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逛過大商超了?
更準確的說,是逛華潤萬家。
這個曾稱霸中國的超市巨頭,如今在人們生活的存在感卻是越來越低。
最近,鄭州華潤萬家秦嶺路店掛出一份告顧客書,11年的老店,明確告知人們「不做了」。
有人後知後覺,跑去家附近的華潤萬家,發現產品折上折隨處可見,不少貨架、冷櫃都被清空,店內不少貨物紙箱也隨意堆放,顯然已經「人去樓空」。
今年,華潤萬家在鄭州,瀋陽、廣東等多地接連關店,幾年前更是徹底撤出山東、北京,這些年陸陸續續關閉了幾百家店。
與規模一起跌落的還有股價,一夜蒸發200億。
別的超市巨頭,頻繁關店起碼還會上熱搜,引起人們關注。
而到了這個超市巨頭,連排隊退卡這種環節都幾乎沒有,關店更是關得悄無聲息。
按理說不該至此。畢竟曾經的華潤萬家,在中國是讓同行足夠眼紅的存在,背靠華潤土豪爸爸,一出手就能隨便買下同行,還有「中國必逛超市」的稱號。
華潤萬家閉店潮,這件事或許在很多人預期里,但也確實令人唏噓。
親兒子之敗:
以「老實人」成名,卻逼人買會員
現在一提到華潤萬家,很多人的最大印象就是:
貴!
有人吐槽,逛過的幾個傳統大超市裡,華潤萬家的東西最貴。同樣一款洗髮水,幾卷抽紙,華潤比同行貴了好幾十塊。
其實這個印象,放在幾年前還完全不成立。
要知道,華潤萬家最初就是以親民出名的,相比其他超市,它還有個「老實人」人設。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華潤超市就已經成為香港第三大超市集團,當時的永輝,大潤發還沒出生。
在香港出盡風頭,自然而然,華潤也想往內地蹦躂。「再造一個華潤」。
來內地的第一家,華潤選在了深圳,不差錢的華潤,一出手直接把當地最大的萬佳百貨買下。
此後,又多次對內地同行買買買,當時有頭有臉的超市如樂購幾乎被它買個遍,這也讓它徹底打開了內地市場。
面對同行相當囂張的土豪華潤,一到了用戶這裡,姿態卻立馬變成老實人。
華潤很聰明,明白用戶最在乎的是什麼,所以,它一上來開的大賣場,專走性價比路線,隔幾天來個大折扣,接地氣的產品妥妥拿捏了當地人。
在這個思路下,華潤萬家還想出了會員卡模式,在品牌光環的加持下也是大獲成功,會員卡被人搶著辦,甚至黃牛都加價收購。
就算不靠鈔能力,只靠自己實力,也能開到哪裡都是妥妥的顯眼包。
比如到廣州,靠著各種折扣福利,直接把附近的廣州本土超市「島內價」干倒,當時被人津津樂道。
巔峰時期,2015年,華潤萬家營收突破1000億,成為超市百強之首,還多次被傳出上市消息。
然而支棱不過幾年,華潤萬家卻從超市老大的地位下墜了。
2020年,門店規模掉到了第三,前兩位則是大潤發和永輝,光2021年,華潤萬家就關閉了800多家門店。
這一掉隊,也開始揭開了華潤萬家的遮羞布:
原來華潤萬家大賣場一直驕傲的會員模式,卻是讓用戶詬病的根源。
如今在華潤萬家,有會員跟沒會員感受到的,是兩個世界:
有的商品雖然標的是特價,如果不輸會員卡,結帳時還是按原價賣,關鍵是價格差距還很大,很多人如果不注意看就忽視了。
說白了,種種騷操作,都是逼著用戶去買會員。
但就算買了會員,也是一肚子氣。
產品隨便提價,看似折扣力度不小,但實際上打折完也並沒有多便宜。還有人吐槽,華潤萬家的產品「千年不變」,去了多少次都是毫無新意。
最諷刺的莫過於:
最親民的超市,現在進去一看卻大多是價格刺客。
新兒子不給力:
四處跨界,仍被罵「躺平」
親兒子大賣場賣不動了,焦慮的華潤萬家,迫切想找新的翻身稻草。
它很快找到了新兒子,那就是走逼格路線:干高端。
當時正逢消費升級口號熱,在歐美很多國家,高端超市發展已經很成熟,主打的就是有機、健康和安全。
正巧,國內在這一塊是個空白,華潤萬家也盯上了這個蛋糕。
其實早在2004年,華潤就開始探索,旗下首家高端超市Olé在深圳開業,2020年,推出又一個創新型高端超市萬家CITY。
「在一些大城市,已經出現新興中高消費階層,這是高端超市應運而生的基礎。」
華潤萬家信心滿滿,沒想到乾了幾年,拿出的結果卻還是被人認為在「躺平」。
1.「專注5%」的高端牌,不好打
因為是高端,所以各方面人設都要端住。
率先亮出了「專注5%」的口號,給會員更是相當有排面:
會帶著會員去加拿大吃生蚝、去法國品紅酒......各種高爾夫、晚宴活動更是應有盡有。
當然,高端超市的產品價格也得跟上排場:
麵包幾十元一個、高端進口水果能到幾百元一斤。
表面上看,高端超市的毛利要比傳統超市高出20%,應該能賺錢,但從現實來看卻並非如此,因為價格高昂,願意買單的人並不多,甚至還有很多人至今都沒聽過這個品牌。
有人曾去華潤的高端超市Olé探訪,發現超市裡人流稀落,哪怕是周末,也遠不如其他超市熱鬧。
一邊面對著人流量低,又要一邊面對著更為苛刻的產品門檻。
高端超市所經營的商品多為進口食品,但以進口食品為主的商品結構,一般無法直接進口,也就意味著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毛利空間遠不及外資賣場或跨境電商。
有專業人士指出,對於連鎖企業來說,沒規模的生意,註定難以賺錢。
本就網點少,無法形成規模,高端牌很難成為翻身密碼。
2.一堆親兒子,卻難捧火一個頂流
除了高端超市,華潤萬家還有一堆新兒子。
這些年,華潤萬家幾乎把各種零售超市業態嘗試個遍:
萬家MART、萬家LIFE、蘇果blt等多個品牌,分別對應大賣場、便利超市、區域購物中心等不同業態。
同時迫於成本壓力,華潤萬家還在不斷瘦身。
它計劃在大灣區布局40家萬家LiFE,數量越來越多,面積是越來越小。
這些操作不僅沒能讓華潤萬家重回霸主地位,反而遭遇區域零售商的圍攻。
因為供應鏈管理不足和對當地消費習慣並不熟悉,它遭遇了水土不服,區域零售商的抵禦也越來越強。這幾年,華潤萬家多地區的門店被同行「瓜分」,在山東、陝西等地更是直接被擠出市場。
華潤萬家的新兒子不老少,但哪個也沒真正爭口氣。
屢屢關店的華潤,
輸在這個最大敗筆!
