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通聖散:表里、氣血、三焦通治

2019-09-11   經方學堂

防風通聖散:表里、氣血、三焦通治

高建忠 中醫書友會

作者/高建忠 ⊙ 編輯/王超

摘要:劉河間平生諸詣力,長於治火,火郁發之。「防風通聖散」方內外上下,氣分血分,無所不到,意義實為周匝。此方上下、表里分消,氣血、三焦同治,充分體現了劉河間治熱「不使少有怫鬱」的組方用藥特點。


防風通聖散方解

吳昆在《醫方考》中對防風通聖散的方解較為精彩:「防風、麻黃,解表藥也,風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泄;荊芥、薄荷,清上藥也,風熱之在巔頂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黃、芒硝,通利藥也,風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後而泄;滑石、梔子,水道藥也,風熱之在決瀆者,得之由溺而泄。風淫於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連翹、黃芩,又所以祛諸經之游火;風之為患,肝木主之,川芎、歸、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朮,又所以和胃氣而健脾。劉守真氏長於治火,此方之旨,詳且悉哉!」

上下、表里分消,氣血、三焦同治,充分體現了劉河間治熱「不使少有怫鬱」的組方用藥特點。正如王旭高在《退思集類方歌注》中所言:「此為表里、氣血、三焦通治之劑。」

當代醫家冉雪峰在《冉氏方劑學》中也指出:「按此方劉完素用治風熱壅盛,表里三焦皆實等證。查此方為通表通里,和氣和血,調整二便,疏利三焦之方。藥味雖多,秩然不紊,如韓候將兵,多多益善……查河間平生諸詣力,長於治火,火郁發之,此方內外上下,氣分血分,無所不到,意義實為周匝。」

由於方中使用了當歸、芍藥、白朮等藥,古人認為本方瀉中寓補,瀉而不傷正。如喻嘉言在《醫門法律》中指出:「此方乃表里通治之輕劑,用川芎、當歸、芍藥、白朮以和血益脾。所以汗不傷表,下不傷里,可多服也。」

實際上,方中當歸、芍藥、白朮用量較小,川芎、當歸、芍藥僅起和血之用,白朮有健脾之功,與人參、黃芪、熟地、白芍等護正自然有別。在大隊清瀉藥中,是不可能做到「汗不傷表,下不傷里」的。

至於所謂本方為「輕劑」,可「多服」,也值得商榷。費伯雄在《醫方論》中即指出:「雖雲通治一切內外諸邪,然必如注中表里三焦俱實者,方可用。否則,硝、黃之峻烈,石膏、滑石之沉寒,尋常之症,豈能堪此?」

證之臨證,本方的適應證往往為體壯熱實者。至於是否可「多服」、是否為「重劑」,主要取決於用量。

【本文原載於《中國中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