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氣化爐內點火不明問題此前一直困擾著煤化工行業,這個團隊的努力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引題)
氣化爐內有「眼睛」了(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吳鐸思 通訊員 趙小山 董生祥
在乙二醇項目的原始開車及試生產階段,氣化爐點火不明的問題一直困擾著煤化工行業。新疆天業集團匯合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業匯合)副總工程師曹志曄帶領團隊深入現場,反覆研究,最終大膽提出在氣化爐內安裝「眼睛」的創新方案。
這一方案如同在心臟內動手術,風險極大。面對質疑和擔憂,曹志曄用5個晝夜完成了可行性分析報告,最終成功實施了這一「心臟搭橋手術」。改造後,氣化爐點爐過程中的信號均在可控範圍內,徹底解決了啟停不正常的問題,填補了國內氣化爐點火因溫度過高而無法顯示的空白。
從一名普普通通的電工,到推動行業進步, 曹志曄走出了一條漂亮的軌跡。
時間回到2002年,那時的曹志曄還是石河子化工廠的一名電工。面對錯綜複雜的電路圖和控制要求更高的設備,他沒有退縮,反而燃起了對儀表控制技術的濃厚興趣。4年間,他不斷吸收著行業內先進的儀表控制技術和化工工藝知識,憑藉不懈的努力和對技術的執著追求,成長為儀電領域的專家型人才。
從2007年開始,曹志曄的身影頻繁出現在各大項目的籌建現場。無論是40萬噸PVC項目,還是BDO-EG項目和20萬噸特種樹脂項目,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帶領團隊,圍繞DCS系統設計了500餘項優化控制方案,每一次優化都使自動化程度顯著提升。特別是在電氯系統氯氣3K機的調試中,他大膽創新,成功實施優化技改,為系統的長期安全穩定運行奠定了堅實基礎。德國技術專家在親眼目睹後,連連稱讚。
2017年,天業集團啟動了當時國內單套規模最大的60萬噸煤制乙二醇項目。這對曹志曄和他的團隊來說,無疑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硬仗。從設計論證到安裝調試,從運行優化到突破技術難題,曹志曄像陀螺一樣連軸轉,1000多個日夜裡,他帶領團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5萬多個DCS控制點位、2萬多個SIS控制系統、22萬多米的線纜連接、上千台大型裝置的聯調聯試……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他和團隊夜以繼日的辛勤付出。
這個項目不僅創下了國內大型煤化工開車的最快紀錄,還在調試運行中突破了100多項儀表難題,大幅提升了項目的綜合競爭力。
近年來,曹志曄著力帶領團隊打造「數字工廠」。走進天業匯合的生產車間,智能化設備高速運轉,各條生產線有序運行。曹志曄和他的團隊正利用雲智慧控制系統,實時監測和調整系統電量、過程消耗和蒸汽指標,努力實現企業降本增效的目標。
前不久,他們成功實現了智能機器人巡檢,由機器人實時數據採集、安全預警、遠程操控,有效減輕了巡檢人員的勞動強度,減少了巡檢過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實現了生產管理效率和安全防護水平雙提升。
曹志曄對企業的貢獻有目共睹,但在他自己看來,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只有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工匠人才,才能推動整個行業的進步。他積極投身人才培養工作,通過導師帶徒、工匠人才師帶徒等方式,帶領越來越多的青年職工勇挑重擔,走出漂亮的成長軌跡。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ccd2f3ab109f63a8daf53224baab7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