知乎上有個問題:傳統商超為何不行了?
回答也是眾說紛紜:商超大賣場的商業模式已經改變,連老年人也開始網購,連外賣平台都來搶超市的生意。傳統商超人氣不夠、落寞是意料之中。
的確這幾年,一提傳統超市,都是跟閉店、艱難轉型等字眼相關。
永輝超市三年閉店近400家,家樂福從2019年至今關了100多家店,一些還活著的店,也是人少冷清。
大超市是不行了,但不見得所有大超市都不行。
華潤萬家們的存在感越來越弱,但與之形成明顯對比的是,比優特、山姆,哪個也沒見人少。
可見一些商超巨頭屢屢關店背後,固然有大環境的因素,但問題更多還是出在自己身上。
華潤萬家最大的敗筆,就是只顧著一味買買買擴張,卻沒有將規模效應轉化為產品競爭力,在人們可感知的細節上下功夫。
體現在用戶這裡,就是賣的都是隨處可見的大路貨,價格還不占優勢。
反觀那些活得較好的超市巨頭,都是抓住一個優勢,然後無限放大。
有的死磕服務,比如已經被人盤到包漿的胖東來。
比不了服務,那就另闢蹊徑,要麼成為刷滿存在感的網紅。
比如山姆主攻獨家爆品,39.9元的烤雞、99元的榴槤蛋糕,還動不動與品牌聯名整活,都是出圈的社交貨幣,跟盒馬的商戰更是賺足眼球。
要麼專攻性價比,讓用戶感覺「買到就是賺」。
這些年,各種賣菜平台打價格戰溜得飛起,連一向賣奢侈品的好市多,都是專攻省錢撿漏,不用配貨就能買,來上海開業即火爆,愛馬仕都被人搶成了爛白菜。
在這些用戶最能感知,也是最考驗超市競爭力的細節上,華潤萬家的存在感卻都不明顯。
雖然表面上華潤萬家什麼風口都沒錯過,倉儲折扣店、會員店、社區到家等業態模式,它都跟上了。
但什麼都做,也就意味著什麼都做不好。
跟山姆比缺乏出圈爆品;跟胖東來比沒有服務,跟卷得要死的線上平台比,又沒有價格力。
就說一點,很多人去華潤萬家的高端店Olé,發現它主打的最大賣點居然是:低碳。
官方宣傳全店都是綠色採購、綠色消費,然而環保鬥士這個牌,在刀哥看來更像個偽痛點。
人們去超市在乎的需求還是產品便宜實用,至於是否環保,用戶並沒有那麼關心,買個菜而已,你居然還想給我上課?
華潤萬家也需要好好想想,除了打折,除了高價噱頭,到底還能拿出什麼殺手鐧吸引人來?
結語:
如今,「消費降級」浪潮下,一切違背人性的細節都會被放大。
79元一隻眉筆,李佳琦輕飄飄的「哪裡貴了」,換來的是無數用戶的集體diss。
連超市菜價發生細微變化,都會馬上引來人們的「貨比三家」。
人們對性價比越來越敏感,過去不太在乎的高價營銷套路,如今都是勸退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
而過去看不上的廉價老國貨,現在卻成了被瘋搶的頂流。
其實,有這麼多年的用戶優勢和名氣在,如果及時意識到問題並改變,華潤萬家能成功翻身回到一哥位置也猶未可知。
不過想逆襲,還是那句老話:
能拿捏用戶的從來不是逼格,而是「深藏功與名」的極致。
參考資料:
聯商超市家.《華潤萬家崛起揭秘:從一間小超市到超3000家門店》
靈獸.《前「超市一哥」被傳上市:華潤萬家的前世今生》
龍商網超市周刊.《曲高和寡,高端超市集體遇困》
財經界的007.《年輕人,不愛逛華潤萬家了》
中國商報.《連撤三地 屢屢折戟 「超市一哥」華潤萬家怎麼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