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皇帝大,這是一句小時候常繞耳畔的俚語。奶奶則會有另一種叫法「飯神皇帝大」。意思大致相同:天地君親師,吃飯是一件神聖的事!馬虎不得!當然,這話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了千百年來老百姓對糧食的重視,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全民節約,杜絕浪費,這是正道。
話有外音,言歸正傳。今天的「吃飯皇帝大」卻是一家土家族餐館,開在灣悅城三樓,單這名號就讓我過耳不忘了。今天近距離的接觸,從店標的虎圖騰到木牆紙燈,從青藍色的土布服飾到竹編假面,環境氛圍極具民族風。
第一吸引我的還是店門口那一整列陶罐。這是店裡的招牌:灶膛罐罐牛腩,幾乎每桌必點。
上桌時,固體酒精繞罐一周,點火燜烤,罐周火滅而罐中氣攏,牙籤破罐頂荷葉出氣,木錘敲罐壁,罐身齊頸而斷,滾燙的牛腩湯汁順著罐壁溢出,如火山崩於眼前,濃香叫我心動。
罐罐瘦高,肚量不小,除了軟爛的牛腩,還有入味的芋子,湯汁澆飯,都夠回味一整晚。
貓兒山的小黃牛,堂炒擂缽辣椒 + 鮮牛肉,配芹菜、紅椒絲。一頓操作,吱吱作響,熱熱鬧鬧,同樣是一道極有觀賞性的菜肴。牛肉夠鮮,鍋氣夠近,燙嘴的美味自然夠傾心。
柴火稻草魚,據說土家族姑娘最金貴的嫁妝就是母親的一道單傳手裡菜,稻草魚多次上榜。這條魚稻草捆綁,肚子裡有料。內藏糯米臘肉,外配紫蘇豆皮。輔料入味,魚肉細嫩,湯頭酸鮮辣口,土家族菜肴標誌性的酸辣溫和都在這裡集中體現了。
與湘菜有關的,自然少不了一味 剁椒水庫魚頭,嫩滑有度,味道深入。用勺子挖到眼睛邊上的一塊肉,溜滑入口,很是美妙。
擂辣椒手撕雞,雞肉撕成條,緊緻干香,好吃。
農家鴨滾蛋,三蛋配半鴨,鴨肉的品質依然不俗,肉緊而入味,有點類似廈門薑母鴨的口感。
香乾炒豬耳、土蘿蔔乾炒臘肉、倒缸沖菜都是即有特色菜肴,辣度完全可以接受。特別是倒缸沖菜脆爽鮮酸,一口一個贊。
為了照顧大眾的口味,店家也出了一些不辣討喜的家常菜。比如肉末炒甜豆,豆粒兒清甜翠綠,一勺一口在嘴裡啪啪的跑,小朋友特喜歡。豆莢炒肉和土家手掰柴火豆腐,這倆道,我一人就幹掉了一大半,特別柴火豆腐,搭絲瓜滾成黃金湯,那鮮甜味兒,真是秒。
糯米雞翅、兒時的雙味發糕和長沙炒飯,都是吃不厭的主食。
最後來一碗老家桂花紅糖涼粉,綿密的花生仁、軟糯的珍珠糯米圓各占一角,再有酒釀、丹桂、薄荷葉匯聚,占半邊天。顏值甚高,甜度剛好,口感滑溜有層次,念念不忘。
環境不錯,飯菜可口,幾道特色菜甚得喜歡,人均百元,吃起來得勁,以後還得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PlmJnQBd8y1i3sJOSw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