳舞、唱歌、樂器樣樣都得報上,半年就能看出孩子的天賦和愛好,然後再做刪減。

一開始我把別人的話當耳旁風,沒有在意。但帶著孩子出去玩的時候,我就碰到了各種牛娃:

跟外國人無障礙交流和對話的一年級小學生,據說已經達到了大學8級的英語水平;

野生動物園裡一個不到3歲的孩子能把所有動物園裡的漢字念出來;

茶室里一個5歲的孩子能把《高山流水》彈成演奏級別……

看看人家的孩子,再看看自己的孩子,突然就會感到慚愧。你就不由自主地想跟人家家長聊聊,怎麼教的?怎麼那麼牛?

聊得多了就發現,人家的孩子有各種才藝,上各種藝術輔導班,自己的孩子怎麼跟人家落下那麼多呢?

尤其是看到一些已經是國企高管、私企法人、政府部門領導的家長還那麼努力地「雞娃」時,你就有了緊迫感,唯恐自己的懶惰把娃的大好前程給耽誤了。

於是你就會被這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眾多家長裹挾著,把娃送進了各種各類的藝術類培訓班。

我一直認為,「雞娃」是雞媽雞爸應盡的職責。生娃就要對娃負責任,否則就別生。 生娃而不「雞娃」是最糟糕的家長,我不想做這樣的家長。 家長的資源條件各有不同,「雞娃」的方式不同,本質卻是相同的。

有人說,富人、官員家長用得著「雞娃」嗎?人家娃出生的起點就在你娃的終點上。你不是富人,你也不是官員,你怎麼就知道人家不「雞娃」?只是「雞娃」的方式不同而已。

我有一位客戶是一名藥廠的老闆,也是一位父親。他在自己的別墅院子裡花100多萬給自己的兩個娃做了攀岩牆,讓娃們鍛鍊勇敢和堅毅。這是用錢雞娃。

還有一位私企老闆朋友,坐擁十億資產。然而,他在北京炎熱的酷暑中,從不讓娃們開空調。他說:要讓孩子們懂得資產來之不易,懂得節儉,懂得珍惜。他能給員工開高薪,卻不能給自己的娃開空調。不花錢,也是用錢雞娃。

富人也好,官員也好,人家本來就是「雞娃」的樣板,這樣優秀的家長都在那兒現身說法地「雞娃」,你有什麼道理不「雞娃」?

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有責任的。「雞娃」,往冠冕堂皇的方向上說,是要培養一個能夠自食其力的,對社會、對人類有用的人。 從私心角度講,你肯定不想自己的娃生了娃以後,還在家裡啃你的老。

人的能力有大小,「雞娃」的方式和結果不盡相同,但「雞娃」是一個為人父母必須要完成的規定動作。

孩子學的你要學,

孩子沒學的你還得提前學

我孩子學古箏的時候,年紀太小。上完課,她很快就忘了老師教了啥。我得先替孩子學會了,指法練得比她還標準,這樣才能復刻老師課上的內容。

孩子在科技培訓班裡學了製作飛機,我得跟她一起想辦法讓飛機飛到藍天裡。孩子學火車相遇問題,我就要跟她一遍一遍在客廳里來回「相遇」。 這叫跟孩子一起成長。

孩子做作業,我也不能閒著。我得去看書,看報紙,考各種職稱證書。我必須「雞」自己,潛台詞是:看看媽媽也很努力,你也必須努力。 這叫給孩子打樣板。

「雞娃」還得讓自己變得心狠。

當帶著4歲的孩子穿過半個北京城去上培訓課,她在你自行車后座位上睡得東倒西歪的時候,你不能心疼得掉眼淚;

古箏指法不對時,你在一邊拿著小尺子敲她手,她委屈掉淚的時候,你得忍住心疼;

當她所有的快樂童年時光被「雞」得泡在各種培訓班裡的時候,你不能可憐。

可憐心疼她的時候,就狠狠心對自己說,這都是為了她將來能夠在激流勇進的社會中照顧好她自己,一切很值得。

你得有個好體力,還得能夠吃苦。

騎著自行車帶著孩子上培訓課,橫穿北京城,你不能喊累;

每周倒很多次車,去很遠的地方去學藝,你不能叫苦;

