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深夜,突然收到一位久未聯繫的朋友的私信:
「我想離婚了。」
我心下一驚,盯著螢幕看了一分鐘。
要知道幾個星期前,才剛在朋友圈刷到他和妻子甜蜜的合照。
看著微信聊天框上的「對方正在輸入......」不斷閃動,我沒有馬上回復。
幾分鐘後,他發來了很長一段話。
他和妻子認識5年,結婚3年。
結婚前很多人都不看好他們,因為他妻子是單親家庭。
爸爸在外面有別的女人,她從小跟著媽媽長大。
小時候因為這件事,他妻子沒少被同學欺負和嘲笑,但回到家卻什麼都不敢說。
因為只要一提起這件事,她媽媽像變了一個人,變得煩躁易怒,帶著她一起詛咒辱罵她爸是個負心漢。
「我們剛認識的時候,她就像一個小刺蝟,對誰都很防備,但其實內心很脆弱。
我知道特別沒有安全感,所以在一起後,無論去哪,都會提前跟她報備,家裡的財政大權也交給她,儘量讓她覺得踏實。」
一開始一切都很美好,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他妻子變了。
變得疑神疑鬼,到後來脾氣也越來越暴躁。
要求他出門給自己發定位和環境照,還拿他的手機在朋友圈發合照。
有時候,他只是說了一句「裙子不襯膚色」,妻子就立馬冷臉,懷疑他是不是在嫌棄她。
「有一天半夜她又悄悄去了廁所,我轉身一摸,我的手機不見了。
我坐起身去客廳等她出來,果然,她從廁所出來時手裡拿著我的手機,看到我時神情有些慌亂。
那天晚上,是我們第一次吵架,她看著我的眼神充滿了痛苦和後悔。
我也不想去怪她不信任我,可是我真的有點累了。
以前我不相信原生家庭對子女有多大的影響,但現在,我信了。」
這些年,我們在討論親密關係或者剖析家庭問題的時候,總是跳不開一個詞——原生家庭。
缺乏安全感,可能是因為童年時得到的關愛太少;
老是遇人不淑,可能是因為自己破碎的家庭;
喜歡比自己年紀大很多的伴侶,可能是從小父親或母親職能的缺失......
缺乏安全感,可能是因為童年時得到的關愛太少;
老是遇人不淑,可能是因為自己破碎的家庭;
喜歡比自己年紀大很多的伴侶,可能是從小父親或母親職能的缺失......
再加上母親一直給她灌輸的觀念:
她的父親是不好的,男人是靠不住的。
讓她無意識地在自己結婚後,依舊延續這份不安全感,變得敏感、患得患失。
她想要很多很多愛,想要獲得庇護和安全感,但她:
一方面不相信丈夫能持續給予自己這些;
一方面又懷疑自己是否值得。
最後,導致明明相愛的兩個人,懷著無助和痛苦,如履薄冰。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我們每個人都是家庭環境下的產物,不可避免帶有生長環境賦予的色彩。
而這色彩越是濃稠陰鬱,在感情中遇到困難和麻煩的機率也就越大。
我曾親眼見過一位朋友,是如何在感情的世界裡撞得頭破血流。
第一位男友,因為受不了她的疑神疑鬼,無疾而終;
第二位男友,對她百依百順,可就在雙方準備談婚論嫁時,她提了分手,理由是她還沒準備好;
第三位男友是異地戀,堅持不到一年就分手了。
她的潛意識其實很渴望長久的親密關係,但骨子裡又很抗拒婚姻。
「我從小就是在父母的爭吵中長大,每次一吵完,我媽就會對著我哭,我都是為了你,當初不是為了你,我就怎麼怎麼樣。
所以我很害怕,我不想成為他們,也不想重蹈他們的覆轍。」
托爾斯泰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但其實更悲哀的是:
在原生家庭的羈絆下,不幸的人總是在不斷地重複著這種不幸。
誠然,許多婚姻的不幸是由於原生家庭顯性的傷痛所造成的。
但除此之外,很多人沒意識到的是:
原生家庭中有些更加「隱性」的觀念、行為模式,也在以難以察覺的形式,給我們的婚姻平添各種阻礙。
網上曾有一個熱議帖子。
一位妻子結婚5年來,總是因為各種小事與丈夫發生爭吵。
比如說吃飯的問題。
她討厭洋蔥味,但丈夫喜歡吃生拌洋蔥,並不斷試圖說服她,洋蔥對身體有益,他們家一直都是這樣吃的。
比如過節回誰家的問題。
在她老公的觀念里,過年去夫家這是傳統,不回就是不孝、不給他體面。
再比如說教育孩子的問題。
從小父親就對她非常嚴厲,以至於她到現在還會覺得無力、自卑,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是這樣長大。
但丈夫堅持男孩子就要嚴格管教,他也是從小被爸爸打到大,現在不也沒留下任何陰影。
這些問題乍一看,是兩個人習慣不同、三觀不同導致產生了摩擦。
但剖開內里,實際真相也許是:
