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 吳瑛 侯曉然
武漢的三月,春暖花開,戰「疫」的好消息不斷傳來。
3月16日,陳薇院士領銜科研團隊研製的重組新冠疫苗,通過臨床研究註冊審評,正式進入臨床試驗。檢測團隊完成核酸檢測也超過8000份。
雖然口罩擋住了笑容,在軍事醫學專家組,只要提起她,大家會不約而同想到那雙笑意盈盈的眼睛。「有事找她,哪怕是特別累,她也會幫忙。」專家組成員董韻竹說。
她,就是綻放江城的陳薇團隊的「向陽花」——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遲象陽。
武漢一線,遲象陽在移動檢測實驗室做核酸檢測。邵龍飛 攝
面對困難,就是要狹路相逢勇者勝
1月26日晚,軍事醫學專家組星夜兼程抵達武漢。工作無頭緒、保障無依託、人生地不熟,是最初面臨的難題。
明確科研主攻方向,做好組織協同,區分輕重緩急,在陳薇院士帶領下,專家組明確分工,成員各司其職。
先當「搬運工」,遲象陽和男同事一起布設帳篷式移動實驗室里的各種分析化驗裝備,接著她又成「工程師」,負責調試大型實驗設備,隨後一頭扎進緊張的檢測分析。
核酸檢測,對臨床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至關重要,是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技術支撐。這是遲象陽前期的主要任務。
武漢一線,遲象陽(左)在接收臨床送檢樣本箱。邵龍飛 攝
一次全流程核酸檢測,從單批次檢測數量到人員進艙出艙準備、檢測時間,都相對固定。有時送檢樣本數量多,檢測人員不但輪番上陣,還要連夜趕工,待到最終確認結果,就到凌晨四五點鐘了。
在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看來,學習力強、執行力好、敢啃「硬骨頭」是遲象陽的鮮明特徵。
從上海交通大學自動化專業本科畢業後,遲象陽師從陳薇院士,開始碩博連讀。跨學科學習研究,邊學邊趕,遲象陽把這種學習當成一種複雜的數學建模,合理安排工學進度。僅用半年時間,遲象陽專業學習就趕了上來。
在武漢一線,陳薇院士(前)與遲象陽在一起研討。邵龍飛 攝
為加強分析檢測能力,軍事醫學專家自帶了實時定量PCR儀、流式細胞儀等多種儀器設備,特別是液相晶片免疫學分析系統,配置精密複雜、自動化程度高,是實現多種免疫學指標高通量檢測的科研利器。
由於是未曾啟用過的新裝備,系統投入使用前必須進行嚴格調試、校正。既有精密的機械調校,也有繁複的軟體測試,以往都是售後公司專業人員負責。可無後方依託,專家組成員以前誰也沒有做過,讓誰來調試、誰能調試?
「遲象陽負責!」陳薇院士果斷點將。
受領任務後,遲象陽認真通讀說明書,熟悉隨機應用程式。調光路,調液流,測試數字分析軟體,工作有條不紊。
期間,儀器校正總是無法通過,反覆檢查軟硬體,遲象陽終於把系統軟體中的一個BUG給「揪」了出來。聯繫生產廠家,他們無法相信,這竟是一名生物學專家的發現。
一天一夜不眠不休,當電腦螢幕上顯示每條測試條目都是SUCCEED(通過)後,遲象陽長舒一口氣:終不辱使命。
武漢一線,陳薇院士在檢查移動檢測實驗室。(中為陳薇,左為遲象陽)張振威 攝
按照防控要求,從咽拭子樣品接收到得出核酸檢測結果,須在24小時內完成。為了儘早讓醫院獲知結果救治患者,從一批近百份的樣品前處理到檢測完成,遲象陽和團隊成員通過優化流程組合,運用先進儀器設備,硬是把時間壓縮到4個小時以內,實現了一個小時內完成90餘份樣本核酸提取,最高500人份以上的單日標本檢測能力。
「團隊檢測高效迅速,結果精準,極大緩解了我們疫情防控樣本檢測壓力。」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此給予高度評價。
瞄準世界最前沿,做最出色的那個
干,就要瞄準世界最前沿;做,就要做最出色的那個。陳薇院士科研攻關的一大特點,正是遲象陽奮力學習的目標。
