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越強硬,格力就越疲軟

2023-12-24     DoNews

原標題:董明珠越強硬,格力就越疲軟

撰文 | 文林

編輯 | 楊博丞

題圖 | IC Photo

2023年的最後一個月,有關董明珠和格力的熱度就沒降過。

本來對於孟羽童的單飛,董明珠的有些言論就已經被「群嘲」,最近竟然還「建議立法對員工跳槽收培訓費」,這可嚇壞了打工人,觸碰到了大家的「逆鱗」。

其實,要不要專門立法整治跳槽,這不該是董明珠或者說企業家們最該操心的話題。畢竟幾個員工跳槽也影響不了公司的大局,但一把手們頭腦不清醒卻很可能拖垮整個企業。

01.時過境遷:人設股價雙雙「翻車」

自打孟羽童在今年5月離開格力之後,董明珠就曾多次在公開場合抨擊她「工作能力不高」、「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

不久前,在12月13日的格力電器2023屆大學生入職儀式中,董明珠表示「(孟羽童)當秘書連個文都寫不出來,我不知道是什麼秘書,反而藉助我們平台變成網紅,我們不能再容忍這樣的人在格力電器,所以把她開除出去。」並勸誡在場大學生,「錢不是你的夢想。」不出所料,此發言再度引髮網友熱議。

誰能想到,短短不過兩年的時間,董明珠的人設就從嚴厲強悍但也有人情味的「商界鐵娘子」,變成了「格局不大」、「思想老套」的「畫餅資本家」。

(圖源:綜藝《初入職場的我們》)

不過,領導的偏執發言陷於輿論,影響的是個人和公司形象,短時間內可能看不出來有何損失。最怕的是上市公司領導的偏執決策,那對公司的股價可是實打實的暴擊。

12月19日晚間,格力電器在公告里宣布,擬通過受讓12名交易對方合計持有的格力鈦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格力鈦」)約2.71億股股份(占格力鈦總股本的24.54%)的方式增持格力鈦,交易作價約10.15億元。交易後,格力電器在格力鈦的持股比例將會增至55.01%。加上董明珠個人持有的17.46%股份的表決權 ,格力電器在格力鈦的表決權將增至72.47%。

(圖源:格力電器公告)

公告里還透露,未來12個月里格力電器還要繼續增持格力鈦合計不超過3.04億股股份(占格力鈦總股本27.53%)。如若後續格力電器頂格完成受讓格力鈦3.04億股股份,屆時格力電器及董明珠將合計持有格力鈦100%股權。

此消息一出,12月20日開盤,格力電器股價暴跌7.09%,一天市值蒸發超130億。

嚇得格力趕緊在12月21日凌晨1點半左右,發布了最新的業績預告,以及對其受讓格力鈦股份交易的補充公告。儘管21日收盤,格力電器又上漲2.24%,但其股價距離2020年12月的最高點已接近腰斬。

可以說,如果孟羽童是董明珠的意難平,那麼格力肽就是她的執念。

02.A面「偏執」:千夫所指一意孤行

其實在孟羽童事件之前,董明珠就多次在採訪和公開演講中表達過自己的用人觀。

早在 2021年5月30日,董明珠就曾在全國青年企業家峰會上強調過,格力不會採用海歸派研發人員。在《南風窗》的採訪中,董明珠對此給出的解釋是:「不是否定海歸派,是一種企業的文化認知,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

(圖源:《南風窗》採訪視頻)

此外,董明珠還曾在公開採訪中表示:「家電行業跳槽來的人,我一概不要。」在她看來,同行業的可能是間諜,跳槽來的人也可能會離開,忠誠才是第一品質。

不知是故意迎合還是本心使然,當初孟羽童在《初入職場的我們》節目中的表現確實很對董明珠的胃口。

在最初面試時,其他新人都選擇了8000-10000元不等的起薪時,孟羽童卻選擇了「4000元」。她說,「我之前在網際網路行業的日薪只有150元,來這裡只要比之前高,我就很滿足。」董明珠也曾因其拒絕兩年內加薪而稱讚她有正確的價值觀。

而同樣上過熱搜,同一年進入格力的王自如。更是讓年輕人見識了一把職場高端局。他在廣東衛視的一檔節目中表示:

