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人士被騙背車貸,警惕金融詐騙圍獵弱勢群體 | 新京報快評

2024-11-05     新京報

以陽憲勇名義貸款購買的汽車。警方介入後,他的家人才第一次見到這輛車。新京報資料圖。

陽憲勇是一名智障人士,持有湖南省殘聯制發的殘疾證,他常年待在農村,不會開車,但最近卻因為一筆近七萬元的汽車貸款,未按月還款,屢次被催債。而陽憲勇的遭遇並非孤例。

新京報記者梳理髮現,最近幾年,全國曝出多起智障人士背上汽車貸款的案例。無一例外,他們均是被人利用,在被哄騙情況下辦理了汽車貸款。由於沒有徵信污點,他們甚至成為一些騙貸團伙眼中的理想「背債人」。

智障人士遭騙貸團伙「圍獵」,暴露出貸款機構在審核方面的巨大漏洞,也反映出社會在保護智障弱勢群體金融安全方面的短板。在金融服務愈加普及的今天,如何保障特殊群體的金融安全,已經成為一個必須直面的問題。

在人群中,智障人士並不難被識別出來,而金融服務又是在所有服務中程序相對較複雜的一種,普通人去銀行開個帳戶都要被反覆詢問,甚至還要留存影像,更別說從金融機構往外貸款了。

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智障人士還是能辦下來車貸,這只能說很多銀行或者汽車金融公司在放貸審核方面問題已經非常嚴重。很多小銀行只知道放款,內部管理混亂,以至給騙貸團伙可乘之機。審核不嚴甚至造假過審,已成為汽車金融貸款行業一個突出的問題。

智障人士遭騙貸團伙「圍獵」後出現了兩種受害者,一方是發放貸款的金融機構。騙貸案件發生後,因為涉案智障人士既不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也沒有合法穩定的收入來源,如沒有抓獲犯罪分子,相關損失大機率是由放貸機構承擔的,這實際上是為其自身低下的風控能力買單。

根據報道,風控能力低下又是源自一些行業亂象,「現在金融公司內卷比較厲害,公司層面給業務員下放了很大權限。」辦理貸款的業務員,只要促成一單交易,就能拿到不菲的提成,他們為了拿到這些提成,就會想辦法促成交易,哪怕對方是智障人士。

從這個角度講,要從上游治理「圍獵」智障人士現象,就需要從全行業入手,徹底規範車貸流程,否則騙貸團伙就算放過了智障人士,也會再去尋找其他「獵物」。因此,對於審核流程存在明顯缺陷、導致惡性事件頻發的貸款機構,應加大懲罰力度,以提高金融機構的責任意識。

相關智障人士當然也是受害者,雖然他們並不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但卻也有可能在利益上遭受波及,比如「其他地方有先例,有的低保戶名下有車之後,大數據排查出來了,就會被取消低保待遇」。

更嚴重的問題是,一旦出現這種誤傷,以智障人士的自身能力而言,他們其實是很難為自己維權和糾錯的。因此,在出現「圍獵」事件之後,有關部門有必要主動採取行動,對可能遭受損害的相關弱勢群體進行保護。

比如主動排查這類智障人士背上貸款是否為個案,是否還有其他類似的受害人,排查其他低保戶、殘疾人、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等特殊困難群體救助情況,是否也陷入類似陷阱中,等等。

公安、民政等部門也需加強合作,建立專門的舉報和幫助通道,為受害的智障人士及其家庭提供維權支持。

此外,現在大數據技術已經非常發達,各類無資格貸款的人員實際上很容易通過技術手段被預先攔截,但為什麼智障人士卻無法被成功識別出來?也值得關注。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當下防詐意識在全民層面已經大幅提高,有關部門的防詐工作也一直在積極推進,但「圍獵」事件卻給出一個新的提醒,隨著金融服務越來越普及,程序越來越簡單親民,很多以前較難被捲入到金融詐騙中的人群也開始被波及其中。

尤其是那些弱勢群體,他們本身自我保護能力就不足,現在又要面對數字時代產生的一些亂象,這就使得他們比以前更容易受到傷害。因此他們需要得到社會各方的特別呵護,以免成為防詐行動中被遺忘的角落。

撰稿 / 信海光(媒體人)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劉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a88c0c00d2b3bed2f4b0e6bf27dce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