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規則保護你的同時,也限制了你的力量

如何面對你內心深處的黑暗力量?

1/4、顛覆性的熊孩子形象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國電影最大的收穫是哪吒的這個「熊孩子」形象,它打破了以前動畫片,兒童主角一貫的天真、善良、正義的形象,即使是傳統的「調皮蛋」,也是有「一點點淘氣加一點點壞」的那種。

哪吒是標標準準的「熊孩子」,他定位為「魔童降世」,生下來就被「魔丸」戾氣纏身,頂嘴不聽話,多動破壞王,不尊重長輩不愛護弱小,折騰爸媽、折騰師父、折騰老百姓、還缺乏同情心,影響別人而不自知(這些熊孩子的症狀視年齡不同而有所側重)

但嚴格地說,電影前半部分的哪吒,更接近真實社會中10歲以內的「熊孩子」,就連父母整天惴惴不安,生怕別人上門告狀的心態,都是現實中本人這兩個「熊孩子」的父親的真正寫照(最怕班級群里被別人家長@),而以往動畫片里的「熊樣兒」,只是我們對兒童的美好願望。

今天,就著這部片子的機會,我想聊一聊「熊孩子」。

2/4、為什麼會有熊孩子?

天真無邪的小孩子,如果殘忍起來,那是非常可怕的。

我記得大概是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跟一群孩子活活打死兩隻流浪貓,長大了之後仍然記得當時一隻小貓驚恐地躲藏卻被領頭的孩子一磚頭拍扁了腦袋的場景,我還記得一個老太太在一旁不停地罵我們。

這麼殘忍的行徑,當時的感受卻最多是有一點惶恐不安,幾乎沒有同情的成分。男孩子的群體,你越是表現出殘忍,越是能得到大家的尊重。

再比如說,大人之間打架,常常有下不了狠手的情況(除非是特別有經驗、或者一時怒上心頭),但小孩子之間打架下重手是沒有什麼心理障礙的,只是因為力氣不夠,身體恢復功能強大比較抗揍,才沒有造成嚴重後果。

缺乏同情心,不考慮他人感受,是「熊孩子」最主要的特點,就像哪吒把捉弄百姓當成捉迷藏遊戲。為什麼看上去很天真的小孩子會有如此殘忍的行動呢?

按照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對兒童道德發展階段的劃分,熊孩子的這種「熊」主要體現在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學齡前的「前道德階段」,是自我中心的「熊」,一切行動都是為了滿足自我慾望。事實上,這個階段,哪怕是「不熊」的乖孩子,也並非是因為考慮他人的感受,而只是為了避免外界的懲罰。

電影中,哪吒是踢毽子把媽踢飛是為了好玩,捉弄百姓是為了捉迷藏好玩,一切都是為了讓自己開心。

第二個階段,學齡後的「他律道德階段」,他們已經建立了規則意識,但他們對規則的理解是絕對的,非黑即白,沒有自己的價值思考。規則約束到的地方,就是「乖孩子」,規則約束不到的,就回到第一階段的「熊孩子」狀態。

在江山社稷圖裡,哪吒接受了「除妖」的規則後,就一心除妖,不在乎百姓的性命。他對於「人妖」的理解也是兩元對立,所以無法接受自己是受魔丸和妖氣而生的命運。

現實中,男孩子參與群體打架,僅僅是因為這是集體行動的規則;很多「熊孩子」在父母身邊「熊」,一個人落單就「乖」,因為前者的「熊」更多是在以破壞性挑戰父母的約束,後者的「乖」則是獨自面對社會規則;相反,又有很多大人眼中的「乖孩子」,也僅僅是在長輩面前賣「乖」。

其實,很多成年人內心都有一個「熊孩子」,其中很多成年人對規則的理解並不能超越第二個階段,成了心理學中所說的「巨嬰」,這就導致了他們都討厭生活中的熊孩子,卻喜歡電影里的熊孩子,因為後者是自己的「影射」。

3/4、喜歡電影里的「熊孩子」,卻討厭生活中的?

父母希望小孩子有禮貌,那只是禮節上的有禮貌;我們希望小孩子天真,也只是不觸犯自己利益的天真。

我有兩個男孩,都是一刻都坐不住,很皮的那種,但兩人調皮的方式各不相同:老大是自己跟自己皮,常常笨手笨腳弄壞別人的東西,但從來不跟別的孩子發生糾紛,也不影響別的大人,他得到的評論常常是「聰明活潑」。

老二相反,他經常主動跟別的小孩子玩,別人不理他,就很容易發生衝突,而且他的初級規則意識又強,常常指責大人的某些行為,所以他得到的評價就是「這孩子再不管以後怎麼得了」。

電影為了讓哪吒「熊」得可愛,刻意安排了一群帶著偏見的百姓,去激怒哪吒的暴戾之氣,這樣觀眾就能接受哪吒的「熊孩子」行徑。但問題在於,觀眾本身不就是那些「帶著偏見的百姓」嗎?

