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一定要尊重精神和肉體的第一意願,不害怕地反抗;
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一定要披好你的鎧甲,讓他們無處可攻;
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也一定要注意分寸,不讓人得逞,但也不讓人太傷。
最近大火的《少年的你》,將校園霸凌帶到大家的眼前,同學胡小蝶因為不堪霸凌而自殺。自殺前,她跟主人公陳念(周冬雨飾演)說:你們看不見嗎?你們為什麼沒有人幫我?
胡小蝶死後,跟警方吐露實情的周冬雨很快成為了下一個霸凌者。
面對校園欺凌,遭遇一次次的無助和痛苦,主人公陳念和劉北山(易烊千璽飾演)有幸攜手,相互守護。正是這份溫暖和守護,讓他們彼此互相療愈。
讓人痛心的是,孩子所遭受的一切,她的父母,最親的人,卻一無所知一無所覺。在影片中我們看到,陳念給媽媽打電話,幾次想要哭卻又忍住了眼淚,幾次想要求助卻沒能開口。
孩子為什麼沒能開口?為什麼沒有向父母求助?
這逼迫我們去反思:作為父母,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教導孩子應對暴力?
校園霸凌可能就在孩子身邊,父母首先自己要重視起來!
美國疾控中心的數據表明,美國中學生在校園被霸凌比例在1/5左右。澳大利亞,僅公立學校,平均每周公布的校園欺凌就有60多起。
我們國家呢?據此前發布的《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顯示,我國中部地區校園欺凌行為所占比例最高,達到了46.23%。
首要第一點就是,我們的父母對校園霸凌認識和了解不足,認為孩子之間的同學矛盾不是霸凌而是社交問題,忍忍就過去了。
還記得去年因被欺凌而自殺的廣西北海初一女孩嗎?
(女孩留下的遺書)
她最初被欺負的時候,告訴過父母,「跟同學不睦」、「被欺負」,可是,她的父母勸導她:「要放寬心態去面對」。這樣消極、隱忍的方式,為這個女孩後來頻繁被欺凌埋下了直接的隱患。
對此,父母需要重視起來。
所謂校園霸凌,並不只是身體上的霸凌,還包括惡意取笑、索要財物、孤立排斥、威脅恐嚇、身體霸凌、性霸凌等。
據一項在我國18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對將近18萬名中學生進行的問卷研究發現,66.1%的男生和48.8%的女生曾遭受一種以上的霸凌;8.1%的男生和2.9%的女生同時遭受4種以上霸凌。
所以當孩子告訴你她正遭遇(或可能)遇到欺凌時,父母絕不能含糊帶過!
如果父母漫不經心地讓孩子忍讓一下,也許就會把孩子推向經常遭遇欺凌的深淵。很多因為校園欺凌而走向深重悲劇,甚至送命的,往往不是一次就能產生這樣惡果的,它有個不斷的升級過程,所以第一次遭遇欺凌就積極、主動去解決問題,真的真的非常重要。
怎麼做?
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曾做客《開講啦》,有觀眾提問:
如果孩子被打,您會支持他打回去嘛?
李玫瑾教授回答說:「打回去!」,並分享了自己孫女在幼兒園被小男孩欺負的案例:
孫女在幼兒園,被同班小男孩抱起後扔下,直接磕到腦袋,腫了起來。
李玫瑾教授就鼓勵孫女打回去:如果再遇到這樣的事情,就兩隻手拽對方耳朵,一疼,他就把你放下了。
當然,並不是說解決的辦法只有打回去,也不是鼓動大家去通過暴力方式「欺負」回去,而是向父母傳遞這樣幾個意思:
1、父母要第一時間站在孩子身邊,給予孩子支持和鼓勵。
我們要用我們的行動告訴孩子:無論什麼時候,我都會理解你、支持你、幫助你、愛你。
須知,這可能正是孩子面對欺凌的盔甲和勇氣來源,唯有內心強大和有愛的孩子,才不會覺得自己孤立無援,才不會想不開走進了死胡同。
2、父母要為孩子撐起一片天,切實保護孩子。
同時,我們還需要充分傾聽孩子訴說,詢問孩子的想法,然後以實際行動去給以孩子支持,包括:跟對方家長、班級老師溝通搞清楚事情原委,班級範圍內得不到合理解釋的話,完全可以向上一級繼續尋求幫助和說法,甚至報警需求法律保護。
據悉,很多孩子在面對霸凌時,更多是默默承受著,他們不知道如何逃開被欺凌的局面,不知道向誰求助,甚至不知道反抗,正是這種無助感逼得他們走投無路。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在遇事時,積極面對,正面解決,孩子學到的也會是積極應對;父母若是一味息事寧人,教給孩子的也是一味忍讓,孩子在面對問題時更多是無助無力害怕與逃避。
3、父母不僅要教給孩子善良,還要教給孩子勇敢自護。
作為父母,我們要教給孩子「沒事不找事,遇事不怕事」,這種勇氣和品質被孩子習得,才可能讓孩子受用一生。
曾看過一則報道,南京地鐵上,一位中年男子給老人讓座。當他站起身之後,突然開始對一旁的十七歲男孩發難:「你為什麼不讓座?」
沒等男孩回應,男子一邊罵罵咧咧,一邊用腳猛踹男生胸口。從頭到尾,17歲的男孩像只乖順的小羊羔,不還口、也不還手,無力地面對著陌生人的拳腳相加。
作為父母,我們要教給孩子「與人為善」、「不打人」,讓孩子成長為有教養的孩子,但同時,我們也要培養孩子「不被欺負」的氣場。
善良,不是一味忍讓,不是懦弱承受。我們的善良,一定要長出牙齒來,有原則,有底線,有保護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