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編制三年去創業,敢不敢?

2023-10-23     抱朴財經

原標題:保留編制三年去創業,敢不敢?

指望人家付出極高的「機會成本」去創業,從而實際上放棄了單位內部的機會,這不現實,沒有人是傻子。

作者:陳一城(抱朴財經評論員)

江蘇發了一個大招,希望有能力的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業,當然,也給出了優惠條件:

江蘇省人社廳、發改委、教育廳等十四部門聯合印發通知——《江蘇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十四部門關於實施重點群體創業推進行動的通知》,決定在全省實施重點群體創業推進行動,通過完善落實扶持政策,優化創業服務,力爭實現到2025年,每年支持成功自主創業20萬人(其中離校5年內高校畢業生3萬人、農民6.5萬人)。

為降低事業編內人員離崗創業的「機會成本」,通知重新明確了一項支持政策,即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業3年內保留人事關係,其間可依法繼續在原單位參加社會保險和職業年金,正常晉升薪級工資,按規定連續計算工齡,同等參加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和崗位等級晉升。

高校畢業生和農民的事咱們不談,只談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業的事。

首先是敢不敢?其次是能不能?最後,趨勢到底是什麼?怎麼辦?

01 多數技術人員不敢創業

政策初衷是好的,落實到個人,我認為絕大多數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是不敢離崗創業的。

為什麼?很簡單,從外部來說,多少創業多年的老闆如今都屬於賺錢很難的狀態,叫人看了害怕,長期呆在「溫室」里的專業技術人員能把市場撬開?這個難度太大。

從內部來說,專業技術人員除非性格原因,逼不得已,在單位實在呆不下去才會去離職創業。不過,回來以後如何安排工作?

三年過去,三年前招來的985畢業生已經成單位的頂樑柱了,外面排隊想進來的985、211的孩子估計能排滿一個操場。我就問你怕不怕?

如果創業失敗回單位,大機率會比以前更難受。如果某人已經56歲或者57歲了,想出去創業試試,這個可以有,因為失敗後直接回單位辦退休手續,挺好,不耽誤事。可是這個年齡躺平不好嗎?

沒有人是傻子,目前這複雜環境,我估計絕大多數有本事沒本事的專業技術人員都不敢真去創業,哪怕承諾「保留人事關係,其間可依法繼續在原單位參加社會保險和職業年金,正常晉升薪級工資」。

政策是好的,有些事兒啊,就是單位領導一句話,要是單位換了領導呢?你懂的,可能回來連坐的桌子都沒有。

02 創業成功率不會高於1%

還有一個能不能的問題。

說實話,社會上包括各級領導對專業技術人員有個誤解,覺得他寫代碼厲害,或者他做的新能源車某零件不錯,他畢業於名校,所以,他可能創業成功。

這是錯誤的。當下的創業,第一要務是活下去,是賺錢,是有正的現金流。

而這些可能和技術好或者差無關,屬於綜合能力的考量。

優秀的CEO必須有極好的戰略判斷能力,找出好的方向,然後要懂得營銷,要懂得怎麼搞定團隊,還要不太摳門,當然,危機時刻要有借錢、融資能力,最後,才是懂一點產品。

懂產品,以及特別懂技術,不是必要條件。馬雲會寫代碼嗎?庫克真懂手機製造的高深技術嗎?他是做營銷出身的。

懂一些就夠了,自己不太懂沒關係,交給專業大師級人物去把關就好了,給錢給股份。

所以,專業技術人員要麼就創業成功,把事情做得很大,因為他懂人性,比如馬化騰。他當年在創業團隊里是負責賺錢、找錢的,當然,他也很懂技術。這是極少數。

要麼,創業失敗一塌糊塗。

從事業單位出來的專業技術人員可能技術還不錯,中等偏上,但是去捕捉市場的需求,滿足需求,營銷力量鋪到位的能力怎麼樣?

這是需要在野生的環境中去折騰,去吃苦,去哭泣,去求人,去妥協,去死皮賴臉營銷才能有的能力。

從事業單位出來的專業技術人員能幹得了這個?我深表懷疑。

但是,有一件事他們可以干,而且成功的機率更大一點。

比如,跟定一個老大,這個老大什麼都懂,這種人當然也是極少的:

技術、營銷、管理都懂,而且還有融資能力和戰略糾錯能力。技術人員跟定這種人,運氣好一點可以折騰出一個上市公司(前些年有一些這種案例),運氣中等,收入可以大幅度提升,運氣一般也有口飯吃,有相對比較自由寬鬆的工作環境。

比如我認識的畢發財老師,當年跟著前上司創業,四年後成功套現1.26億,他就是專業技術人員,他不需要懂營銷和管理。

創業成功的幾率有多少呢?