孩子在教室里上課,戳在風雨里苦等,你不能嫌煩。

如果你苦累煩了,不能堅持了,孩子立馬沒了堅毅和吃苦的精神。

你還必須是個教育情報員。你得跟各種「雞娃」家長保持密切聯繫,特別是一些掌握教育信息的家長,他們會告訴你,哪個培訓學校教學質量更好,哪個老師更能讓孩子事半功倍,哪個學校在提前招考好學生等等。有了這些信息,你能找出自己孩子的差距,能給孩子尋找到更多的優秀教育資源。

你還要成為教育投資專家。「雞娃」要把自己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你要分析,哪個培訓班性價比高,哪個教師的課值得購買。絕對不做那種為了尋找安慰,花10萬元,把自己孩子扔到中考衝刺班裡不管不顧的家長。 孩子聽課後的感受和成績反饋,是最重要的評判標準。

最最重要的是,你還必須成為優秀的思想輔導員。你要成為一個「畫餅大師」,在娃眼前掛個胡蘿蔔,誘惑她要再努力一點點。

當孩子不想學的時候,你得哄她: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古箏學到五級就再也不想學,眼看要半途而廢的時候,你得給她講同事女兒的故事:姐姐高中演出不能彈出一曲完整的鋼琴曲時,回家抱怨媽媽為什么小時候不逼著她堅持學完?

初二時,非要輟學去寫小說,你得趕緊跟她說,讀完高中和大學,會有更好的文化積澱,那時候再寫小說會更好。

我這一路走來,「雞」得自己勞神費心,終於把她「雞」到了北京四中。以為大功告成了一半,再「雞」一下,上個清華北大,畢業後找個好工作,作為家長也就完事大吉了。

結果發現,「雞娃」開始雞媽了!

雞娃雞到最後,竟被娃反雞

北京四中的教育,顛覆了我的整個「雞娃」理念。毋庸置疑,北京四中是個非常好的學校,是多少雞媽想通過「雞娃」把孩子送進去的學校。

在這裡,你娃不用刷題,老師會把跟知識點結合在一起的例題,不斷改變條件,演變出無數道題來,做一道題就會所有道題。就像孫悟空看白骨精,無論怎樣變換外表,她無非還是白骨精。

語文老師不會逐字逐句教娃翻譯文言文,卻讓娃寫《醉翁亭記》的語言魅力。歷史老師不用講課本知識,辯論中的娃們自覺自愿地延伸閱讀了所有相關史料。

老師們引領啟發著娃們,讓他們對所學知識產生著濃厚的興趣和熱愛。娃學得輕鬆了,學得自願了,學得開始思考自己的愛好並付諸於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了。

儘管這麼好,可我還是有點後悔把她雞到了北京四中。因為這類重點中學的家長和學生環境,無時不刻不在刺激著我。這裡的娃個個優秀,你的娃只是其中的一粒沙,掉進去就沒有了。

常年站在娃頂上的人尖子突然不再顯眼,心裡滿是自卑。這裡的娃爸娃媽都比你優秀:有的是高官,有的是富商,還有的是高知。人家的爹媽比你有錢、有權、有知識,人家的娃還比你娃優秀。

人家「雞娃」的格局完全跟你不一樣:人家可以讓娃放下學業去騎行全國;可以花巨資送娃去南極科考;可以讓中科院的院士帶著搞專利發明;可以讓娃出碟唱搖滾。

我的娃那時候心智還不成熟,經常回到家跟我哼哼:

你要是能像誰誰誰家的父母就好了,可以讓自己孩子躺平,直接成為名流;

如果能像誰誰誰的父母那樣也行,賣套房子送娃去英國讀高中,再賣一套房子送娃去美國讀本科,再賣第三套房子辦加拿大移民;

再不濟,你們也可以成為誰誰誰那樣的父母,崇文門一條街都是人家的店鋪……

聽到這話,我直接自閉了。

我娃並沒有指責我,她只是很疑惑:為什麼她的同學能有這麼好的教育條件?

十四五歲的她,還不能理解什麼是「世界的參差」。在她心中,父母是全能的。她以為她只要聽我的話,努力學習、努力成長,就能獲得和同學們平等的起跑線。 但重點中學告訴她:她不能,就算她多努力,她的賽道已經落於人後。

我不喜歡粉飾太平,更願意將真相告訴女兒。我坦誠地對她說,我做不了高官,發財也晚了點,說實話,賣套房子送你出國讀高中,我覺得性價比太低。最重要的是,我確實沒有競爭過你同學的父母。