「我沒看過格力給我的工資條。」

「我來格力的時候,我就說董總能不能給我一間靠近您的辦公室,我要隨時跟您彙報。」

「我曾經幻想過,如果在我的職業生涯當中,有那麼一段經歷,可以跟在一個頂級企業家身邊,我每天哪怕什麼都不做,就看她怎麼開會,聽她講什麼,做什麼,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兒。」

(圖源:廣東衛視採訪視頻)

可以看出,董明珠希望員工熱愛工作,不求回報,人生價值才是追求,金錢只是結果,甚至她對待人才的態度整體都傾向於一種非此即彼,絕對、單一與偏激的用人觀。

用人如此,經營企業更是如此。這次引起股價暴跌的格力肽,其實當年在股東大會上就被投票否決,但作為格力電器董事長的董明珠卻沒有放棄,通過自己的個人投資逐步推動格力電器對其完成控股。結果格力電器至今都還在填格力肽的坑。

據了解,格力鈦的前身為銀隆新能源,成立於2009年,核心產品為鈦酸鋰電池,主要用於電動汽車和儲能領域,是區別於目前主流的磷酸鐵鋰和三元鋰電池的另一條技術路線。

要知道,鈦酸鋰電池的優缺點非常鮮明。首先,它的循環壽命特別長,能輕鬆循環充電1萬次;大功率,快充性能很好;安全也環保。但缺點也很明顯。鈦酸鋰的能量密度低,也就是說,相同重量的鈦酸鋰電池儲存的能量要比鋰離子電池少一半左右;鈦酸鋰製作成本高,再加上做的人少,價格很難降下來。

圖源:儲能盒子)

但格力鈦一直被董明珠視為格力「造車夢」的一環。當年收購計劃被股東們投票否決後,董明珠以個人名義入股珠海銀隆,還拉上了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京東董事長劉強東等人注資30億元,獲得珠海銀隆22.388%的股權。

2021年10月,格力電器發布公告稱,格力電器通過參與司法拍賣公開競拍方式競得銀隆新能源30.47%股權,銀隆新能源將成為上市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一個月後,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格力鈦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然而,據財務數據顯示,格力鈦2021年、2022年、2023年上半年分別虧損21.5億、19.5億、1.7億。截至今年6月30號,格力鈦資產243.1億,負債242.5億,凈資產僅0.66億元。

這也難怪為何不管是當年還是現在,很多投資者都不太看好格力肽,紛紛選擇拋售股票了。

不過,無論市場聲音如何,輿論導向如何,在董明珠眼裡都自有另一番解釋。

面對市場認為收購銀隆是董明珠的滑鐵盧之一時,她表示:「為了格力更長遠的發展,必須要進入汽車領域。常年來,格力在汽車空調業務上沒有得到認可,但是銀隆提供了一個汽車空調的平台,通過這個平台,格力汽車空調的門打開了,這才是真正的收益。」

面對網友評價用孟羽童是董明珠看人不准、眼力有問題時,她回應:「沒有看錯人,也不叫用錯人,是她自己的選擇吧,人生的道路是自己選,既然你選錯了路就自己負責。當然每個人的觀念不一樣,人生價值觀是不同的。」

總之,事已至此,她沒有錯。

03.B面「理想」:信仰遭遇時代冷風

其實,與其說董明珠的一些想法和做法錯了,不如說是她被局限住了。

要知道,董明珠能把格力從一個知名度在90年代遠遠低於長虹、春蘭的小廠變成了「中國製造」的代表,這脫離不開她「愛拼才會贏」、「人定勝天」這些個人價值觀支撐下的艱苦奮鬥。

這裡舉個事例。1996年夏天,長江、黃河、淮河、珠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本就是季節性產品的空調面臨滯銷,春蘭、華寶等品牌都打起了價格戰。格力的經銷商也認為,此時如果不跟著降價,勢必會將市場拱手讓人。但時任格力銷售經理的董明珠卻意志堅定,不降價。

