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明州大橋四個橋頭堡高高在上,靠台階走上去人累死,想把電瓶車弄上去比登天還難,因此造成電驢們都直接走該大橋機動車道,寬敞的非機動車道白白浪費了,什麼時候可以給該大橋四個橋頭堡安裝四部電梯,讓電驢們可以輕鬆從地面升上大橋非機動車道?」
近日,網友的一句追問,讓寧波明州大橋的電瓶車出行難問題,再次成為焦點。
大量電瓶車騎行在機動車道
明州大橋概況
2011年5月5日,北連鎮海、南通寧波國家高新區、橫跨甬江的明州大橋舉行通車典禮。
當時,這座跨江大橋的規模,在中承式雙肢鋼箱拱橋中居世界第一,在鋼拱橋中列世界第六。
大橋全長1330米,按機動車雙向六車道加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混行標準建設,設計車速80公里/小時。
電瓶車出行問題8年無解
明州大橋建成後,在電瓶車出行方面一直備受市民詬病,歷經8年仍然無解——8月28日,記者現場調查時,大量電瓶車擠進機動車道通行,險象環生; 而非機動車道卻空空如也,無人問津。
走正規的非機動車道有多難?當天下午,記者騎著電瓶車,從高新區一側上橋實地測試。
電瓶車要從此處橋頭堡推上橋面,高6層,180級台階
首先,非機動車道的入口很難找,沒有指示牌,記者在靠近甬江岸邊的地方找到了電瓶車上橋的「橋頭堡」——高6層,12個拐彎,180個台階,坡度蠻陡;
其次,上橋太難。記者推著一輛女式電瓶車上坡,該電瓶車的分量比一般電瓶車要輕,但是坡上有些滑,一不注意,整輛電瓶車順著台階往下倒溜。
電瓶車推行的台階,每處15級,共有12處
「你怎麼走這裡?這個地方上下比較麻煩,一天都見不著幾輛電瓶車。」一位大姐看後備感奇怪。
「我去鎮海的女兒家,都是帶著老婆走橋上的機動車道,這裡沒人走的,上下太難了。」過路的王大叔說,大橋連接鎮海和高新區,不從這兒過,只能繞路走常洪隧道和甬江隧道,「從橋上走,我們都是靠著最右一側,雖然危險,也沒辦法。」
下午3點多,記者站在橋邊測試,短短10分鐘,至少有一二十輛電瓶車從大橋的機動車道上通過。而這還不是上下班高峰期的數據。
記者現場採訪的一個多小時時間裡,只碰到一位電瓶車主走正規的非機動車道。
大哥姓劉,貨車司機,山東大漢,身材魁梧。這是他第一次騎電瓶車經過明州大橋。「我一開始也是從機動車道里走的,電瓶車沒電了,才找到這裡,想推車回鎮海。」
山東大漢劉大哥用時3分鐘推上橋,他說有點累
從橋底推上橋面,劉大哥沒有停歇,用了3分鐘推上橋,站在橋頭喘氣,「真的有點累,坡陡彎多,我平常是一口氣能爬4層樓的人,一般人可能會吃不消。」
一邊是無人問津的非機動車道,一邊是與汽車爭道的電瓶車
還要等多久,電瓶車主才能不和汽車「玩命」?
早在2011年,明州大橋建成不久,就有媒體報道電瓶車通行難問題。
當時,記者聯繫了明州大橋開發商寧波通途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得到的答覆是,行人和非機動車確實需要通過大橋兩側的「橋頭堡」才能進入非機動道,「橋頭堡」原本設計為自動電梯上下,後因各方面原因放棄了這個設計。
據報道,大橋的設計方是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該院參與明州大橋設計的副總工程師馬驫回應,曾認真考慮過騎車市民的通行需要,也設計了好幾套方案,但因為種種原因都放棄了。
與汽車爭道的電瓶車
考慮到江上通航和水利方面的問題,明州大橋必須建造得比較高,「經有關專家的技術論證,這樣高度的橋樑,不適宜非機動車通過坡道直接上下通行。」
馬驫表示,在這樣陡峭的大橋上,電動車下橋的時候衝力會很大,非常不安全。
有一種方案是,以錢江四橋為樣本,讓騎車的市民在大橋腳下乘超大型的液壓式垂直電梯上橋。不過,這個方案在評審時,被評審委員會否決了。理由是,國內這類大型電梯的應用實例不多,技術上還不夠完善,安全無法保障,而且後期的運營維護比較困難。
馬驫當時建議,可考慮在橋兩側加裝電梯。
媒體將此事反饋給各個有關部門,然而過去多年,情況沒有得到改觀。
後來的情況,用一句網友的話說:「很多騎電動車的人在跟汽車玩命。」
交警部門曾經開展過整治,對電瓶車上大橋(不按規定車道行駛的)違法行為,處以罰款。效果並不如意 。
悲劇緊隨而來。2014年,曾有司機在網上諮詢律師,貨車在明州大橋壓到了騎電瓶車的人:「電瓶車在機動車道出的交通事故,電瓶車主有責任嗎?」
明州大橋通車已有8年,這道民生難題的破解,群眾還要等多久?
來源:甬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