跨學科是遲象陽的一大優勢。隨陳薇院士讀研究生時,她就將自動化和微生物研究結合起來跨界攻關,主動受領所在單位搭建單細胞技術平台的任務。經過不斷探索,這款可以在短時間獲得抗體基因的平台研發成功,並發揮了巨大作用。伊波拉、森林腦炎包括新型冠狀病毒等病毒的抗體分離,都應用到這個平台的技術。
「陳薇院士一直強調,科研人員要視野開闊,在科研工作中充分發揮交叉學科的優勢。」遲象陽說。
在專家組成員、副研究員張曉鵬眼中,遲象陽工作嚴謹、細緻、專注,做課題是典型的工程化操作,很是與眾不同。
工作中的遲象陽。邵龍飛 攝
每次做實驗前,遲象陽都會把實驗設計從頭到尾列出流程圖和時間表;每個步驟都會詳細註明技術難點、實現手段和所需儀器設備。實驗中的每個疑點和解決過程,她也總會詳細記錄,並定期盤點歸納。
張曉鵬評價說,象陽在科研領域頗有建樹,秘密就藏在她縝密細緻的實驗設計和記錄中。
去年,她被公派出國作博士後學習。學習歸來,她把技術傳授給師弟師妹,還就借鑑國外實驗室的管理規則和運行經驗提出諮詢建議。「象陽團隊意識很強,總是想著整個實驗室。」研究室主任侯利華對此給予高度評價。
「她思維很活躍,經常和我們討論學術問題,總是能夠捕捉到大家沒注意到的科研細節,聊著聊著,火花就碰撞出來了。」師弟張冠英說。
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遲象陽的丈夫李亮是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一名工程師,如今正參與多項重大航天任務。
同為科研探索者,更容易相互理解。
「農曆大年初一凌晨兩點,象陽開完會回家,就說要去武漢了。」看著妻子堅定目光中略帶一絲不舍,李亮知道妻子是放不下兩歲多的女兒芊芊。
「我一個人帶女兒沒問題,放心去吧。」李亮趕緊表決心。
遲象陽去武漢沒多久,李亮單位也實施了全封閉管理。夫妻二人都很忙碌,經常只能在深夜通過視頻短暫相聚。「這兩個月以來,凌晨兩三點是我倆『見面』最多時刻。但有時候她可能要到早上五六點才走出實驗室。」李亮告訴記者。
女兒芊芊最想念的是媽媽。前不久,封閉隔離了一個月的李亮終於回家了。
那天,芊芊拉著李亮的手在軍事醫學研究院辦公區門口等了很久。因為那裡的大螢幕上,會滾動播放在武漢戰「疫」官兵的視頻畫面,能看到真人大小的媽媽。
遲象陽的女兒芊芊在大螢幕前看有關媽媽的視頻,久久不願離開
當晚,芊芊看著李亮手機中遲象陽的照片,直到抱著手機入睡……李亮把這段經歷記錄在朋友圈裡。
看到丈夫的朋友圈,遲象陽忍不住落淚。
儘管無比牽掛女兒,遲象陽卻不後悔來武漢,因為自己一直要成為女兒的榜樣。
而她心中的榜樣是導師——陳薇院士。
2015年,遲象陽隨陳薇院士赴獅子山,參與開展重組伊波拉疫苗臨床試驗的部分工作。這次,她又隨陳薇院士出征,承擔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和有關疫苗的部分科研攻關。
3月16日,陳薇院士領銜研發的重組新冠疫苗獲批進入臨床,團隊所有成員都開心地笑了。(右一為陳薇,右二為遲象陽)
「我們做完實驗已很晚,可老師休息得更晚,每天通宵達旦,況且還有那麼多工作去思考、去統籌……我要像老師那樣,對世界胸懷大愛,為鍾愛的科研事業勇往直前、堅韌不拔。」遲象陽堅定地告訴記者,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火眼辨陰陽,這個疫情「前哨」,依然保持戰時節奏
女報記者武漢紀事〡按下「重啟鍵」,再現「煙火氣」
戰疫封面人物〡北京市人大代表安麗娟:發力,再發力,當好社區「第一守門人」
來源/中國婦女報(ID:fnb198410)
作者/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耿興敏/邵龍飛 曲鳴明 張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