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11月2日,「全球智慧城市大會·長沙」在湖南國際會展中心舉辦。全球智慧城市大會(SCEWC)至今已連續舉辦12屆,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專注於城市和社會智慧化發展及轉型的主題展會之一。大會設立的世界智慧城市大獎被譽為世界智慧城市行業領域的「奧斯卡」。本次大會匯聚140餘位國內外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門的負責人、城市規劃者、數位技術企業及可持續發展專家等相關代表,聚焦當下熱點,共同探討智慧城市的發展趨勢。
據悉,本屆世界智慧城市大獎共有179個城市項目,544個案例申報。華為雲政務雲合作建設的長春、徐州、太原項目在眾多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成功入圍,其中長春斬獲「治理大獎」金獎。這是華為雲在助力智慧城市建設領域的又一重要成就,也是華為雲與合作夥伴共同打造數字化城市發展堅實雲底座的有力證明。
長春:聚焦民生需求,從「一網統管」到「一網共治」
在長春,通過在線平台就能完成證件辦理、審批申請等事務,省時省力……長春市作為本次獲金獎的城市,在數字城市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
作為吉林省的省會城市,長春市一直以來都是國家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近年來,隨著城市發展進入新的階段,長春市開始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以提升城市的綜合競爭力。華為云為長春市構建了「一網統管」的智慧政務服務體系,以城市智能體為統一底座,確定了數字治堵、市域治理、智慧城管、安全應急四個重點領域,選擇南關區、綠園區、凈月區三個試點縣區,並打造了N個重點應用場景。
通過開展「1+4+3+N」試點建設工作,長春市實現了社會治理數據匯聚、豐富城市事件發現渠道、對接試點單位事件處置平台、打造城市應急即時通訊能力等目標。今年上半年,15個重點應用場景已經上線運行,形成了初步的經驗和機制框架。
華為雲的解決方案不僅夯實了長春市的「數字底座」,升級了智慧政務基礎設施,還聚焦「民生需求」,搭建了城市感知應用體系。此外,長春創新性的將「一網統管」的治理內容和「一網通辦」的獎勵兌付環節進行融合,提高了社會的參與度和獲得感。
徐州:推動「全域數治」,從集約「上雲」到「雲上」業務
徐州圍繞「設施、能力、模型、應用、入口」五個方面,打造「徐州政務雲」平台,建立用數據說話、用數據管理、用數據決策的「全域數治」模式。徐州市大數據管理中心大網絡管理處處長孟帥認為,「建設數字政府治理平台,對加快政府履職能力重塑、撬動經濟社會整體轉型變革具有重要意義,是建設現代化新型城市的關鍵抉擇和必由之路。」
徐州聯合華為雲搭建的政務雲平台,實現了市本級政務雲建設的統一規劃、統一管理。通過使用華為雲原生「城市一朵雲」的技術架構,提供了統一「上雲」到「雲上」業務的高速轉變。據介紹,目前已有80+單位、300+信息化項目接入「徐州政務雲」平台,形成統籌管理、有序調度的市級數據資源共享交換體系。 「不見面開標系統」、「彭城課堂」、「四級政務」等智慧化應用,有效助力徐州實現善政、惠民、惠企,全市數據化治理能力穩步增強。
數字治理可以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務水平,為民眾提供高效化、精細化、普惠化的「全民智享」服務。未來,華為雲將結合徐州市的發展規劃,堅持技術紮根,依託「城市一朵雲3.0」,持續深化城市數字化建設方案,結合大模型落地更加豐富的智慧化城市應用場景,賦能徐州城市「智」理。
太原:建設堅實雲底座,從建起來,管起來,到用起來
在太原市,每年的中小學報名都是一件大事。過去,家長們需要在各個學校門口排隊,等待報名機會,不僅浪費時間和精力,還可能因為信息不透明而錯過報名時間。然而現在,在太原市教育局中小學報名系統的幫助下,這一切變得簡單多了,只需要使用電腦或手機就可以在線報名,並且所有信息都會被實時、準確地記錄,大大提高了報名的效率和準確性。
這個中小學報名系統,正是基於太原市政務雲平台搭建的。通過政務雲平台,各類政務信息化系統得以集中管理和運行,通過數字化「智理」,太原進一步實現了政務服務效率和水平的提升。目前,太原市政務雲已承載了全市60餘家單位近300個政務信息化系統,服務範圍還將持續擴大。
據悉,華為雲提供的創新的軟硬體產品,為太原市政務雲建設了完善的IaaS能力,為全市政務業務應用系統上雲提供了彈性伸縮、安全可靠的計算、存儲、網絡等服務。此外,華為雲的優秀技術能力也確保了政務雲平台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如今,太原市政府實現了從建起來,到管起來,再到用起來的成功跨越。不僅降低了全市各委辦局硬體機房運維成本,部門的業務系統故障率降低了30%,工單響應速度提升100%,故障處理效率也大大提升。
華為雲「一城一雲」在長春、徐州、太原三個城市的成功實踐,充分展示了華為雲在城市雲建設方面的強大能力。10月31日,「華為雲城市峰會·長沙」順利召開,會上正式發布了全新的「城市一朵雲3.0」解決方案。據華為雲中國區副總裁劉少華介紹,此次升級,將會把算力、數據、模型、應用集約化承載在城市一朵雲平台之上,通過持續的疊代升級,響應更高質量、更智能、更具韌性的城市建設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