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前,越來越多的優秀的醫務工作者奔赴疫情一線,他們與新冠狀病毒做著殊死搏鬥,保護我們要保護的人。
當我們每天宅在家,時刻關注疫情的最新消息時,抖音,頭條,微信以及各大自媒體平台,紛紛報道疫情、患者以及醫護工作者的日常,讓我們再次將醫生這一個群體拉入到大眾的視野。
大多數人覺得商學院,法學院以及醫學院畢業後的從業者工作體面,有穩定的工作,薪水不菲。卻不知,高知群體大多都在超負荷運轉,醫生也不例外。
「又累又窮又危險」標籤才是目前國內的執業醫師真實的狀態。
那麼進入醫學院學習的學生,究竟要學多少年才能正式成為一名執業醫生呢?
目前,中國的醫學人才培養實行「5+3+X」的制度。其中,5是指5年醫學本科教育,3指3年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俗稱規培)。而X則為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或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所需年限。
醫學碩士分為臨床型碩士(即專碩)和科研型碩士(即科碩)。
目前,醫學專碩已經基本實現與規培的並軌,專碩生畢業後考核通過即可直接拿到四張至關重要的證書:執業醫師資格證、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證書、碩士畢業證和學位證。
而科碩因學習重點在於科學研究而遠離臨床實踐,畢業後尚需經過3年規培才可獨立行醫。
因此,本科畢業後繼續接受研究生教育,則最短8-11年可以研究生學歷進入醫院,正式從業。
同樣的,如果想要獲得博士學位,則需要分別在科碩、專碩的基礎上再增加3年。理想情況下,一名醫學生短則11年,長則14年才可以取得博士學位,成為執業醫師,開始行醫。
除此之外,若高考時選擇八年制本博連讀,畢業後獲得博士學位,依各地政策不同,畢業後再經過1-3年規培,9-11年可以上崗。
從這裡,可以看出醫學教育作為精英教育,醫生的職業的確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才能勝任。
你以為,只是時間長,殊不知培養機制也讓人「瘋狂」。
醫學生畢業後直接進入醫院跟隨專科導師學習並實踐。但由於從一開始就專注於某一科,一旦遇到情況複雜的病人就難以及時判斷和處理。
而規培的制度推行後,醫學畢業生在培訓期間將在各個科室輪轉,熟悉情況。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一方面可以提升醫生群體的水平,推動醫學精英教育。另一方面更為重要,可以實現醫生的同質化,這樣將來在小醫院也能享受到相當水平的醫護服務。
正常一個學生進去職場,很多人都會關心他們的薪酬待遇以及前景問題,但是醫學生實習培訓的薪酬比我們想像的要低,職業晉升之路頗為坎坷。
有調查顯示規培醫師待遇大多在3000元/月以下,連付房租都困難。
據人民日報報道,相關調查顯示我國醫務人員最不滿意的是薪酬待遇,超過八成醫務人員認為自己的付出與薪酬不匹配。
據統計,我國衛生行業人員收入水平僅高於社會平均工資18%。而在已開發國家,醫生的薪酬為社會平均工資3—5倍。
不僅如此,更有許多醫生常年處於超負荷運轉狀態。職稱評審中占比極高,很多醫生雖然在臨床上兢兢業業,但由於論文不達標,遲遲評不上高級職稱。
綜上所述:醫生是一個特殊的職業,就業面窄,投入成本高,風險大,職業晉升坎坷,薪水一般,責任重大。
關鍵是「等我醫學畢業,直接邁入中年,娶妻生子那就要看緣分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AicxXAB3uTiws8Kdp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