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是我國培養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方面高層次人才的專門渠道。其歷史發展經歷了武術專項武術專業民族傳統體育專業,2012年更名為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目前全國共有58家高等院校以單招形式招收該專業考生。當前,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在招生規模、體系健全、服務國家和社會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棘手的現實問題需要解決。
引文格式: 劉文武,胡陸順,朱娜娜.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困境與對策[J].體育學刊,2023,30(01):124-129.
1 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
人才培養面臨的困境
(1)生源渠道單一
招生工作主要取決於考試製度,而其中的報考標準和條件要求又是關鍵所在。當前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招生,文化成績與技術成績在學生最後的總成績中占比分別是30%和70%。在運動技術水平上,國家要求所有報考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考生都需「具有二級及以上運動員等級證書」。而能夠獲通運動等級的比賽,都是被國家武術運動管理部門承認的、以競技武術為主體內容的賽事,這迫使參加該類賽事運動員的技術不得不向競技武術風格轉變,導致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生源,基本都是競技武術運動員出身。
單一的生源渠道雖然便於管理統籌,但其弊端卻是多方面的。首先,競技武術單一人才口徑的招收限制,不利於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發展。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代表,僅拳種就有129個,但生源類型局限於競技武術所包含3個專項(套路、散打、中國跤)。另外,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近千項,但其中的極大多數項目都不具有運動員等級授予資格。這使得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在名稱上難以自洽,在實際內涵上無法與其名稱相符。其次,打擊了青少年群體習練傳統武術以及其他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積極性,造成它們陷入大面積、持續性的失傳境地。該政策使習練傳統武術者沒有了社會階梯上升通道,既很難作為一項專門職業,也無法獲取官方學歷教育認證所需要的技術資本。最後,招收學生普遍文化基礎薄弱,導致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和學科人才培養脫鉤。民族傳統體育學科(包括碩士和博士)的入學考試以文化考試為筆試內容,其難度和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本科生的文化基礎差距很大,從而造成很大一部分考上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本科生考不上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的研究生。
(2)與社會需求和要求脫節
當前,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培養人才所對應的社會需求中,層次較高且與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對口的,集中在學校教育和公安警務2大領域。而這2種考試的難度,對於文化基礎薄弱的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來講都是較大的。有調查研究顯示,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學生,參加教師資格證筆試的通過率不到5%,這種情形導致了很多學校缺少甚至是沒有專業的武術教師。由於教武術的老師往往不會武術或是學了點皮毛就現學現賣,造成學校武術教育質量普遍偏低。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培養的學生,雖然具備了較強的技術資本,但卻達不到當今社會對於專門崗位的一般性條件要求,自然也就談不上滿足社會對武術專業人才的需求。
(3)就業對口率及層次低
正是由於當前社會中層次相對較高且對口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工作的入職要求,與該專業學生薄弱的文化基礎之間存在很大差距,造成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的就業對口率和就業層次均較低。很多畢業生不得不選擇轉行,或是到社會上的武術培訓班/俱樂部從事教練員工作。據課題組在走訪中了解到的情況,它們所聘用的教練員主要來自於2條渠道:退役武術運動員和武校學生,以及高等院校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畢業生。從學歷層次上講,受過高等教育的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畢業生只能從事與初等教育培養的武術人才相同的工作,造成當前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中瀰漫著「讀書無用論」。
2 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
培養面臨困境的破解對策
(1)拓寬生源渠道
作為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全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專業建制,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在生源口徑上要「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將該領域內某個方面有特長的學生,統統納入到自己的生源範圍中來,徹底打破以往僅局限於競技武術運動員的單一渠道。
第一,對部分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身份的傳統武術拳種習練者,結合技術考試和文化考試成績進行錄取(不同非遺等級可借鑑國家對於具有一級及以上運動員等級進行加分的辦法,分別予以加分);對於那些不具有非遺傳承人身份的傳統武術拳種習練者,可根據技術考試和文化考試的成績進行錄取(沒有加分)。第二,將獲得一定段位的武術習練者納入到招考範圍中來。第三,將獲得一定層級的民族傳統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納入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招生範圍。
(2)更新培養理念
首先,要打破形成於計劃經濟時代並一直相沿至今的將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等同於競技訓練人才培養的思維定式。前者是學生,後者是運動員;前者面向的是更加廣闊的社會領域,後者面向的只是運動競賽領域。競技武術套路由於在身體技巧上對「高難新美」的追求,極大地降低了它對普通大眾身體的適應性,導致了競技武術套路的社會需求空間非常之狹窄。而競技武術散打的「強技擊性」又由於與民族文化和國民性格不太榫合,以及教育系統對於學生人身安全的顧慮、對於散打項目所持有的「野蠻暴力」刻板偏見,降低了散打項目的社會需求度。
其次,以「大武術觀」的人才培養模式對接社會對武術專業人才的需求。針對當前越來越專業化、精細化的武術發展趨勢,強調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讓我們培養的人才與專業定位相符合。而「復合型應用性人才」所對應的毫無疑問是社會對武術一般需求的適用性,涉及教育、健身、演藝、競技、軍警等多個領域,而非只局限於某個特殊領域(如競技領域)內的適用性。
最後,在打破競技武術培養競技運動員所普遍採用的「項目」模式的同時,通過「外源」(聘用校外武術家)和「內生」(校內武術教師自修和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將傳統武術拳種的優秀成分吸收進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培養中。通過吸收傳統武術拳種在技法解讀、思想意蘊、品德內涵、文化歷史、民族精神、審美取向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實現武術專業技術「是什麼,怎麼做,做多少,為什麼做」的體系化教學。
(3)嚴格文化要求
通過招生改革整體性地提升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基礎知識素養。對於按運動等級進行錄取的運動員群體,可將當前文化成績和技術成績各占30%和70%,改為40%和60%;對於除此之外的其他生源群體,文化成績和技術成績的比重可定為60%和40%,或是50%和50%。
在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提高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調整適當增加學科類課程所占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需修總課程的比重;提高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學科類課程的合格及優秀標準;增設教師資格考試和公務員考試方面的相關課程,有針對性地提升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應對這些社會主流職業入職資質考核的能力。
作者簡介
生態體育:體育場館園區小鎮綜合體投資設計運營規劃,康養文旅鄉村振興產業融合發展智慧升級。
免責聲明:【生態體育】圖文來自於網絡,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目的,如有標註錯誤或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繫生態體育及時更正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