當時,格力的第一大經銷商飛到珠海逼宮,被董明珠拒絕之後,直接向四川、廣東、江西、湖南等10個省大搞傾銷,嚴重擾亂市場。於是董明珠直接宣布將其封殺,不再供貨了。

這其實很得罪人的做法,如果這個代理商轉而為友商帶貨,格力就會腹背受敵。但董明珠很快就拿出了兩個大「殺器」來安撫人心:

淡季讓利:格力鼓勵經銷商在淡季提貨,出貨價會低於次年旺季;

年終返利:對於年銷量達到一定數量的經銷商給予銷售返利。僅1996年,董明珠就拿出了一億多元作為獎勵金。

大夥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不守規矩的大戶也端了,廣大經銷商喜大普奔,形成統一戰線,為格力守住了戰場。這一年,格力空調產銷量首次超過春蘭,躍升為國內市場第一。

當然,董明珠和渠道方「硬剛」的經歷遠不止此,最知名的一次當數和國美的。

2004年,國美在全國60多個城市開設了200多家門店,是全國最大的家電賣場。當時,僅國美一家的銷量占到了格力總銷量的10%。深感話語權在握的國美開始挾市場以令廠商,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推出降價促銷,打亂了格力的價格體系。

董明珠得知後,立即宣布停止向國美供貨。黃光裕那邊也不甘示弱,在全國下架了格力空調。

這之後,格力大股東拿出10%的股份,讓十大省份的經銷商入股,同時引入中小經銷商,平衡區域性銷售公司的矛盾,形成了一套交叉持股、共同進退的渠道聯盟。

(圖源:長江證劵研究所)

在利益共同體之下,格力與省級銷售公司再次形成統一戰線。正是這群渠道鐵軍,不僅幫董明珠贏得了和雷軍的10億賭約,也讓格力一路披荊斬棘,在2019年進入世界500強。

舉這幾個事例是想說明,當一個人靠著她的意志和信仰獲得時代的大成功時,她是絕對不會懷疑自己走過的路有任何錯誤。同時,這些經歷又讓她更加堅固了自己的信仰。

只可惜,時代不同了,現在早已不是「努力就有回報」的年代。當時代的冷風刮到每一個人的臉上,年輕人不再相信理想主義,董明珠的話聽起來就顯得那麼「不合時宜」。

而如果過於將其個人在過去那個時代的經歷與經驗強加給當代年輕人,無疑會阻礙格力跟上這個時代的創新節奏與思維框架,事實也證明,這些價值觀也確實阻礙了格力向更高層面的發展。

格力近三年來的日子沒那麼好過。單從財報數據來看,營收與增長都出現回落。2020-2022年,格力的營收都回到2000億元以下。在此前發布的2023年半年報中,格力電器上半年整體收入為997.9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但同比增幅較小,僅為4.16%;凈利潤為123.5億元,同比增長14%,但仍未達到2018年和2019年的水平。

在格力巔峰時期,董明珠始終堅持格力就是「賣空調」的,還曾把「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這句話貼在格力珠海總部大廳。

儘管專注,但也讓格力電器錯失了多元化發展布局的最佳時機。以致於「發展多元化業務」的口號喊了多年,可從財報來看,雖不至於說毫無效果,但在總營收中依然占七成以上,實在難以稱得上成功。

而如今,國內空調乃至家電市場都將趨於飽和,格力的空調近三年營收也無明顯增長。就市場占有率來看,2022年格力家用空調的市場占有率已經丟掉了市場第一的寶座。

在國內市場增量不足的情況下,轉戰海外或許是企業的新機遇。然而,當美的和海爾將空調銷售推向全球時,格力電器依然主要雄踞在國內市場。2022年,格力的外銷占比只有不到15%,遠低於美的和海爾的40%以上。

好在,帳上充裕的現金、成本優勢以及良好的品牌溢價,還能給予格力更多次試錯和追擊的機會,畢竟「好空調,格力造」也不是說說而已。

只是,對於格力來說,要升級改革、要年輕化,不能只是產品改革和年輕化,品牌也要隨之年輕化。而作為格力的一把手,董明珠的個人思維和價值觀也勢必要更貼合年輕一代的生存環境。

但眼下,這位「鐵娘子」的思想認知與過去的奮鬥經歷綁定太深,格力電器要想真正有所變革,恐怕並非一朝之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b1079d7b3416561733a1371dfab26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