賽富亞洲投資基金首席合伙人閻焱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2017年夏季高峰會」演講上,談到創業投資時表示,從創業者成功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創業成功率不會高於1%。(《第一財經》)

所以,對那些創業成功或者還能給員工正常發工資的人點個贊吧,人家已經超越了99%的創業者,超越了99.99%的普通人。

這也是我不太敢忽悠人出單位單獨創業的原因,因為絕大多數人就是沒有這個格局、認知、執行力、協調力和忍耐力,要承認自己不行,這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跟隨創業是可以的,不過一定要跟對人。

03 每個人要看清趨勢

講講趨勢。

江蘇出這個政策,我覺得是蠻好的,給出了選擇,而且給出了寬鬆的退路。我以上說的這些只是告訴專業技術人員對自己要有正確的認知,不要頭腦發熱。

出政策的背景是什麼呢?很簡單,形勢複雜了,經濟有壓力,希望激活更多的民間活力。

而且很明顯,鐵飯碗也開始受到一些衝擊了,財政有壓力了。

還是引用官方媒體的報道:

8月11日,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調研縣域經濟發展。

在座談會上,沈曉明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要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積極試點推進人口小縣機構編制改革,優化政務服務效能,減輕財政供養壓力,把有限的財力更多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

只有湖南是這樣嗎?恐怕不是吧。

所以,「優化政務服務效能,減輕財政供養壓力,把有限的財力更多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大勢所趨。

所以,各地紛紛在裁撤編外人員。

所以,多位自稱昆明地鐵一線員工的網友,稱其工資正在被拖欠。記者聯繫到部分昆明地鐵的員工,他們證實了這一消息。(《中國新聞周刊》)
所以,近年來,哈爾濱市已經開展過兩輪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經過2018年的改革,哈爾濱全市事業編制精簡8246名,占比25.3%。(《每日經濟新聞》)

如果在這樣的背景下來看江蘇的政策,你才能知道趨勢是什麼。

那麼,有沒有更穩妥、更有效、參與度更高的創業模式呢?有。

其實早在幾年前就出過政策:2017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關於進一步支持和鼓勵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明確支持和鼓勵科研人員離崗創辦企業,同時支持和鼓勵科研人員兼職創新、在職創辦企業。

我剛剛問過幾位教授,在實際操作中,其實學校還是偏保守,有所收緊,不鼓勵這麼干,那麼我大膽提點建議:

給高校教師、科研院所的有能力人士真正鬆綁,在量化指標考核合格的前提下,比如上多少節課、學生口碑、論文發表數量等全部達標後,鼓勵部分教師、科研人員在崗創辦企業或者參與企業運營、管理。

而且,我建議不要給創業能力強的教師、科研人員定太高的指標,中等即可。

我知道很多人又會提反對意見,他們會說:「不能讓這些人好處都占全了,又有『鐵飯碗』,又可以去創業」。

可是,真正有能力的人暗地裡早就這麼乾了,無非是自己不出面或者少出面,找一個經理人代自己打理而已。

所以,他們該乾的活一點沒少干,該賺的錢一點沒少賺,還不如乾脆讓這事兒放在明面上,而且這事合理合規合法,人社部是有政策的。

他們干好了,可以增加稅收擴大就業,是好事。他們乾得不好,還有一個退路,這樣就敢於大膽投入大膽干。

指望人家付出極高的「機會成本」去離崗創業,從而實際上放棄了單位內部的機會,這不現實,沒有人是傻子。

舉個例子:

史丹福大學是眾多偉大創新的起源地。史丹福為矽谷的形成和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培養了眾多高科技公司的領導者,這其中就包括谷歌、惠普、雅虎、耐克、羅技、特斯拉、Firefox、藝電、Sun、NVIDIA、思科及eBay等公司的創始人。

史丹福大學

吉姆·克拉克是史丹福大學電機系副教授,克拉克和安德森一起創立了網景通信公司。網景於1996年IPO,克拉克的500萬美元的投資賺到了20億美元的收益。

思科創始人是史丹福大學的一對教師夫婦:1984年,波薩克和勒娜在家裡創建思科系統公司。1986年,波薩克辭去史丹福的職務,全職思科公司。有了思科的設備後,聯網時代真正的到來了。不過,兩人早就離了。

史丹福前校長約翰·亨尼斯是美國計算機科學家、MIPS公司創始人,被馬克·安德森譽為「矽谷教父」。

約翰·亨尼斯總結了史丹福副校長,被譽為「矽谷之父」的弗里德里克•特曼的觀點:教授需要和工業界聯繫。特曼鼓勵教授將學術成果轉化為商業產品,特曼或許是第一位在商業公司擔任董事的大學教授。

史丹福和矽谷的經驗可以參考,大環境和微觀環境不一樣,也很難完全照搬,大家自己思考吧。

趨勢開始了,每個人都要看清趨勢做好準備,這不是開玩笑的。怎麼賺到錢,至少保持現有的生活水平其實是一個現實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bbecbc5b9d8b94512460316489935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