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 「雙減」政策三年來實施情況如何?調整本科專業設置出於何種考慮?如何培養更多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6日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回答了公眾關心的問題。
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優質資源廣泛共享
基礎教育已經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學生資助覆蓋全學段,累計達到14億人次;營養改善計劃惠及4.2億人次……發布會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分享了一組數據。「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更加充實。」他說。
「雙減」事關中小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雙減」政策自2021年7月出台以後,備受社會關注。
教育部副部長王嘉毅介紹,三年來「雙減」工作可概括為「雙降雙升」: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機構數量大幅度下降、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下降;自願參加學校課後服務的學生比例提升到90%以上、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教學質量明顯提升。
推進「雙減」目的是「雙升」,促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下一步,我們將持續鞏固『雙減』成果,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王嘉毅說。
針對社會關注的中小學課間活動時間問題,王嘉毅表示,一些地區課間時間延長,是落實「健康第一」理念的有效抓手,要保障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於2小時,每天保證一節體育課,另外課後再鍛鍊一個小時。
完善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適配機制
人才培養為本,本科教育是根。近期一些高校調整了本科專業,在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如何科學合理調整和優化本科專業設置?
教育部副部長吳岩在發布會上披露,12年來,我國新增本科專業布點數2.1萬個,撤銷或停招不適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布點數1.2萬個。今年增設國家戰略急需專業布點1673個,撤銷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布點1670個,調整力度空前。
下一步,動態調整學科專業將在提高本科專業建設與國家戰略急需的適配度、提高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專業建設與區域發展的適配度、提高本科專業建設與學生全面發展的適配度上下功夫。
在推進高校科技體制機制創新方面,懷進鵬表示,教育部將通過實施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突破計劃,支持高校更有效發展;在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方面建立有效機制,既要把已有知識和實踐中的問題進行有效結合,也要把創新成果和產業需求相結合;支持鼓勵一批青年教師深入到長周期的基礎研究和學科交叉研究中。
培養更多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職業教育是培養工匠的沃土。針對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大力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吳岩提出了四項重點工作。
——推進職普融通。在普通中小學實施勞動教育、職業啟蒙教育,開設職業體驗、技能類課程,從小培養學生掌握技能的興趣愛好。推動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課程互選、學分互認。進一步完善職教高考內容與形式,優化中職學校與高職學校、職教本科、應用型本科學校的銜接培養模式。
——深化產教融合。做實「一體」(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建強「兩翼」(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結合的緊密度、與行業企業發展需求的適配度。
——提升辦學能力和培養質量。瞄準技術變革和產業升級,深化產教融合,系統推進專業、課程、教材、師資、實習實訓基地等關鍵要素改革。
——創造良好環境。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讓「一技在手、一生無憂」深入人心。
卓越工程師是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所需要的國家戰略型人才。懷進鵬透露,最近將召開卓越工程師產教融合培養工作推進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d33cba170a8e2722da3e8d3a64d9a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