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周光權:精準打擊涉疫情犯罪,貫徹罪刑法定原則

2020-03-20     海曙檢察

2020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人民法院依法懲處妨害疫情防控犯罪典型案例》,其中彙集了十個疫情防控期間各地法院審理的典型案例。這些案例基本涵蓋了妨害疫情防控的主要犯罪類型,問題意識很強,案件處理堅持罪刑法定、證據裁判、罪刑相適應原則,針對性也較強,對各級法院依法審理相關案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這批典型案例在以下方面給我的印象較為深刻。


一、堅守罪刑法定原則,定性準確量刑適當


越是防疫的關鍵時刻,越應該堅守法治立場。我國《刑法》第3條所規定的罪刑法定原則在任何時候都是不可動搖的「鐵則」,在防疫期間辦理刑事案件也必須遵守這個原則的基本精神。這十個典型案例恰恰體現了人民法院堅持罪刑法定原則,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嚴格依法辦案,準確把握刑事政策的一貫工作作風。


在[案例1,田某某妨害傳染病防治案]中,法院認定被告人田某某違反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在國家衛生行政主管機關宣布對新冠肺炎採取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後,明知應當報告武漢旅居史,卻故意隱瞞,拒絕配合醫護人員採取防治措施,造成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嚴重危險,致37人被隔離觀察,其行為構成妨害傳染病防治罪。這一判決對法律適用的尺度把握得很到位。一方面,妨害傳染病防治罪是危害公共衛生罪,行為必須對不特定多數人的健康有危險才能定罪。法院認定被告人田某某的行為導致37人被隔離觀察,具有造成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嚴重危險,因此,其行為構成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對犯罪構成要件結果的審查判斷是準確的。另一方面,這一判決有助於釐清本罪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與本案類似的情形,在這次疫情發生之初發生率較高,一些地方對此按照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立案偵查。但是,對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運用確實要從嚴把握。在本案中,田某不屬於已經確診的新冠肺炎病人、病原攜帶者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並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運輸工具的情形,其也沒有在確認疑似之後擅自脫離隔離治療並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運輸工具,進而造成新冠病毒傳播,所以難以認定其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將本案作為典型案例,有助於提示司法人員:在這次防疫過程中,行為人故意傳播病毒的情況應當是極其罕見的個案,審判機關適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應當審慎、從嚴。


再比如,在[案例4,劉某某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案]中,法院嚴格按照以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的構成要件要求,對利用微信號編造其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後到公共場所通過咳嗽方式向他人傳播虛假信息的行為性質、傳播範圍、對社會秩序的影響程度等依法予以認定,再得出定罪處罰結論。法院判決既重視對危害行為的評價,又注重對危害結果、行為危險性的判斷,還對行為是否符合構成要件進行了認真比對,確保了定性的準確和量刑的適當。


二、緊扣防疫主題,不折不扣地履行審判職責


這十個案例基本上都能夠聚焦直接嚴重妨害疫情防控、給疫情擴散帶來重大風險、給人民群眾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給社會造成極大恐慌、給大局穩定造成嚴重破壞的案件,與當下的防疫主題絲絲入扣。


一方面,在防範新冠疫情的特殊時期,可以有效阻隔病毒傳播、防止疫情擴散的防治、防護用品、物資成為緊缺商品。被告人利用民眾對口罩等防護物資的渴求心理,通過傳播面廣、實施相對便利、不特定多數人可能成為被害人的電信網絡詐騙手段,實施涉及口罩等防護物資的詐騙犯罪,情節惡劣。在[案例5,趙某某詐騙案]中,法院認為,被告人趙某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謊稱其有穩定的口罩來源,通過微信等網絡多次騙取他人財物34萬餘元,其行為構成詐騙罪。這一典型案例對防疫期間電信詐騙的行為類型、犯罪認定標準等予以明確,有助於各級審判機關處理類似案件,也有助於實現積極的一般預防。


另一方面,在此次防疫過程中,公眾對新冠肺炎如果傳播、是否存在中間宿主、如何保護野生動物也極為關心。因此,依法嚴懲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犯罪,是當前社會關注度比較高的問題。2020年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提出全面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獵捕、交易、運輸在野外環境自然生長繁殖的陸生野生動物的新要求。人民法院如何運用刑事手段實現打擊犯罪與源頭治理,是對審判職責行使的新要求。在[案例9,黃某某非法製造槍枝、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非法持有槍枝案]中,對被告人自製槍枝獵殺果子狸、小靈貓等野生動物的行為定罪處罰;在[案例10,陳某某非法收購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中,對介紹他人非法收購穿山甲的行為認定為非法收購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同時在分案處理的背景下將本案被告人認定為從犯,實現了處罰上的不枉不縱。不難發現,這兩個典型案例的選取都是非常用心的:將處罰重點聚焦到與病毒傳播有關的野生動物的保護問題上,而不是泛泛地論及野生動物的刑事保護問題,因為按照一些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果子狸、穿山甲等野生動物可能是病毒傳播的中間宿主。這些動物同時也是大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的朋友。保護這些特定的野生動物,禁止實施獵捕、殺害、走私、販賣等行為,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就是在維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也是在回應防疫期間公眾的關切,注重源頭治理,著眼於長遠,切實維護我們自身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維護防疫期間公眾的人身財產安全,注重刑事審判的社會效果


從醫學的角度防控疫情,是醫院和醫生的職責;從法律的角度,嚴懲防疫期間的各種各類犯罪,是法院和法官的使命。因此,人民法院依法精準打擊妨害疫情防控犯罪,是打贏疫情防控總體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典型案例中的部分案例就充分表明了人民法院通過依法及時嚴懲一批妨害疫情防控犯罪,維護人民群眾人身權、財產權及社會大局穩定的決心和信心。在這十個案例中,有兩個屬於對防疫期間「渾水摸魚」的嚴重犯罪予以從嚴打擊的情形。在[案例3,業某某搶劫案]中,被告人在疫情防控期間冒充疫情防控人員,騙開小區住戶房門,持刀入戶搶劫。對這類犯罪如果不進行嚴厲處罰,可能既不利於保護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也有損於防疫期間人們對防疫機構和防疫人員的信任,擾亂防疫總體安排,法院認定被告人構成搶劫罪並對其判處有期徒刑11年,完全符合罪刑法定、罪刑相適應原則的精神。在[案例6,孫某某、蔣某詐騙案]中,法院認定被告人假冒慈善機構騙取疫情募捐,以賑災募捐為由,欲騙取公私財物,情節嚴重,其行為均構成詐騙罪,同時對其因被及時查獲而未得逞的情形依法認定為犯罪未遂。從上述兩個案例中不難看出,通過審判權的行使,人民法院在確保防疫期間公民人身、財產安全的同時,積極維護了防疫秩序和慈善機構的形象,實現了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機統一。


來源: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

作者: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周光權 | 編輯:張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Y4q_nABiuFnsJQVCzi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