媒體對於熊孩子的態度,最充分的體現了這種虛偽性。一方面媒體主張小孩子要張揚個性要無拘無束的成長,可一旦小孩子無拘無束,侵犯了他人的利益的時,媒體立刻上升為熊孩子,新聞評論區一片「喊打喊殺」,甚至鼓勵以暴易暴。

很多人也發現這個邏輯不通,於是製造出一個「每個熊孩子都有一個熊父母」的刻板印象,其實你看,李靖夫婦在最初一兩年,忙於公務,在外人看來,不就是那對「熊孩子父母」,可哪吒的「熊」,跟父母又有多大的關係?

「熊孩子」就像電影里的魔丸一樣,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基因。

人性中有同情心、責任心、道德感、美感等等只有人類才擁有的成分,但同樣有暴戾傾向這一類「動物性」的本能,它來源於我們祖先時刻面對的生死博斗,「殘忍」讓他們更容易獲得高級蛋白質,「憤怒」讓他們瞬間爆發力量,「魯莽」讓他們不斷尋找新的棲息地,將足跡遍布全球。

從心理學上說,我們對「熊孩子」的厭惡來自利益衝突,而對電影里「熊孩子」喜歡,卻來自我們內心一直隱藏著的「熊孩子」傾向。

4/4、控制你的黑暗力量

那我們是從什麼時候擺脫心裡的暴戾傾向的呢?電影給出的答案有兩個,一個是父母無私的愛去感化,另一個是找到真正的自己,

非常遺憾的是,前者說不通。

「熊孩子」的根源是幼兒期自我意識的膨脹,又沒有建立自己與外部世界的區別。嬰幼兒餓了就會有飯吃,渴了就會有水喝,他們以為飯和水就和自己的手和嘴一樣,是受自己控制的,可一旦期待落空,就會沮喪,大哭大鬧。

愛並不能讓他們建立「群己權界」的意味,反而他們在沒有「愛」的時候,更具有暴戾傾向。

電影中,因為感受到父母的愛,就變好,不過是「動畫合家歡」電影吸引父母進場的商業算計。

封神榜中的哪吒是「靈珠轉世」,而電影有一個大膽的改編,變成了「魔丸轉世」,以此解釋哪吒性格中暴戾的部分,而最後是「靈珠」與「魔丸」合體的解決方案,雖然玄虛,但觀眾從內心而言,是接受的。

因為內心「熊孩子」從來沒有消失,而是被強大的規則意識約束,變形為其他的巨大力量。

這種力量的核心就是打破規則,不信天、不服命,追求勝利不擇手段。

電影放到最後哪吒變身三頭六臂,高呼「去你個鳥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我自己說了才算」,觀眾都覺得「很燃」,觀影體驗達到了高潮。從藝術欣賞心理的角度,這種感受一定是觸動你內心深處被壓抑的東西,其實就是「熊孩子」要變成「蓋世英雄」。

「熊孩子」的特點是無視規則,就像一句流行的話「父母不管教你,社會自然有人管教你」,但「管教」的結果有兩種:

一種是表面沉默順從,但暴戾之氣壓抑在內心,需要以奇怪的方式在沒人看見的時候發泄出來——那些在網上動輒喊打喊殺者,無不如此。

而另一種人在無數社會教訓後,不是去壓抑暴戾之氣,而是分清哪些規則可以放縱「暴戾之氣」去突破,哪些不能。

電影有個細節,哪吒變成三頭六臂,看似被「魔丸」控制,他又提醒自己,不能掙脫乾坤圈的束縛。「乾坤圈」象徵著不能突破的規則,電影里是不能迷失意識,不能傷害父母和百姓,不能忘記朋友,而生活中就現實得很——不能與實權派和大眾利益為敵。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永遠的「熊孩子」,它是你暴戾之氣的來源,它們常常會爆發出「憤怒、不滿」一類的負面情緒,創造出「令人恐懼」的黑暗力量。

但如果你利用現實社會的某些規則,預先為自己打造出一個極其正面和光明的形象,擁有一套堂而皇之的價值觀,那些黑暗的力量,才是你走向巔峰的「洪荒之力」。

哪吒從「熊孩子」變成超級英雄,最應該感謝的不是父母的愛,而是陳塘關百姓的誤解,這就超級英雄洗禮與宿命;而現實中的「熊孩子」想要成才,確實也需要一個用「社會規則」狠狠地教訓你,又沒能把你擊垮的人。

首發於「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每周二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職場電影系列文章

《肖申克的救贖》到底救贖了什麼?誰在救贖?

《西虹市首富》:怎麼失敗,才是最值錢的問題

《我不是藥神》:在最可怕的疾病面前,每一個人都是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