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小飯館,曾經,松江人都愛去「咪一杯」

2020-04-11   上海松江發布

松江

老字號

Songjiang

「高鴻興」舊事

陳鈞治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松江中山中路東塔弄靠西一點,塔橋東北側橋堍,原救火會正對面有一家4開間的飯店,名曰:高鴻興。高鴻興靠東一半是點心部,早點有大餅、油條、包子、年糕等,品種真不少,食客們排著隊爭相購買;靠西一半是飯店,推開兩扇帶有玻璃的木門,可見店堂內的裝飾很簡陋,只是八仙桌、長條凳。但每當飯點時,店內的食客卻總是滿滿的,人來人往穿梭於桌凳之間,飯菜的香味瀰漫在整個店堂間……

1996年的東塔弄 唐西林 攝

高鴻興什麼時候開的?有人說上世紀40年代後期,也有人說抗戰勝利前就有了。還有,原來的店主是誰?大家都說不清楚。為此我到松江圖書館、松江檔案館查閱相關資料,結果一無所獲。我又走訪了那些上世紀60年代初就在高鴻興工作過的老朋友,他們也說不清楚。據1960年進高鴻興當學徒的王洪喜老人回憶:他當學徒時,師傅朱二毛曾經告訴他,這店已經開很久了,而且生意一直很興隆、很熱鬧。不少市民上街辦完事後,都喜歡到高鴻興小咪一杯。

1956年公私合營,高鴻興整合了原有的菜肴和點心,保留了原有的特色又增添了不少大眾化的菜品,使飯店的經營更有松江特色。

炒菜講究的是色香味俱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高鴻興的掌勺師傅分別有孫秀三、彭雨方、唐德章、孫惠民等,他們都是廚藝精湛的老廚師。無論客人點的是特色菜還是小炒,他們都按照嚴格的烹調標準製作,不會因為小炒價格低廉就偷工減料或馬馬虎虎。哪怕你就是僅點一兩盆素菜,他們也會一絲不苟地烹制。

在高鴻興眾多美食佳肴中,以紅燒龜肉最為有名。上世紀40年代,一位佘山師傅到高鴻興掌勺,帶來了他的拿手絕活:紅燒烏龜肉。這道菜整個製作工藝非常嚴格,一定要選雄性烏龜,活殺、洗凈、切塊,在清水中放入姜、蒜,等水開後倒入龜肉大火燒煮,去沫,然後加入適量黃酒,再加入輔料和佐料,用溫火煮數小時,使佐料的味道滲透到龜肉之中,再倒入特曬醬油,放入冰糖收汁,最後淋上熟豬油出鍋裝盤。其特點:色澤紅亮、味香帶甜、肉質酥嫩、入口滿嘴鮮香。白焐蹄膀也是很有名氣的特色菜。先將蹄膀鑷去雜毛,刮洗乾淨,再放入沸水中焯水撈起,放入清水中漂洗乾淨,然後把洗凈的蹄膀放入大鍋,注入清水,以淹沒為準,置大火燒沸,撇去浮沫,放入精鹽、生薑、蔥段、蒜和黃酒,大火燉煮1~2小時,揀出姜、蔥、蒜,再改用小火燜1~2個小時,撈起晾著。其特點:肥而不膩、酥而不爛、入口鮮美、極為可口。

高鴻興的點心糖年糕、方糕也頗有名氣,這是公私合營後,以張善、王洪喜、王彩民等一批點心師的傑作。他們在繼承高鴻興老牌點心的同時,不斷改進用料比例和製作方法,做出來的糖年糕、方糕更加甜糯滋潤,很受顧客歡迎,一上架很快就賣完。據王洪喜老人講:他們當年做糖年糕,先把剛上市的新糯米淘洗乾淨、晾乾,碾磨成細粉,再用篩子篩過(後來是用現成的糯米粉或水磨糯米粉),拌上芝麻粉和桂花,加上白糖稀,再把混合糯米粉與水和起來反覆揉搓,然後上籠蒸粉,最後反覆碾壓再定型。這看上去很簡單,事實上是很費功夫的,全在手工製作的每個環節中,稍有疏忽,做出來的糕點口感和賣相就不一樣。

1969年高鴻興改名為「潔香飯店」,並將點心部搬遷至松江人民醫院對面,專做飯菜生意,以熟食、小炒為主,食客主要是附近的居民。1985年上海冶煉廠工會、松江飲食服務公司及松江鎮新光印刷紙箱廠聯合創辦「都得利綜合服務公司」,將潔香飯店改成「都得利綜合商場」。從此高鴻興飯店完成它的歷史使命,但高鴻興的字號永遠是老一輩松江人無法抹去的記憶。

內容來源:松江微歷史

編輯:周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