這個丈夫對自己的原生家庭盲目忠誠,而把妻子放在了自己的對立面。
而這種「忠誠」,他完全沒有意識到。
在我們對世界一無所知的時候,是父母把我們一手拉扯大。
不管我們心中對父母是認可多還是否定多,我們內心深處都傳承了原生家庭的很多習慣、觀念。
所有很多人哪怕是成家立業,遠離父母生活很多年後,依然堅持自己熟識的,認為「對」的那套模式。
小到麵條應該煮幾分鐘,牙膏應該怎麼擠,大到夫妻的相處模式,為人處事的態度等等。
這些事本沒有對錯,但無形中卻讓夫妻矛盾重重。
因為這些根深蒂固的習慣,因為沒有意識到「來源」,所以失去了磨合的可能。
以前我們常說,三觀不合的人很難生活在一起。
很多人結婚前濃情蜜意,等到結婚後感情落實到穿衣、吃飯、睡覺、數錢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方式里時,矛盾就蜂擁而至。
現在細想起來,這種對原生家庭模式的忠誠與堅持,或許才是夫妻磨合的最大阻礙。
尤其在遇上一個固執而不自知的伴侶,一旦感情出了問題,還會把婚姻破裂的責任,全部推卸到對方身上。
對伴侶家庭的問題頭頭是道,實際上對自己如何受到自身家庭的影響一無所知。
和這樣的人在一起,婚姻很容易陷入窒息的「精神內耗」中。
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我們都是在受傷中成長。
也許正是因為這份羈絆和忠誠,才導致了原生家庭的問題一直存在。
甚至,不少人在意識到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負面影響後,恍然大悟。
然後坦然地把自己的一切不幸,都歸咎於原生家庭。
最後放棄了抗爭和改變。
但十點君在這裡想說句實話:
讓原生家庭為自己的不幸買單,除了給自己帶來些許安慰外,並不是解決矛盾的最好辦法。
坦白說,我曾經和很多人一樣,把自己在婚姻中踩的坑歸結於我的母親。
因為從小目睹她在家庭中的懦弱,導致我的性格非常強勢,和丈夫的關係一度非常緊張。
但其實我也知道,她就是和我差不多的普通人,她的身上有局限,但也有優點。
只是我一直沉溺在自憐中,並以此為藉口,抗拒改變。
後來,一位老師的話點醒了我,他說:
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巨大的,但人的力量更強大。
對於具有超強意志力的人來說,決定他們人生的既不是命也不是環境,而是他自己。
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巨大的,但人的力量更強大。
對於具有超強意志力的人來說,決定他們人生的既不是命也不是環境,而是他自己。
確實,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的原生家庭都會以我們意識到或者意識不到的方式,影響著我們。
但我們的一生,不就是靠著自己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才得以前行。
1、試著淡化原生家庭的視角
我們反思童年的創傷,是為了從過去的經歷中吸收經驗,而不是把自己困在童年的陰影里。
一個人如果總是站在原生家庭的視角看待自己,就永遠無法從泥濘中掙脫。
2、將關注點放在可控因素
原生家庭決定了我們的過去,這是不可更改的因素。
但你是被未來決定的,你的精力應該更多放在已經形成的問題上。
如果你的童年缺愛,你就先拿出點時間和自己和解;如果不想重複父母的婚姻模式,就竭盡全力,重新勾勒自己對婚姻的想像。
3、做好對一切重塑的心理準備
從和伴侶朝夕相處的第一天開始,就應該刻意保持一種自覺,去兼容新的成員,新的生活方式或觀念。
可以和伴侶坦白討論、溝通,而不是讓原生家庭成為包袱。
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大多數人都是在痛苦之上起舞。
童年也許決定了我們生命初期的質量,但成長卻需要我們用一輩子來完成。
只要你願意和自己和解,願意付出時間和精力,願意用正確積極的方法去行動。
那些殺不死你的事物,必將使我們更強大。
點個「在看」,願我們都能突破原生家庭的怪圈,開始走向愛。
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有多大?來評論區一起聊聊吧。
作者 | 小嗲
編輯 | 張敬,兩眼帶刀混帳到老。
主播 | 林溪安,喜馬拉雅電台:林溪安,微信視頻號:林溪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