娃皺著眉頭,嚴肅地問我:「那媽媽,你能不能也努力一點?」娃大手一揮,開始替我制定目標:「這樣吧!咱倆商量商量,期末考試我進年級前30,你爭取提個干?」

提干這種職場玄學,可不是你媽我憑一己之力就能心想事成的……

雞娃雞了半天,反倒被娃給雞了。可是,你雞娃時,娃小,未來很遠,發展空間很大。但娃雞你時,你已經五十知天命了。

那段時間,挫敗感讓我心情沮喪。有時,我坐在公園的長椅上,呆呆地看腳下的一群螞蟻。它們在往窩裡搬麵包屑,有的搬得多,有的搬得少。它們的世界你能看得見:搬多搬少能改變什麼?螞蟻就是螞蟻,搬得再多你也是螞蟻,變不成蝴蝶。在浩瀚的宇宙里,我們人類就是這樣的螞蟻。

當時,有四中的家長要拉我進什麼「北京四中高端家長群」。裡面都是一群中產以上的爹媽討論育兒經。我光是看著群名就害怕,直接拒絕:算了算了,我不配。

後來我發現,四中像我這樣「感覺自己配不上自己娃」的父母居然有很多。大家都跟我一樣焦慮,一樣恐懼內卷。

和這群父母聊過之後,我才發現,很多雞娃到後面都情緒失控了。

有的娃才十五六歲,就不由自主地想出名。他們逼著父母給自己上電視台、上報紙,只想快點超越那些比他們還優秀的同學。

有的娃雞著雞著竟然焦慮抑鬱了。我女兒高三時總是回家跟我說,她班裡有個女生只要沒考上年級第一,就會趴在桌子上嚎啕大哭。

而我自己的娃,莫名其妙地想開了(也可能是想不開了)。她上高中時竟然開始吃素和研究佛教。她跟我說:「媽媽,《金剛經》說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這次沒考到平均分,咱不能往心裡去。」

請鼓勵你的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北京四中的老師們恐怕也看多了這樣的精英教育。我能從每一次的家長會上感受到,老師們在極力勸說家長們不要再內卷雞娃。但班裡只要有一個人報名輔導班,其他人都會擔心自己被落下的。這是中國父母的陋習。

有一位名師曾經這樣說: 請鼓勵你的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雞娃」到最後,讓娃成為一個幸福的普通人竟然變得那麼奢侈。然而,這個時候再跟娃說什麼:人生很長,慢慢來,娃已經停不下來了。她在你雞她的十幾年裡,已經陷入了一個慾望的漩渦: 無法認同自己的平凡,無法給予自己幸福。

那麼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幸福的普通人?我苦苦思索,也想給別人一點教育娃的淺薄建議。但教育是不可複製的,每個人的受教育路徑都不一樣。即使是你有兩個娃,教育第二個娃也不能完全套用教育第一個娃的經驗。

我只能用我的一家之言,拋磚引玉地給大家建立一個討論的話題。

我認為, 幸福的普通人,就是能夠找到人生支點的人。這個支點不應該是成績、分數、工作成就、名聲威望等一切可以被量化和橫向比較的事物。 相反,人生的支點應當是因人而異的。

孩子喜歡藝術,就多帶ta看展,儘自己可能地為ta提供學習藝術的條件;孩子熱愛運動,那就鼓勵ta多多鍛鍊;孩子痴迷於遊戲,別急赤白臉地送ta去楊永信那裡電擊療法,不然你恐怕會折損一位出色的電競運動員呢!

雞娃不應當按照社會標準來制定。不是學好語數外,就能走遍天下的。而是要為娃提供ta夢想道路上的養分和支持。引導ta尋找自己熱愛和喜歡的領域,讓ta暢享其中,逐漸深入,不斷挖掘。

人的一生非常短暫,一輩子只夠做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必須是娃所熱愛的領域和專業。一旦發現這樣的領域,就鼓勵支持娃勇敢追求,一直向前,絕不動搖。 這才是娃一生的情感支點和奮鬥意義。

今天閨女回家吃飯,我跟她探討我即將到來的退休生活。

閨女來了句:「等你退休了,我給你報個鋼琴班和攝影課。你也得豐富一下老年生活。」

我縮了縮脖子,問她:「閨女,你卷就行了,別卷我了。」

「那哪兒成!不能光我們九零後996啊!你們退休人士也得捲起來!」閨女迫不及待地搓搓手,「五十多歲還年輕,你還有半輩子要發展呢!咱不能比別的老頭老太太活得差!」

我欲哭無淚:「我還是去念《金剛經》吧。」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d5ea615d87702495dccf5666b735f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